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太原 ...
-
3太原
成熟于秦汉之际的州郡县制到了东汉末年已经混乱不堪,隋文帝杨坚将其改为州县两级体制。
作为皇帝的贴身侍卫,李渊分享到了这次改革的红利,被杨坚外派出去当了谯州刺史,当然,众所周知的是,将领外出镇守边疆,家人是必须留在京师的,万一你将来反了,也好“照顾”一下你的家人。
一转眼,二十几年过去了。这些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先是李渊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去世了。
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弱女子,丈夫早死,三个儿子早夭,孤身一人撑起了整个唐国府,好不容易把李渊抚养成人,自己却病倒了,连自己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
另一个女人是李渊的姨妈,跪在独孤皇后的墓前,李渊想起了姨妈慈祥的笑容,想起姨妈嘱咐自己好好当官保卫天下的场景,在心里发下誓言,一定要好好保卫杨家的天下。
这世间哪有永恒的东西,沧海会变为桑田,桑田也会变为沧海,更何况是一个人许下的诺言,
跪在姨妈坟前的李渊可能都想不到,十五年后,他将会亲自扛起反隋的大旗,将天下从杨家的换成的李家的。
两年后,李渊的表弟杨广打败太子杨勇当上了皇帝,对这个帝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修长城,凿运河,建宫殿,
新登基的皇帝精力似乎比老皇帝更旺盛,把本来应该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要作的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便完成了,看着高大无比的工程,杨广心满意足。
杨广是满意了,下面的人民可就遭殃了。
本来为国家服役是每个帝国子民应尽的义务,一个月抽出几天时间给国家服役,大家都能接受,
一个月里九天让我们建宫殿,九天凿运河,九天修长城,剩下的三天各地来回跑,这就有点过分了吧,地里的庄稼让谁种呢?
杨广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掰开指头算了起来,修长城,凿运河,建宫殿,似乎还是缺了一点什么,对,领土不够大。
汉武大帝曾经在高句丽设置了四郡,后来被中原王朝给丢了,杨广想把它收复回来,也做一做千古一帝的美梦。
于是,就有了三征高句丽的故事,杨广似乎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农民朋友们连饭都吃不饱了,哪还会陪着他去做千古一帝的美梦。
再于是,一征高句丽后,山东地区的民众不干了,跑到山里当土匪去了。二征高句丽后,朝中重臣杨素的儿子杨玄感反了。
三征高句丽后,整个天下都反了。
这一切跟李渊没有多大的关系,他还是那个隋朝的贵族,唐国公李渊。
当然,想完全置身事外是不可能的,在第二次远征高句丽的战争中,李渊负责押运粮草,跟他同样负责押运粮草的贵族杨玄感反了。
杨玄感的反叛没有坚持几个月,就被大将军宇文述给扑灭了。杨玄感手下有一个叫斛斯政的人,后来兵败被杀,李渊接收了他手下关西十三郡的人马。
在乱世之中拥有一支可以自保的军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李渊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的妻子窦氏去世了。
从出生到现在,李渊很少能抓住那些平常人可以轻易得到的东西,包括两个未曾见面就早夭的哥哥,陪伴了几年的哥哥和父亲,尽管在那个时候他并不懂得失去哥哥和父亲的含义。
就算是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母亲的严厉他也很少和母亲有过多的交流,后来他懂了,母亲去世了。
这世上还有一个最疼她的姨妈,但毕竟是别人的母亲,母亲去世后,他准备把姨妈当做亲生母亲一样来供养,姨妈也去世了。
外界严峻的形势容不得李渊悲伤,因为,皇帝的命令下来了。
因为山西地区农民起义严重,杨广任命李渊为太原地区的留守,负责该地区的剿匪事宜。
李渊在太原府屁股还没坐热,敌人就来了。不过来的不是农民起义军,而是□□的骑兵。中原王朝乱象丛生,连突厥人都想趁乱进来分一杯羹。
太原府下辖五郡,马邑郡其中之一,谁的辖区出了问题当然是谁负责,李渊派马邑郡的太守王仁恭出战,太原府的副留守高君雅协同作战。
王仁恭跟随杨素征战多年,自负马上功夫了得,可能小看了来自□□的骑兵,看见敌人就冲了过去,带出去的部队差点被对方吃掉。
点子扎手,得李渊亲自出马了,就在这时,杨广的使者到了,李渊消极抗战,暂停军中一切职务,由副留守高君雅代理。
李渊想不明白,胜败乃兵家常事,一场败仗而已,杨广为何要如此呢?
过了几天他就知道原因了,朝中传来消息,左武卫大将军李浑被杨广杀了。如果一个人干了人神共怒的事,那么杀他也无可厚非,李浑干了什么事呢?
他什么都没有干,他死的原因只有一个:姓李。
当时民间有传言,杨家的天下将会被一个姓李的人取代,这种传言在和平时期是没有多少人相信的,杨广也不例外,
但现在天下大乱,人心思变,杨广无力改变这种状况,架不住身边几个术士吹耳旁风,他也开始信起这些神秘力量来。
朝中的李姓贵族太多,不可能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原因就把所有的李姓贵族杀掉,但防微杜渐还是可以的,手握重权的李浑被杨广盯上了,李浑等三十二人全部被杀。
让李渊感到恐慌的是,他符合被杀的每一个条件,姓李,手握重兵。而且他跟杨广的君臣关系并不是很融洽,都多少年过去了,杨广还是会当面叫他“老太太”。
现在,他只能祈祷了,祈祷杨广看在姨妈的面子上放过他,相信他。
一件事可以是一个人的危机,也可以是另一个人的机遇,李渊在太原府里等待着杨广的最终判决,却迎来了几波意想不到的客人。
首先到来的是戎州刺史唐鉴之子唐俭,唐鉴跟李渊是老朋友了,他们曾是老皇帝杨坚的侍卫,分享了杨坚的改革红利,都出去当个刺史,看着这位好友之子,李渊烦躁的心情有了些许平复,问道,你来干什么?
唐俭是个性情豪爽之人,一见面就说,我最近跟人学了一些相面之术。
听到这儿,李渊笑了,你年纪轻轻的不学好,现在天下大乱,你不学武功好为国家效力,学什么旁门左道之术。
唐俭说道,不瞒伯父,我今天是来给您相面的。
听到这儿,李渊顿时来了兴趣。哦,那你看看我的面相如何?
您的长相日角龙廷,是万里挑一的龙凤之姿……。
李渊笑着打断了唐俭的话,是不是将来必成大器呀?
你说说你给我相面我得给你多少钱啊?你怎么还跟街头骗子一样,学的是骗小孩的把戏。
唐俭脸一红,伯父,外面传的歌谣你都听了吗?你正好姓李……,现在天下大乱,难道你不想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吗?难道你不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吗?
李渊摇了摇头,把唐俭赶了出去,起兵造反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些年轻人呐,做事情总是一腔热血,说起一腔热血,李渊突然又能理解这个年轻人了,年轻正好。
很少有人注意到,李渊今年已经五十一岁了,这五十多年他经历了很多事情,得到过一些东西,也失去过一些东西,
现在他只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至于争天下的事,就交给年轻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