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商会会面 ...
-
将近晚上十点到家,仍不见李振洋的身影。
这段时间,白日醒来只闻其声,夜晚入睡之时仍不见其人。
一年一度的商会临近,李氏正蒸蒸日上,主事人哪有清闲的道理?
周末还有一日,何不留给自己?你如是想,翻出速写本和碳铅,顺手将未阅毕的随记放入背包中。
第二日出门之时,李振洋托管家留了口信给你,让你准备一身得体的晚礼服,并没有说明具体需要出席的场合。
管他呢!难得父母亲都不在家,偷得浮生半日闲。
街心公园许久未去了,来往的人三三两两,清静之余亦是一方适宜放空的小天地。
从前很喜欢站在湖心桥上看湖中情侣泛舟,如今早已无此项目,鸭鹅倒是多了不少。速写的技巧是瞒着爸妈偷偷从李振洋那儿学来的皮毛,想着话剧布景的需要,不显眼的静谧之处却也是极好的取景地。
独占一张长凳,见桥上一男子身姿挺拔,衬衫和西裤恰到好处贴合修长的身材,身高和李振洋相近。
怎么会想起他呢?你轻笑,手中的笔已不自觉地勾勒出眼前景象,日晖扫落,人影斜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回看你。
长期的军事化训练练就的灵敏反应让眼前之人时刻都处于警备状态。
卜凡侧着身子凭栏观景,你抬头看他第一眼之时,他不动声色侧目,早已将你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
他瞒着母亲和妹妹提前两日抵达上海。眼前速画完毕,沉浸在书海中的少女,应该是母亲口中所说自己的联姻对象了。
你对卜凡甚至连样貌都一无所知,只知他名声在外。而卜凡对你的了解仅有他母亲提供的一张照片。那是你们今年年初去照相馆拍全家福时,单独给每个人拍的单人照,你母亲多洗了一份寄去。
仅此而已。
虽说自己常年流连于战场,但毕竟是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军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套于他而言也是有所抵触的。他只听父母之言,命,还得掌握在自己手上。
父母同意他“以爱情作为婚姻基础”的观点,却还是想极力撮合。孝为大,卜凡答应父母见面了解的请求,但他还是想先行了解让心里有底,免得日后双方见面,面面相觑。
想要得知你家住址并非难事,本想装作来客前去拜访,一睹芳容。却得知今日府上无人,小姐去了街心公园散心。
没想到凭栏处,照中人将有心人入画中。
倒也是个青涩的模样,没有一身脂粉气,沉浸在书海中嘴角不自觉上扬的弧度和标志性的酒窝,和照片中一模一样。
这些年来,卜凡也算是阅人无数,一眼便知五成眼前人。单纯青稚,心性应该被家里保护得很好。
待你被腹中的生理诉求拉回现实世界时,眼前的男子已经不见了。
时间过得很快,离商会还有三日之时,你才知道晚礼服是为此准备。
本以为商会不邀请女眷。
说是商会,应是商界中人的聚会,前来出席的都是上海商界的翘楚。但应邀出席的岂止经商中人,少不了军中高层和资深政客到场。
发起者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岂是等闲之辈。
军政商三界并非三足鼎立,河水不犯井水,相互制衡的关系。相反,三者缺一不可,合则顺,分则崩。
李氏作为商界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自然在被邀请之列。
卜家虽是初来乍到,但在东北已是声名鹊起。上海有不少有头有脸的人想结识这位出自卜家最年轻的少将,想探听他究竟是如何凭一己之力募集并且统领一支五千人的精兵队伍。
晚上六时,上海西区,百乐门。
楼梯铺了一层红地毯,扶手上缠满金色丝带。自助取餐区餐桌上布满了精致的糕点,是在正式开场前的一刻钟端上桌的。各色的酒品一字排开,酒杯倒置在红色绸布之上。主舞台上只有一支金色话筒,聚光灯汇集最亮处,重要人物还未登场。
门外的黄包车和汽车穿梭往来,门僮穿着整齐迎宾,同时查看进门之人的邀请函,并在花名册上留名。
母亲沈君媛在临出发时将自己珍藏的项链从首饰盒中取出,细细端详你一番,确认整体打扮合眼才出门。
父亲在车上叮嘱你待会的注意事项。一路上李振洋都沉默寡言,只是在下车时轻轻拉过你的手搭到自己手臂上。
“跟好。”
晚上七时,宾客陆续到齐。
第一次出席这种正式场合多少有点紧张,在你身旁的李振洋一脸气定神闲,站在父母亲身后与其他商界同仁侃侃而谈。
眼尖的你看见一身盛装的卜曈朝你挥手打招呼,在她身侧的男子西装笔挺,身材高大,脸上始终带着礼貌的微笑,交谈时不时微微点头。身上的大将之风无需介绍都知道此人是卜凡。
看着看着这背影,忽地就和那日画中的男子影像重合。
怎么可能啊……军务繁重的卜少将怎么会有那闲情逸致逛公园,或许只是人有相似吧。
四周的灯光忽暗,舞台上的聚光灯骤成焦点,灯影描摹正从后台走向话筒的男子。来人看起来约三十出头的样子,一身笔挺西装,外套一件深灰色羊绒风衣。头发被发胶打理得服帖,挺直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微微倾身鞠躬的这名男子正是岳明辉,你略有耳闻过他的起家事迹,但想象中的形象与眼前这位略带书卷气斯文的商会主席截然不同。
表面的一重身份是上海总商会的主席,真正令他名扬上海滩的身份是上海青帮第三代掌门人。早年只是京城的一个无名小卒,凭借多年累积的人脉和经验从小喽啰混出了名堂。再到后来“金盆洗手”不再打杀,自费留学英国两年。他倒是个语言奇才,来沪一年后,便熟悉掌握了上海话。归国后凭借流利的英语与外国人打交道,主场从北京变成上海,开办百乐门,在租界混得风生水起。
扎根上海五年,不过三十岁出头的年纪,手上已经握着黑白两道的资源。还没成为话事人时年龄在帮内排行第六,因此得一声尊称“岳六爷”。
现在这么一位带有传奇性意味的人物站在你面前,说话时带一点京腔,并无长篇大论的“演讲”,倒也是个爽快人。
“感谢各位今晚赏面出席,招待不周,还请各位多担待。百乐门是岳某的主场,无须拘谨,尽情即可。”
话音刚落,四周灯光复亮。只见卜曈跟在父母和哥哥身后,眼神疯狂示意,朝你所站的方向走来。
一见面,两位母亲就握住彼此的手,嘴上道的无非是“好久不见”诸如此类的话,末了才想起交谈的主要目的。
两位父亲则显得疏离多了,只是微微点头示意。两位哥哥亦如此,同为青年才俊,一个从军,一个从商,素未谋面,自然如是。
卜曈刚准备与你交换耳边悄悄话,却被自家母亲打断。
“君媛啊,这次来上海,我们打算长居。大人说话你们在一旁陪着估计也觉得闷。凡子,曈曈,你们年轻人多认识认识,以后我们两家的来往多着呢。”
就这样,两位母亲手挽着手往楼上包间走去,两位父亲自然是要陪同夫人的,留下你们四位年轻人在原地大眼瞪小眼。
气氛瞬间尴尬起来,你和卜曈不敢扔下两位初识的哥哥独自闲聊,只得用眼神交流。
没想到打破僵局的是局外人李英超。跟着时任报社主编的父亲出席商会,没有玩伴的他想到你和卜曈肯定在这里,转眼便看见你们四人,于是主动寻来。
以为李振洋还是旧日的性子,李英超拍拍他的背,“振洋哥,好久不见啊!”
没想到与他七岁之差的弟弟如今已长到他眉眼处的高度,好动的性格没变,成熟稳重却没有随着年岁增长在他身上见长。
“英超弟弟,好久不见。”李振洋脸上的表情只是机械性地微笑了一下,不是昔日“回礼”李英超一记更重的招呼,他只得回以同款微笑,不知如何往下接。
“请问这位是......”卜凡看着眼前这个眼睛大大,活泼的弟弟,忍不住发问。
“你就是卜凡哥吧,你好你好,久仰大名。我叫李英超,是你妹妹卜曈的同班同学。”说着便伸出手。
卜凡笑着,也伸出手与他回握。四人在李英超的带动下互相介绍,气氛渐渐活跃。你留意到卜凡虽然年轻,却是位有志之士,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上海的趣闻轶事也略知一二。
原本还端着架子的你渐渐放开,拉着卜曈的手有说有笑。李振洋的话匣子被打开,藏在心中两年的留学经历如今在他口中说出,那种云淡风轻似乎已经放下了当年的孤独和无助。
有故事之人总是惺惺相惜的,趁他们三人聊得热火之时,卜曈附在你耳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