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1.21 文学篇(五) ...

  •   今天看一个视频的时候发觉BGM特别好听…怎么说呢,有种踏遍千山万水,岁月的韵味…然后去找了一下。发现歌曲名字我是有印象的,怎么之前就错过了先生的这首歌呢…照惯例,歌曲词意就不说啦。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首宋词,和歌曲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契合,是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词名可能大家有些不熟悉,但其中最后两句流传甚广。让我们先来看下原文。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首咏物词约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时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二年。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词的大意是:杨花像花又不像花,因此也没有人像爱惜馨香诱人的鲜花一样爱惜它,保护它,一任它飘零沦落。杨花离开郁郁葱葱的柳树枝头,孤零零地坠落路旁,看上去似乎冷漠无情,但仔细思量一下,实际上它却有无限愁思。那柔软纤细的柳枝,好像就是位思妇柔肠寸断的愁绪。那碧绿、细弯的柳叶,仿佛就是思妇困倦之中似睁非睁、似睡非睡的媚眼。杨花啊,思妇和你一样,在梦乡里随着缕缕细流,飘向万里之遥的地方,一个去寻找新归宿,一个去寻找亲爱的郎君。然而,还未等寻到,又突然都被一阵黄莺的鸣叫声惊醒。呵,原来只不过是春梦一场。
      杨花纷纷扬扬,飘落净光,但我并不怨恨它,伤心的是,那西边的小园林里,万花纷谢,落满大地,很难再将它们重新连缀在枝头上。经过一夜狂风骤雨的摧残,到了清晨,杨花啊,你遗留下来的踪迹到哪里去了?原来,你都落到了池中的水里,化作一池碎碎的浮萍。你本来曾占有三分春色,可如今呢?其中的两分飘来飘去,业已化作尘泥;剩下的一分扬扬洒洒,也已随流水而去。杨花呵,仔仔细细看来,你哪里还有什么“花”的样子,满地上那斑斑点点,零零落落的,分明是离别人的滴滴泪珠。
      了解完大意后我们来仔细看每句话的含义。首先“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的这首词题为“咏杨花”,而章质夫词则为咏“柳花”(诗人的好友章质夫有咏杨花词《水龙吟》一首,盛传一时,诗人因依原韵和了这首词寄去,并嘱“不以示人”),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杨花虽然以花为名,但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样。它细小无华,既无绚目的色彩,又无醉人的芬芳,实在很难真的被当成花来看待。所以作者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词以摹写杨花的形态开篇,并非直接描写,却非常传神。它写出了杨花的独特物性,同时又不仅限于此,作者仿佛在设身处地体验杨花的命运和际遇。意味深长,空灵飘忽,奠定了全词的风格基调。正如刘熙载《艺概》所说:“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
      落花总会令多愁善感的人们伤感怜惜,可是这同样负着“花”之名的杨花,任凭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在意。“从”,任。“教”,使。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反衬作者独“惜”。
      接着“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杨花随风飘飞,离开家园,落在路旁。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它的情思。杨花飘零,本是习见的自然现象,但作者不说“离枝”,而言“抛家”,不仅将其拟人化,更赋予丰富的内心世界。杨花“抛家”远行,看似“无情”;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沉重、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
      苏轼信中说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远离家人,自己“闭门愁断,故写其意”。因此写杨花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写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作者一生辗转各地,对此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验。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如果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应该是和游子一样,思念的是家。对杨花来说,家便是它离开的那棵柳树。作者由杨花引发的联想,因而变为对柳树的想象。你看,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妇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思妇的娇眼,春困未消,欲开还闭。“萦”,愁思萦回。“柔肠”,柳枝柔细,故取以为喻。“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作者从杨花写到柳树,又以柳树的风姿隐喻思妇的神态,可谓想象奇特,咏物而不滞于物。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几句既摄思妇之魂,又传杨花之神。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柳树大概也如此吧。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夫婿——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逢,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
      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曰:“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作者化用其意。从表面上看,这几句几乎都是在写人,一个女子的无限幽怨,呼之欲出。但细读之,又不能不说是在写杨柳。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不正是柳絮飘飞的情景吗?至于黄莺儿,也应该常常栖息在柳梢头。作者落笔轻灵,以自己的内心体验抒写杨柳,使之成为人的思想情感的载体。物性耶?人情耶?已经浑然不可分割了。
      下阕“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不必遗憾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零,难以连缀。作者笔锋一转,由杨花的情态转而为人的惜春伤逝之感。“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而“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待到杨花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正如杜甫《曲江》诗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这里照应开篇“似花还似非花”,又一次将它与花,即“落红”作了对比。杨花即使飞尽,仍旧不是伤春者怜惜的对象。“不恨”,是承上片“非花”、“无人惜”而言。其实,这是曲笔传情。作者写他人对杨花的态度,表达的仍是自己对杨花命运的关注,看似无情,实则有心。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前面既然已经写到“杨花飞尽”,这首咏物词到这里似乎难以为继了。但作者别开生面,将词意拓展到又一境界。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见了踪影。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是古人的一种说法,并不科学。但作为文学特别是作为抒情诗词,倒也无须拘泥。
      最是经典“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此时的春色,假如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尘土”,是说落花飘零;“流水”,则指杨花落水。总之,春色已尽。由惜杨花,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居然可以分,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又高度夸张的写法。苏轼曾多次使用,如《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雨中花》“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等。在苏轼之前,已有人这样写。如唐代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宋初词人叶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作者化用其意。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蕴意回味无穷。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情景交融。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赞之“煞拍画龙点睛”。
      苏轼的这首词借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她“随风万里”,梦寻情郎,既是写杨花,又是在写人,花人合一,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江淹的《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离愁缠绕着心怀别离之苦的人们。它就像无尽的柳絮,缠缠绵绵,漫天飞舞,寻寻觅觅,无所依傍。在很多时候,别离在外的人,忙于事务,这种离愁不会无时无刻都在心头缠绕,反而是那些倚门而望,翘首以盼的人更为离愁所苦。她们在漫长的等待中萦损柔肠,黯然销魂。候人不归,只能在梦中去寻找远方的爱人。而春梦易逝,岁月无情,归期渺渺。刻骨的想念,深深的哀怨,都化作了无尽的泪水。
      “踏遍山河万里,幽幽岁月最无情,花渐落思君人老去……”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1章 1.21 文学篇(五)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