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一讲:孔子:从“草根”到圣人 ...

  •   第一讲:孔子:从“草根”到圣人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被誉为圣人,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考其平生,孔子是名副其实的“草根”,从“草根”到“圣人”,孔子的一生是。
      一、出身疑点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 ( 国都在今河南商丘) 贵族。孔子五代祖木金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而从宋国避祸奔鲁。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武力绝伦,在当时以勇著称。因为战功,做了当地县令,因此“偶遇”孔子的母亲颜徵在。
      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这这样说: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当时叔梁纥六十六岁(一说七十岁),而孔子的母亲不到十五岁。关于这场婚姻,《孔子家语》认为是“父命”:
      孔父生子木金父,……方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曰雖有九女,是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徵在既徃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勇,而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家语》是后人所做,有人认为是“伪书”,大抵有“美化”成分。如果按照《孔子家语》解释,孔子的外祖父是个“爱才”之人,因为赏识“叔梁紇”的“武力绝伦”而把女儿嫁给他。但我个人对此很难认同,孔子出生三岁父亲死去,母亲颜徵在带着孔子离开生父之家,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城内的阙里,现山东曲阜城内,孔庙东侧仍有一条阙里街,街的北尽头即孔子故居。
      如果是明媒正娶,孔子的母亲即使是“妾”也不应受到如此待遇。大抵在叔梁紇正室眼里,孔子就是一个“野种”,很难被认可的。而孔子的母亲也以此为“耻”,一直瞒着孔子。孔子到了十五岁才从邻人里里知道生父。孔子的母亲为什么一直瞒着孔子,我想大约这是一段屈辱的经历。
      “野合”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①一种低于正当礼仪的婚配,是国家为了快速增加人口而设立的,其本质并无失礼之过。 ②野战:良骑野合,交锋接矢。 ③指不合礼教的婚姻;男女苟合。
      凡此种种,我的结论是:司马迁所谓的“野合”就是野战,孔子是父母“野战”的结晶。但是对于孔子母亲而言,这次“野战”并非两情相悦,而是一次违背妇女意志的强力结合(联系到孔子父亲孔武有力,而且是当地官员)。这大概孔子母亲不愿为孔子道出生父的原因吧。
      二、野蛮生长
      无论出身多么高贵,无论孔子父亲如何孔武有力,有掩盖不住一个事实:这一切似乎都与孔子无关,他不是高富帅,而是一个卑微的草根,孔子唯一继承的就是父亲可怜的那点骨血。
      十八岁的母亲颜徵在带着三岁的孔子来到曲阜阙里,虽然生活极尽艰难,孔子开始度过了快乐童年。《史记孔子世家》中说:
      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孔子小时候所玩的游戏,也常常和“礼仪”相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再后来,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孔子给人放过牛羊,看管过仓库,到了十五岁,开始立志求学。这是孔子真正的觉醒,当今流行的说法是“自组织”。十七岁的时候,孔子母亲颜徵在去世,年仅32岁。这一年,孔子大约因为学习了两年,名望和眼界渐长,他自认是位“人物”,跃跃欲试渴望崭露头角。当时鲁国权臣季氏宴请国内“士”族,孔子前去参加这次宴会,却被季氏的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十多年后,当孔子名满天下时,这个阳虎却请他出来做官了。
      这大概是孔子第一次向上流社会进军受挫。受挫后的孔子退而成家立业。十九岁时,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次年,生子孔鲤,字伯鱼。
      三、立而不惑
      20岁,孔子开始在鲁国做官,担任委吏( 管仓库的小吏),21岁,改任乘田吏 ( 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见 《阙里志年谱》)。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第七)孔子开始了边做工边学习的生活。鲁昭公十七年 ( 前 525) 秋,郯子来朝,孔子时年二十七岁,孔子向郯子学习古代职官制度。鲁昭公十九年 ( 前 523) ,孔子年二十九。听说师襄善琴,于是到晋国向师襄学音乐,熟习六艺。
      《史记孔子世家》这样描述这段经历: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 “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 “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 “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 “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 师襄子辟席再拜,曰: “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就是这样通过“习其曲”,“得其数”,掌握其内容,了解其为人。兵不在多,在于足用;学习不再多,在于举一反三。孔子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第五)还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泰伯第八)
      从事着卑微的工作,以谦卑的姿态学习,孔子就这样一步步而“立”,孔子三十岁时,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史记孔子世家》这样描述: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 “秦,国虽小其志大; 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后来,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到了齐国,再次受到齐景公的接见,虽然齐景公很赏识孔子的君君臣臣思想,但齐国相晏婴却反对任用孔子,在晏婴看来,孔子思想多是繁文缛节,难以经世济用。晏子的思想不是没有道理,治国还需王道霸道,《资治通鉴》有这样一段故事:

      “皇太子柔仁好儒,见上多所用文法吏,以刑绳下,常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对国内百姓,多用“王道”,依法治国,而对外,应用“霸道”,讲强权!
      四、五十才开始
      孔子虽然“三十而立”,“四十岁不惑”,但对于整体事业而言,还是无所成名。五十岁,在国人的意识里,就是“半截身子入土”的时候,所以,很多人开始“熬”,开始“等”,而达观的人开始“优游岁月”,而孔子,开始“知天命”!“天命”者,就是上天赋予自己的人生使命。
      五十岁,来日无多,屈指可数,如果你不想徒然等死,如果你不想徒然“走此一遭”,如果你不想虚度余下时光,你该如何不负此生?
      五十岁,是应明白此生我能做些什么,我怎样在此生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时候,这就是“天命”,准确地说是“自组织”或者“重新觉醒”。
      孔子就是在五十岁开始“新出发”!
      51岁,担任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 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五、孔子出奔,在路上
      从55岁到68岁,孔子经历了十四年漂泊生活。他一直行走在路上,去观察自然社会、思索人生。

      孔子初见泰山,由衷地感叹道:“巍巍乎!”走到黄河岸边,又深情地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孔子后来总结为两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岿然不动,象征仁者的泰然与坚定;水,周流不断,象征智者的思辨与柔韧。
      人生就是旅行,有时风光无限,有时荆棘丛生。在孔子十四年的周游中,有过从容安定,也有过艰难谁也,他经历过匡人之围、桓魋之难,陈菜之困。
      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为“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绝梁,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第十五)
      在饥饿的时候,人们对自己坚守的理想也会发生怀疑,人们甚至相对猜疑。《孔子家语》有这样一则故事: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 ,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有时也对自己提出怀疑,甚至也提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孔子还是执着地“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理想。
      六、杏坛从教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孔子回国后,仍不受重用,就以讲学和整理文献为主。在寂静中
      67岁,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9岁,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儿子死后不到一年,情同父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夭折,年仅三十二岁。接下来,跟随他时间最长的弟子子路又在他国的一场内乱中被杀。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终于在一次次伤痛中病倒。他生前吟唱的最后一支歌是:“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七天之后,与世长辞。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二)
      这是我们熟悉的名句,知易行难,能够实现这句话犹难!
      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生无所息,一息尚存,不落征帆。正如他自己所说“发愤忘食,乐而忘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一生都在求学,沿着大道,向着高山前进,而他最后也成为一座高山,让人无法企及。

      推荐书目:
      钱钧华:《跟孔子周游列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
      孔子年谱
      1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15岁: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
      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孔母颜征在卒。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1岁: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此“鄙事”当包括“委吏”、”乘田”。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自十五岁有志于学至此时已逾15年,孔子经过努力在社会上已站住脚,故云”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
      36岁,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40岁:公元前512年(鲁昭公三十年)经过几十年的磨练,对人生各种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故自云“四十而不惑”。
      50岁:公元前502年(鲁定公八年)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
      51岁: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52岁: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53岁:公元前499年(鲁定公十一年)孔子为鲁司寇,鲁国大治。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弟子公孙龙生。龙字子石,楚国人。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十月,孔子受谗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 孔子与弟子又被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由楚返卫,途中又遇隐者。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1岁: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是年春,狩猎获麟。孔了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春秋》。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章 第一讲:孔子:从“草根”到圣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