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河流,这个词汇我们不陌生。无论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畔发源的两河文明,还是黄河流域孕育的华夏文明滥觞,都跟河流撇不开关系。河流承载的,仿佛是我们辉煌文明的开始。中国,携着一脉而来的者也之乎,从涓涓小流中汇集,在江河不竭里流芳。于是,远古中国的一汩,在历史的河流中永远占着分量。
长江,我是最熟悉的河流,她横穿我出生、成长的城市,让数座长江大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建筑都是依她的两岸建起,她是一个城市历史的扉页。河流于我们而言是自然之馈。馈在她的哺育,馈在她的美丽,馈在与她应运而生的万物。河流两岸从不缺少对她的溢美,所以几乎每条河流都会被称为某个地域的“母亲河”。多么崇高的赞美!但事实又却是如此,如母亲的哺育,我们在她的臂弯下安然经历着生命的到来与消亡。古今多少人,受之对生命的恩惠,在两岸肥沃的土地上生存、繁衍,一代一代的子孙傍水而生。这是生命的传承。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真是绝美的宋词。美在它的相思之情,美在长江膏泽于民的一视同仁,颇有“千里共婵娟”的意境,慰藉着相隔千里的心。登高临远最是文学恣意的时候,所望之处如若没有河流,那恣意便殆尽一半。若是没有河流的承载,哪里能想到会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流传之景;哪里会感受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警醒鞭策;哪里会拥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哲思;哪里会聆听感悟着《渔舟唱晚》中夕阳辉映、渔人载歌而归的安和悠扬……这是文化的传承。
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从黄河下游闪现的文明之光,慢慢倾洒到了我们足下的土地。每一条河流的生命,都是从无数的小流中汇集,在地形的作用下有了方向,奔腾前往自己的终点。我们来自于不起眼的点点星火,最终却铸成了坚不可摧的民族,怀着林语堂先生所说的“老成温厚” 、“知足常乐”的性格,在新世纪的现代,迎接瞬息万变的挑战。我们把河流作为认知这个世界的支点,本着务实求高、积铢累寸的精神,一步步地开拓、成长。这是精神的传承。
我们与古人共赏一轮明月、与古人共饮一条河流。仿佛缺少了时间的维度,我们还是我们。河流的两岸,我们与它水乳交融,尽情绽放着生命之美;以博大精深的象形文字记录着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以与时俱进的方式生活,传承着我们骨子里的温良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