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3 乐器篇(一) ...
-
有点长的“作者有话说”:
第一章正题终于完成…随笔就困难成这样,真心佩服各位作家的文学功底,所幸我只是把它当作写悄悄话,充实自己的过程,需多学习。
因为是日记,我又是一会一个主意的那种小朋友,所以正题的内容就不按篇章顺序而是按时间推移来了,大家可能会觉得内容有点混乱,每章标题小作者都会标明所属大篇章的(比如今天的是乐器篇(一)),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篇章选择看的。最后我一定会记得按照篇章给大家重新整理几个文档的!Emmm还有,这一篇和前两篇因为有好多是小作者的“悲春伤秋”所以字数才显得勉强看得过眼(了解过正常小说一篇应该要有多少字后被吓到…),之后的如果是纯学习知识的篇章字数应该会大幅缩水啦,一是从头到尾两三千字知识普及的形式(还不一定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大家应该会觉得特别无趣,划拉划拉就过去了;二是小作者学业压力有一点点大,不想为了要满足字数而把这个日记活动当成是负担,不然可能就很难坚持下去;三是学习这些新知识的确是需要时间,我不想单纯通过百度等草率得把能用的全复制黏贴再发出来,这样大家还不如按自己的节奏去搜自己感兴趣的就好,想给自己安排一个舒适的节奏,真正能通过这个小活动有所收获……说了这么多简单来讲就是小作者开工第二天就被吓到不敢立flag了…为自己今后可能的偷懒先找好“借口”。我想想啊,要不这样,小作者给自己两到三天的时间学习整理一个新知识(总属大类的知识要分类成小点,不会笼笼统统急于求成的),知识整理完放一起发,但会坚持日更因为它是个日记嘛,还没准备好的那几更就叫做生活篇好了,讲讲我生活中的大事感悟还有追星的进程,或者根据大家给我的留言问的问题作出解答。大家如果对于形式又更好的建议一定要告诉我,会虚心听取。
正文:
今天的主角是“古筝”。应该是二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习古筝,原因是妈妈挑中了它又觉得女孩子一定要有个一技之长,那时候我还小,对各种乐器没什么概念,只觉得古筝还挺好看的而且据说很好学于是就听从了母亲的话。后面学习的过程我已经没有印象了,只记得不是很美好,我没什么毅力,又太小无法静下心仔细感受古筝的魅力所在,只觉得各种指法练习,C调G调无聊,枯燥且难记,所以中途就放弃了,但小时候我母亲是那种说一不二的人物,可由不得我如此放肆,不顾我的哭闹硬是逼我继续学了下去,终于在五年级的时候我考过了十级,成绩勉强达到了母亲的要求。我仿佛完成了件大事终于得到了解脱,甚至当时这种解脱的感觉远超过了考级顺利的满足感,再之后,最初两年我节假日还会因为母亲的督促敷衍得照着谱子弹几遍记忆中稍微有那么点印象的曲子(记得是《彝族舞曲》,讽刺的是连《渔舟唱晚》都忘得一干二净),再往后无论母亲怎么说我骂我教育我,我都坚持不肯再练。我告诉她我已经全忘光了,学业又那么紧张,母亲总和我说已经是学会的技能怎么可能说忘就忘,多弹两遍不就记起来了……我那时候觉得这说法很可笑,觉得母亲什么都不懂,也许基本指法有印象,但那么多调子是一夜全能搞懂的吗?我绝不会重学一遍,因为这件事我和母亲不知道吵了多少次。再后来,尤其是搬家后,古筝因为体型较大不便搬动留在了老家,母亲就鲜少提了,只是每年寒暑假会忍不住低声唠叨几句,道几句可惜,我也全就一笑而过。
再大些,直到升入大学看到同届学生在各种场合演奏古筝的时候我也从没有后悔过。在我印象中的古筝,我总觉得它那么笨重,不是那种可以随时拿得出手的才艺,但它笨重却又不够厚重,你看钢琴,同样是不便搬动的乐器,正式场合哪里没有它?我可从来没在那些场合看到特设古筝的,除了民乐团。再说它的声色,我一直觉得古筝的声音真单薄,因为它是弦,一根根弹,即使是摇指也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所以只能做伴奏,同样是弦的,一点没有学到琵琶的轻灵连贯和二胡的悠扬绵长……总之在我印象里,只因为给它刻上了“因为简单才学”的印章和童年与母亲抗争的不美好回忆,所以我打心眼里不太看得起它,而且从不后悔放弃了它。
但是现在,我后悔了,在2018年的末尾,阔别它八年之后,我后悔了。
因为先生采访中的一段话。他说他很喜欢古筝,喜欢它的悠远厚重,喜欢它的层次分明……看了那么多先生的演奏视频(许多用到了古筝伴奏,和先生的歌曲风格很契合)后,我终于承认,我后悔了。我终于明白,不是古筝不够好听而是我学得不够精,不是古筝音色音域的问题,是我不能百分之两百把它们全都呈现出来,不是古筝不够大气上台面,是我尚未接触到那个舞台层次……我后悔了,因为我本来有机会让古筝真正成为我能引以为傲,吸引他人的一个独特的才艺。于是我向母亲试探,表达了我的悔意,母亲特别高兴,当下就从老家(不远)把我落灰已久的古筝带回了新家,就在前几天(期末复习停课看书回家了)。直到我亲手擦落那陪伴我走完大半个童年的古筝上的点点灰尘,试探地从第一根弦试到最后一根时,我才真真切切,又一次,打从心底感受到了悔意,无关先生,只因为它是我童年酸甜苦辣最真实,最真切的见证……是我最习以为常,脱口而出的才艺,是我与家人最热闹的交锋,是我小时候虽然不屑却也偶尔偷偷期待过的,有一刹那坚持过的,带着它站上世界舞台的梦想,可是,我把它弄丢了,弄丢在了岁月我最厌弃的尘埃里。我好像错了,错在我曾经的鄙弃,更错在我重新找到它抱起它不是因为对自我价值的反思而是因为外在的推力,所幸还不晚,我有重拾它的机会,我一直有。总之,真的感激,在还不算晚的时间有幸能看到先生的采访,为我拨开那一层蒙眼的迷雾……现在我的年龄其实对古筝这一有及其厚重历史的传统乐器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我和我的古筝打算重新开始新的旅程啦,且行且珍惜。
让大家看了这么多我曲曲折折的心理历程终于可以开始认真介绍古筝了…当然还是要说一句古筝是很好的乐器学习选择,每个乐器都是,不分高低,愿对乐器感兴趣的朋友们都能和音乐有一段美好幸福的旅程,我的故事就从这里重新开始啦,如果大家后面有兴趣的话,可以来个后记哈哈哈。
下面是段百度百科,毕竟得用最郑重的姿态对待它。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古筝的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的秦国,就有秦筝流传。在《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由此可见关于“筝”的记载是非常渊源的。汉代应邵的《风俗通》中也写道:“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在汉代以前“筝”为“五弦”、“筑身”,汉代在西北地区就已经流传似瑟形的筝了。而在唐宋时期,“古筝”已经成为了宫廷燕乐中重要的独奏或合奏乐器之一。
它经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在现在许多的古装剧里面,有一个很经典的桥段:古筝与笛声相协而奏。古筝的声音非常清脆,音色十分优美动听,和笛声的合奏必然是韵味不断。
我们现在很多人会把古筝与古琴弄混,觉得它们是一样的,更有人说古筝是中国的古琴与西方乐器混合而来。其实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古筝与古琴是两种乐器。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史记》的记载中,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自唐宋以来便被成为古琴。因古琴有七根弦,所以也被称为七弦琴。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于古琴,不仅可以用于宫廷的祭祀、朝会、典礼等场合,还流传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古琴成为了古代文人整体文化素质的一种具体表现,俗话说的“琴、棋、书、画”,“琴”就排在第一位。
古筝与古琴都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虽然两者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们的形成与发展都与西洋乐器没有什么联系。现如今,随着西方音乐的传入,中西方音乐之间相互碰撞。所以古筝是由古琴与西洋乐器融合而来的说法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以上是一个笼统的树立概念的一个介绍,接着简单说说古筝的音色。音色,即音品,最难把握的声音属性之一,有明亮、暗淡、清脆、沉闷、圆润、干涩、浑厚、单薄、柔和、刚劲之分。对于古筝来说,首先它的选材很关键。制作古筝的材料主要是梧桐木,红木,花梨木,紫檀木,乌木和其他硬质木等。
梧桐木的材质松软,易于振动(纹理细密均匀,无节疤,无斜纹和扭转纹),一般用来制作面板(面板越薄,古筝声音越亮;面板越厚,古筝声音越厚。面板并不是越厚越好,也不能太薄。若过厚,古筝高音会闷,低音无法有适当的共鸣;若过薄,高音会过度尖锐,低音回响会不足。)。底板,琴首和筝尾多用硬质木制作,它们胶合的琴身能产生良好共鸣,增大音量。而红木等硬质木料,木纹垂直,色泽美观,质地坚实,是制作筝框表板,弦柱的良材。这些边板木材都是大有说法在其中:紫檀音色气势磅礴,明清老红木清晰甜美柔细有韵味,乌木结实粒粒分明,金丝汉楠木质朴有古味…. 每一种木材的音色都不相同。
其次说弦,各种材料制成的弦振动时都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丝弦音质纯朴但音色较沉闷,不够清脆明亮,音量较小,余音较短。五十年代以前的筝常用丝弦,之后被钢弦所取代。钢弦则音色清脆明亮,音量较大余音较长,适用于弹奏韵味细腻的乐曲。但由于其余音长,杂音较多的特点,弹奏《战台风》之类的乐曲,声音较嘈杂,没有金属尼龙合成弦的效果好。最后金属尼龙合成弦:低音浑厚,中音柔和,高音清脆明亮,音质比钢弦纯净,适合弹奏和声效果丰富,音响强烈的乐曲,但余音较短,弹奏韵味细腻的乐曲效果不如钢弦佳。
当然弹奏选择的义甲也对古筝声色的发挥影响极大,所以买琴之前得做许多功课呀。这么看来古筝音乐清雅,塑性极高,常因乐曲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清新不失庄重,淡雅又兼有通俗,这么写着就很心动,迫不及待想去和我的小古筝培养感情了,那就只能和大家明日再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