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8、2.11 文学篇(六) ...
今天继续古画会唱歌的主题呀,打算和大家一起欣赏的画是《采薇图》。《采薇图》是宋代画家李唐创作的绢本水墨淡设色画,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简述名画内容,此卷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饿死的故事。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荫,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之余,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画中正坐一人即为伯夷,他面带忧愤,目光炯炯,注视着叔齐。叔齐一手按地似在说着什么。图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简劲爽利,衬托出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树石笔法粗简,墨色湿润。该图以山石为背景,绘二人在树下席地而坐,进行交谈。二人均束发系巾,长须,着宽袖粗服,穿草履,正面者领口略袒,着力突出了他们高士的形象。二人身侧还置有装薇的篮子和锄头,表示二人采薇而食,采薇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图中石壁上有题款两行:“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引首有明代李擢公书“首阳高隐”,拖尾有元宋杞、明俞允文、清永瑆、翁方纲、蔡之定、阮元、林则徐、吴荣光、潘霄汉等题记。本幅钤项元汴、吴荣光等鉴藏印十六方,半印九方,拖尾有诸家藏印五十四方、半印三方。
我们详细来看历史背景。《采薇图》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伯夷和叔齐是殷的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兄弟二人出走后先后投奔了西伯姬昌。姬昌死后,其子姬发要兴兵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叩马谏阻,认为臣子造反、讨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姬发不听,灭殷后建立了周朝。伯夷和叔齐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于是隐居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县境),以采食野菜充饥度日,最后双双饿死在山里,离世前还作了一首《采薇歌》以表示坚决不屈的志向。(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采薇歌》)
这幅画的刻画实在到位。悬崖峭壁间一块坡石,两人相对而坐,周围只有古树山石,远处河流平原离得很遥远,很简洁便将两人隐居的生活环境交代得恰如其分。背向观画者的是叔齐,一手撑地,一手笔划,在很投入地向伯夷说着什么。李唐对伯夷这个人物的刻画非常成功,画中的伯夷面容清瘦,双手抱膝,倚树而坐,胡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打理,双眉微颦,眼神并没有落在某个实处,似乎在听着叔齐说话,又似乎没有在听,不过目光中的坚定却是不容怀疑的,也许有些无奈,可毫无悔意,整个人物给人一种很平静安然的感觉,他只是在默默地坐着,不露一点声色,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前面采野菜的小锄和篮筐还摆在一边,生活的困苦可想而知,可是这位伯夷只是如过去坐在厅堂中一般倚树席地而坐,尊贵依然,坚定依然。
本画的主角是伯夷和叔齐,赏画的焦点自然集中到他俩身上。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他们的衣褶线条,李唐在这部分是加大力度刻意去表现的,试图映衬出两人的心境。有些线条在起笔、收笔处都作狭长尖利状,另有一头粗,一头尖细的,就像人们经常看到的“钉头鼠尾描”,只不过它是倒过来走的。而碰到衣褶转折时,画家往往钝角锐角依势而出,有的还加上顿挫,增强了衣纹扭曲的力度。像伯夷胸腹以下的线条,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他内心的志节(结)。特别是抱膝动作比较复杂,所画的皱褶有如刀砍斧斫,犀利交锋,锐利程度几可裂帛。我们由此可对照,他的意志力是何等决绝不可屈。因为角度的关系,我们看到的叔齐大概都是他的后背及右袍袖的线条,锐利的衣纹也和衣服的主人一样,存在着鲜明的性格。这幅画中人物,外表都还保有清朗俊雅的形象,我们可见到两人脸部和四肢大都以细致圆润、没明显粗细变化的浅色线条来描绘。至于胡须、头发也都加意细细描层层染,展现两人虽然隐遁野地也难掩的高贵气度。李唐藉由特殊的笔法来塑造衬托画中人物的性格及心理状态。在这种笔致的烘托下,伯夷叔齐的个性显得更是棱角分明,气节操守更见坚定出尘。
宛如屏风的背景松石喻志节:伯夷与叔齐附近有几棵树,树貌倾斜奇倔,展现的是历经霜雪而不屈的坚韧生命力,特别是伯夷前后那两株松,蔓藤纒绕,沿着树身,攀著枝叶而上,自在地与松树交织共构出一道绝佳的屏风式背景。再往后是几呈直立面的峭壁,李唐以大小斧劈皴直劈横扫,给这个绝佳背景再添一道屏障。松表劲节,石喻坚贞,映衬伯夷与叔齐的志节。画中两位主角的主食“薇”只是小小的一篮,而松与石则成了此画中的巨构。“金石磨不磷,松柏寒逾芳”(宋.刘俸世《自述》),松与石是主角的精神象征,食物对他俩来说,反而是微不足道的东西了。另有一处更显画家心思灵巧,其实那是一种虚实互映的手法。在画幅左侧峭壁将尽之处,有一棵奇木,以它矫曲如铁的枝干横展着,摆出最惬意的姿态,在风中自在地摇摆。可是这样一来,它就把仅剩的一点空间给占了一大部分。这好像也映现著,伯夷、叔齐两人在现实中仅余的一点空间,是那么的有限。观赏者只能透过枝叶往前探看,在那枝叶的掩映下,乍然见到一片开阔平坦的土地,一匹白练似的曲折河道平铺其上,在广袤的平野中蜿蜒。这小小一方天地和屏风式的背景产生了一个对比,从而让观赏者感受到另一种渺远、悠长的气韵。
这幅画的主题思想,据跋尾宋杞说:“……且意在箴规,表夷齐不臣于周者,为南渡降臣而发也。”表明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借着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用来讽刺宋高宗南渡后,留在汴京投降金人的降臣而画的。它的含义,用当时历史背景衡量,是有它的特殊意义的。
我们来看作者及创作背景,李唐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朝补入画院,深得赵佶赏识。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颠沛流离,逃往临安(今杭州),以卖画度日。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偏安一隅之耻,家国离乱之悲,让画家感慨万端,他赞扬那些保持气节的人,谴责南宋统治者投降变节的行为。正是在这种心绪下,他创作了《采薇图》。
清代画家张庚《浦山论画》:“二子席地对坐相话言,其殷殷凄凄之状,若有声出绢素。” 中国当代画家徐悲鸿《采薇图画册》:“至人物神情之华贵、高妙,是与米兰藏达芬奇之耶稣与门必藏三勒之使徒同为绘画的极峰。” 中国当代画家冯骥才《画史上的名作 中国卷》:整幅画大刀阔斧,坚实有力,刚直不阿,气象森然,使人想到李唐作画时激荡的心情。由于他的节操受人尊敬,此画历来颇受珍视。
咳咳咳…小作者第一篇的《踏歌图》相关创作初稿其实完成啦 还有关于花蕊夫人的故事 会好好继续后期学习然后进行不断修改哒,期待成品,加油!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8章 2.11 文学篇(六)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