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1.19 文学篇(四) ...

  •   自从前面了解完《韩熙载夜宴图》后其实一直对古画会唱歌这一主题很感兴趣。用短短一曲一词为听众们展开一幅完整的画卷,还原一场旧梦,低吟一段历史…真的很令人心折。所以小作者想积累更多这方面的知识,等我觉得自己水平差不多的时候也想尝试创作一下,应该是一个很奇妙的旅程。第一步肯定是挑中一幅一眼就能打动我的作品啦,其实本来我有几个备选,是我已经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这个过程会相对更容易一些,不过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偶然遇见了今天打算和大家说一说的这幅《踏歌图》,真的非常漂亮,第一眼直观就是一种带有一点神秘意味的矛盾之感…让我想要细心分辨每一个细节,了解它背后还有哪些故事。所以选择了它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大家也能够喜欢。
      《踏歌图》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代表作,貌似山水画,实际却是风俗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它的上半部分描绘了仙境般的境界,下半部表现了南宋首都临安郊区农家“踏歌”的欢乐场景。完全不搭界的一雅一俗,很协调地统一在同一画面里。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农民在田埂上踏歌而行的欢乐情景。宋宁宗赵扩把王安石的一首诗欣然抄录在画面上方: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这首诗点明了画的主题,也是宋朝皇帝对太平盛世的企盼。
      踏歌原是唐宋时期民间一种不拘程式的娱乐形式,即用足蹬踏节奏而作歌。唐代诗人李白有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宋人描绘如此场景的就更多了,人们口唱欢歌、两足蹬踏,动作自由、活泼。踏歌这一娱乐形式在平民中甚为盛行。如王安石便写道:“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蹋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再如李笃房吟踏歌的诗句“人影渐稀花露冷,踏歌声度晓云边”;张武子诗“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绵相牵”等。类似现代“踏歌舞”的样式,在那时竟这般流行。这是一种简便的娱乐形式,情绪所志,“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单纯朴素的古人,就是用这种稚拙的身体语言传达心情。
      该图景色中山石、林泉、楼阁、人物尽有,整个画幅近景、中景和远景相互衔接,层层铺设,由近及远,虚实相间,开阔了然。近景中描绘一派田园风光,画面下部有两大巨石,田间阡陌中有六位农人(身份有争议)。走在田埂中央的老君手持短杖,胡须花白,左手挠腮,摇身抬腿,正回首相呼,似与后面三人对歌;踏上石桥者正双手合拍,左右摇摆着踏足踏歌;身后一男子唯恐其跌落,赶紧抓住他的腰带,用手相扶。后面老者肩上挑一个葫芦,似有醉态,醉意朦胧的踏歌之行更显得优哉游哉。前面两人是来接应的妇人与童子,看到醉态可掬的四人也无可奈何,只以举手引踏示意。泉水涓涓,梅花绽放,垂柳依依,翠竹相映。画幅的中景处是一片云烟,与山林相接。在树的掩映下,宫殿隐约显现,露出部分楼阁。远景中奇峰突起,遥遥相见;上部留有大片天空,上有题诗,附有小字“赐王都提举”。
      这幅《踏歌图》采用“一角式”布局,从左至右以对角线分割,形成左实右虚的结构。画面左边奇峰巨石,显得分量有些重,所以作者在右边安排了远山、殿阁,尤其是疏柳和翠竹的枝干摇曳的动姿以及点景人物,从而以静待动,使画面左右达到视觉上的平衡。画上大片空白云烟,在构图上使画面避免了壅塞,作者在右边显著位置画了一株高柳,使之贯入上部,起到了填充作用,以空白相隔又以柳树相连,出人意料却不突兀。画面上、下连为一体,隐在云雾中的部分被渲染得虚幻缥缈,极见清幽神秘,给人一种空灵、自然之感。水,被隐成了几折,组成画面柔软弯曲的符号,跌下山石穿过石桥的水口,画出几声叮咚,似在为踏歌人和声伴奏。土坡下是茂密的禾田,间接表现了农人丰年的意味。
      此图在具体画法上,卧石与秀峰主要用大斧劈皴,其中在秀峰上夹用些许长披麻皴,岩石的凝重,秀峰的峭险与水纹柔和的钩法形成强烈的对比。柳树枝干高扬而柳条稀疏富有精致,更显示了作者提炼形象的功夫,树干虬曲,树枝斜出伸展,几丛翠竹用双钩填色的工笔画出,置于大笔渲染的树石之中,显得生机盎然。近处的稻田刻画得非常精细,表现出稻叶在微风中轻轻飘动的感觉。山溪流水,用笔柔和流畅。这些细节的刻画与粗笔概括的描绘,形成繁与简、柔与刚的鲜明对比,丰富了画面的节奏与韵律,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现代艺术家冯骥才评:雨后天霁,空气清澄,山明云净,花鲜柳翠,春禾兴旺,溪水奔流,几个乡人预感丰收在望,酒足饭饱,在田垄上欢声笑语,踏歌而行,好一派明快轻松、生机蓬勃的景象。
      《踏歌图》在山水画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马远师法李唐。李唐原是北宋画家,南渡后授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已近八十。李唐作山水取法荆浩、范宽,注重气势,落笔方坚峭劲,至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马远继承李唐,却不拘泥陈法,他作斧劈皴白出新意。《踏歌图》画面中的巨石斧劈皴形势更为刚烈,运笔猛厉迅疾,方劲挺直,棱角分明,以浑厚的墨气和雄健的笔力,表现山石的阴阳面,强调山石的刚坚和磅礴的气势。于是,在山水画中斧劈皴便发展成为与披麻皴法同等重要的两大基本表现手段之一。
      宋代,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朝代,绘画上摆脱了柔靡浮华的皇室题材,开始描绘民间的世俗生活,关注身边的世人情怀。即使如许多过去富丽堂皇的宫廷题材,也都因为放下架子摆平心态,而有了风俗画的笔调。南宋人心里够委屈了吧,人民该咋的还咋的,并且还是能画出歌舞升平气象的风情画来。马远的这件《踏歌图》就是这样一幅场景:崇山峻岭中,潺潺流水的小溪旁,清静深秀的山湾里,几个老农三三两两地乘着酒意踏歌而行。
      在细细看完这些内容后,对画中刚与柔,仙境与人间的对比和交汇还是颇有感慨的…接下来小作者会更深刻得去思索,解读,若有所成就会和大家汇报喜讯的!最后还是想例常表白一波…我感觉我应该是理智粉的,但对先生的崇敬之情似乎一直没有冷却期,始于才华,忠于人品可能是最能概括的语句了吧。最近有看到先生在某个节目中非常温柔暖心地安慰,指导小选手,解决问题,其实会忍不住多想…几年前先生刚出道的时候也经历过挫折不顺,否定的声音,遭受过恶意,那个时候有没有很多人能像你现在对小选手们一样那么温柔地开导你安慰你鼓励你,肯定是一个困难的过程……现在我们看到的你那么好,谦和温润如美玉,还有真的是和选手们对比非常明显的沉稳与成熟,对舞台一如既往的热情真挚以外的部分…会很遗憾没有参与你的过去,没有在也许你需要的时候给出来自粉丝的爱和力量…但今后一定会一直陪你走下去,一直支持你。你真的太好了,好到让我们有点儿心疼…那么正能量地去看自己的一路旅程…所以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在意那些嫉妒丑陋的恶,因为那些而难过,我们不能第一时间在你身边抱住你会很无助…其他的也不多说了,真的就是照顾好自己,健健康康开开心心,陪你一起。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