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东拉西扯漫谈蝉 ...
-
东拉西扯漫谈蝉
我想,仍在母亲腹中的时候,我便会唱这句话了:沙蝉叫,荔枝熟,龙眼开花一伏伏。
童年真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可以四处去捕蝉,吃完了荔枝,便等着吃甜滋滋的龙眼;看完了灰褐的蝉儿,阅足了红润润的荔枝,便等着赏黄澄澄的龙眼。多姿多彩的颜色,铺天盖地的蝉声,让人精神百倍气力十足。
蝉这小玩意,没有人不喜欢的,其中的原因大概是它既无侵略性,歌也唱得太逗。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一天蝉向人请教如何唱歌,人便教它如何发声如何运气,殊知蝉天生不是唱歌的料子,可却勤恳用功,由早到晚吊嗓子,人听那声音觉得不是那回事,于是劝蝉放弃吧,蝉却是死性子,不听,继续唱,一直到死为止。
蝉从古代起便视为吉祥与重生的象征,因为它多年泥土中度日,后又能出土化羽空中飞翔。两汉以前的人常用玉石雕成蝉形,放在死者的口中压舌,为的是希望死者能像蝉一样重生复活。据说在红山文化中,还有一种玉蝉蛹,其形状竟像男性的根本。可见蝉的象征意义在今天是缩小了。汉朝开始,人们已经注重玉蝉的观赏作用了。
说了上面一段话,当你买玉蝉的时候可要小心了,因为一不留神你会得到一块蝉形玉含的压舌玉蝉,与过去的先祖进行隔世的接吻,然后可能还真出现一段“古今大战秦俑情”。
蝉在古人中,餐风饮露、孤高独傲、纯洁清雅,还能通畅灵界,然而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呢?现在就来跟我畅游蝉的一生吧。
蝉卵在第二年春天孵化成幼虫后,钻入泥土里,于是开始了漫长的“地狱”生活。古语云“蟪蛄不知春秋”,其实是缺乏科学性的。蝉的生命都有周期,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它便会从泥土中钻出地面,享受人间的幸福。
蝉的生命周期有1年,4年,12年,13年,17年等等,这是因地域与种类不同而不同的,譬如北美的是17年蝉,南美的却是13年蝉,其原因恐怕是为了避免种群之间互相吞并搏杀。
蝉面壁多年,想来是参透了禅机了,然而不是,它以树根的汁液为生,在泥土里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房屋与通道,随时准备回到树上去,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翱翔于天空之间声鸣于宇宙之内。
当夏天的一场透雨过后,阳光接触着湿润的泥土时,知了猴儿便会走到自家的门前静观细听,一俟认为时机成熟,就会破土而出,感受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也许在蝉的眼中,那不是“人世间”,而是“蝉世间”,蝉的出现,便是声音的出现,蝉声是树的声音,树音滔滔,一下子蝉便以自己的声音统治了地球。
蝉猴一上地面,马上找到一个栖身之所,然后安排自己的羽化时间。它要蜕皮,要化虫成蝉。这是它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成长过程。完了后,他便是一个成年蝉了,具备了所有的身体功能,可以为自己也为后代去尽自己的职责了。
人们都说蝉的叫声是:知——了——。我却总是听到蝉的叫声是这样的:刺——刺——。没错,蝉在挥动着它的声音在刺,无尽的黑暗的痛苦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在这期间,多少的辛酸经历过、多少的眼泪流淌过,但是没人可怜没人关怀,现在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少有成就了,还不向冷眼旁观者刺去吗?
安心做顺蝉,没人关照,只会被人遗弃;出来鸣响,一呼而百应,震动天下,还能装疯卖傻捂盖子?把声音唱出来是蝉忍无可忍的最后一刺。为了这一刺,他准备了死亡。
生命属于蝉只有一次,但是它终于选择了把整个的生命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为说话而奋斗上来。
把蝉说得这么伟大,只是凌扬的乱猜胡想,其实蝉唱只为一事:□□。能唱的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在腹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发出声音,鸣肌每秒能伸缩约一万次。蝉的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由于蝉把整个的身体都差不多用在安置音乐设备,所以生命器官被压缩在一个小角落。蝉这么醉心于音乐,而致身体机能受损,只有一个来月的歌唱时间是情理之中了。
雄蝉们拼命的喊叫唱斗,为的是吸引雌性蝉来与之发生性关系,完事后,雄蝉破土的任务便结束,会安静地等待死亡的到来,而雌蝉产卵后亦会随夫而去。
有时想偏一点,只能叹哀蝉的面壁修炼功亏一篑。你看苦忍苦捱多年,眼看便要得道成仙了,哪料还是经不起情欲蠢动,破土而出寻花问柳去。
尽管蝉的歌声很沙哑,可分贝可达到80-100,该属于噪音一类了。一般来说,家门外,两三只蝉的叫喊已是相当让人惊惧,如果一只雌蝉在“比武招亲”,让雄蝉们来一个大合唱,那简直让人头昏脑涨。曾经有人把蝉唱录音后,拿到电台上播放,那一浪又一浪渐走渐高的歌声,让听众都不得不不断调小音量。
去年听说有一个台风叫“鸣蝉”,还以为颇有诗意,现在联想起那次台风的破坏性与蝉鸣的侵略性,倒是很相配的。蝉鸣成为一阵风,由声音催动,波翻浪涌排山倒海,气势真够吓人。
诗云:鸟鸣山更幽,蝉噪林愈静。这是比爱因斯坦更早提出的相对论了。蝉鸣的林子,树木的年轮都会发生扭曲。注:这是凌扬的胡话,未经查实,不得转载。
前一个多月,身处美国的17年蝉——学名叫布鲁德X蝉——从泥土中钻出蜕皮后,其势汹涌,眨眼间已啸聚亿万数量。华盛顿与纽约的市民们都忍不住大喊:它们终于回来了!它们不是阿尔.盖达组织,更不是本.拉登发明的生化带菌武器。但它们的威力相信比9.11更令纽约的市民烦心。
从图片上看,这种布鲁德X蝉的样子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没什么分别,只是它的那双眼睛却是红色的,如毒药一样。又听说,原来蝉并不是只有一双眼睛的,它有五只眼睛,所有东南西北中这五个方向,它不用回头摆身也能看到,真正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了。
蝉是做到眼观六路了,但能否做到耳听八方呢?高中学过一篇文章叫《蝉》,作者是法布尔。这个自学成材的法布尔说蝉是聋的,因为他在蝉的身边又打锣又敲鼓又放炮,可蝉就是充耳不听置若罔闻,继续其歌唱事业。现在当然知道蝉并不是一个聋子,如果蝉是聋子,如何知道要把对手比下去,好让雌蝉听到它的美声个唱而选择自己呢?再说但凡尝试过捕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轻轻的准备去捕捉它时,它却能反应奇快地、呼一声带着长长的鸣叫飞走了。
这应该归结为人有人言,蝉有蝉语了。有一般常识的人都知道,人也不是所有声音都能听到的,比如人类的耳朵可以听到每秒振动16次到20000次之间的声波,低于这个频率的次声波和高于这个频率的超声波,人便不能听到了。这便是听力的边界。假若能听到这边界以外的声音,这个人一般是一个妖人,要么是一个法师,要么是一个神棍。还有一个可能:他快死了。
既然说到法布尔,那就来介绍一下法布尔这人。法布尔,法国人,生于1823年,死于1915年,活到92岁,比蝉长命得多了,这可能便是它能写出《蝉》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的原因所在。法布尔出身贫苦,是个农民的孩子,未上过像样的小学。他打过短工,也当过教师。各位不要以为法布尔未上过像样的小学,便以为他顶多是一个“小学鸡”,其实他上过师范学校的。至于一个有没有小学文凭还是一个未知数的人,为什么能被师范学校录取呢?我也觉得奇怪。如果这事情放在现时的中国,是不敢想像的。
法布尔这人不务正业,专爱研究小昆虫,有时一趴在地便十多个小时,街坊都说这人是个傻子,日后肯定没出息的。哪料法布尔却不是真傻,因为他还认得几个字也能写几个字,于是一边研阅各种生物书藉,一边撰著《昆虫记》。最后便凭着十卷本的《昆虫记》一炮而红。这方面也有点像蝉了,长期蛰居过苦行僧一样的日子,终能破土而出一鸣惊人。
法布尔说:“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我不知道说这话的时候,他是否已经成名。成名之前,别人听到他这话,一定会说他意志坚毅;成名之后,别人听到他这话,人们会说他唯心,卖弄自己是一个天才。但不管怎么样,他的话也不无道理,学习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的觉悟,正如蝉虽然长居地下,仍能一朝觉悟,要爬上地面一展歌喉。
因为法布尔身处的时代,以及可供他应用的器械也少,所以在《蝉》这篇文章中难免要落下一些硬伤,不过总的来说,该文对于青少年的科学普及相当有用处。我上学的时候便曾三番四次的阅读。
在《蝉》的开头,法布尔提到了拉.封丹的一篇寓言。对于这篇寓言,法布尔毫不客气地对之进行了批评。那么,现在便来看看这一篇叫《蝉与蚁》的寓言:
蝉小姐在整个夏天里歌声不停。当北风也开始唱起歌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缺衣少穿没柴无米,连个虫子与蚊蝇也吃不到。她只好到她的邻居——蚂蚁——的门前求它施舍救济。她说:“我以蝉格发誓,到了下一年的八月,我便会本息归还给你。”蚂蚁拒绝了她,当然这不是她的错误,它质问蝉小姐:“整个夏天你干什么去了?”蝉小姐说:“我都在唱歌,我想这不会令你不高兴吧。”“唱歌?”蚂蚁说:“这对我有什么关系呢?好吧,你现在最好还去跳舞!”
本来寓言仅仅是寓言,较不了真的。寓言重要的是说出一个道理来罢了,内容上并不包含科学的严谨性。该寓言的道理,大人小孩都能看明白,这样作者写这寓言的目的便算达到了。可法布尔偏是一个呆子,非要拿人家拉.封丹来开涮。想来借批评名人以达到成名的目的是不分时代的。
上文已说,蝉鸣只为□□,而且是唱歌吃饭两不误。不过法布尔驳斥的理由观之也相当充分,譬如他说蝉根本是过不了冬天的,它命短,它也不是吃蚊蝇,而是吃树液的,再推及,他说寓言中所言的可能不是蝉,而是螽斯,再到后来,法布尔更直说并不是蝉懒惰,倒是蚂蚁看蝉吃树汁开心,要去抢它的美食。总之一句话:拉.封丹比凌扬更胡扯。
关于这篇寓言,卢梭也批评之,说它太无情了,不利于教导小孩子,他说如果让小孩子学了蚂蚁这样尖酸刻薄、没有同情心的处世方式岂不有害?
关于这个蝉与蚁的故事,有一个最原始的,却也相当简单的版本:蚂蚁在夏天的烈日下努力地工作,它不断的建筑自己的家园,也不断地收藏粮食,以准备过冬。而蝉却想蚂蚁是一个傻冒,于是继续笑呀跳呀唱呀玩呀。夏天过去了,冬天到来。蚂蚁因为在夏天辛苦工作,在冬天吃好住好,但蝉却没有食物没有栖身之所,结果冻死在寒风之中。(本人读书少,可能翻译有误。)
这个版本同样也太悲惨了,亦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小小孩童便感受到社会的两极分化,以及死亡的可怕,这是罪过的事情,尽管这样的事情,人总是要知道,迟知与早知的分别基本不大。但是大人们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仍是对之进行了修改。现存有一个印欧语系的故事是这样结尾的:蚁小姐早就告诉过蝉先生了:“当你饥饿的时候,我是不会救济你的!”可蚁小姐还是对蝉的处境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她最终还是向蝉先生施予了粮食。
这个版本好就好在蝉受过了苦,该得的惩罚得到了,应该要记住的道理也记住了,还有蚂蚁也能济困扶危出手相助。于是两皆欢喜岂不妙哉。重要的是没有死亡。死亡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儿童不宜。
在这个寓言的英文版本中对蝉的称呼是:grasshopper,可这个单词在英汉词典的解释说:蚱蜢、蝗虫。蝉的英文单词应该是:cicada。不知是不是grasshopper是一个统称词语,望英语高手给个答案。假如蚂蚁是与蚱蜢发生故事,更是错得离谱了。
蝉仍是蝉,过一万年还是蝉。它只为自己传宗接代奔忙,才不管人类要借它来讥讽还是教化。蝉从早到晚的聒噪,把夏日的天空穿梭出一条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声音之线。
记得读书的时候,校园里的树上总站着几十个蝉,一起歌唱求偶,而课室里的老师却在说古代的娘儿们是如何视贞操为生命。
有蝉唱的校园确实是多了一份热闹,同时在热闹中也体会到一种别样的宁静。最让人高兴的是,这家伙不断的喊着:“知——了——知——了——”,让老师开心,家长安心,孩子秀心,社会放心。到了高考的时候,老师们便巴不得给每一个学生一个“知了”,然后都高中清华北大。
蝉由早到晚都喊“知了”,其实是不懂有些人对它声音的烦怒的。周作人在《苦雨》中说:有一些耳朵嫩的人,因蝉声聒噪,妨碍其睡眠,深恶而痛绝之。
而身处北美的一些居民也对十七年蝉感到害怕恐惧,华盛顿居民巴拿尔说:“我上学的时候第一次遇到这种可怕的东西,印象十分深刻,雄蝉的声音之大让人难以置信,根本无法入睡,人人都失眠,那种生活就像是身处恐怖电影之中。”身处恐怖电影之中的感觉是如何的呢?这便要视乎那出恐怖电影够不够吓人了。因为不知道巴拿尔平时看的是什么恐怖电影,也不知道他承受得起多少度的惊悚指数,所以不能知道蝉鸣究竟属于不属于三级片范畴,特别是那声音。
中国的文人骚客们想来是对蝉鸣并不太责怪的,更多时候还幻想蝉鸣唱出了自己心中的抑郁与心中的理想。孟浩然诗: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是想起了当年的理想与斗心,而反观眼下的心境却日夕黄昏,不由悲从中来。时间流转,雄心化作伤心,壮志今成失志,都深怪当年蝉闹一样的精神为何便远去了。
说到关于咏蝉的诗,那就不能不提虞世南、骆宾王与李商隐了。然而同是咏蝉,三人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因个人经历不同而很有差别。
人咏蝉,蝉也在咏人。人蝉同一,物我无分,因之诗中都不晓得是在说蝉还是在说自己。
虞世南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骆宾王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诗: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三首咏蝉诗,三种不同的境界,三个不同的人。古人云:虞世南的是清华人语,骆宾王的是患难人语,李商隐的是牢骚人语。清华、患难、牢骚也好,蝉仍是会不断的唱,前仆后继,从南陆唱到西陆。台湾十二大散文家之一的简媜说:而每年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
亦舒在她的那篇《蝉》的故事中却说:有时,要走许多路,兜许多圈子,才会明白一些很简单的事。的确是这样,有些东西、有些事情、有些道理,本来一看便清楚,但总是要经历了一段长长的日子,碰撞得遍体鳞伤,才明白这世上真的只有一条道,没有第二条道可走。白白地浪费了光阴来积累经验、来证明浅显的真理,个中的得失利害,当事人辛酸冷暖自知。
人喜欢战天斗地,有强烈的占有欲。蝉自然也要成为人类袭击的对象。小时,我也是屠蝉杀手。有时用“弹叉”拉弓放石子射它,有时则用长竹竿结个网去捕它。捉到蝉后,多是用一个火柴盒子把它关起来。囚房狭窄,连翻个身都不可以,估计这事让媒体或联合国的人权组织知道后,会派专家官员来考察我的蝉牢房,然后说我虐待囚犯的手段比阿布格莱布的美军更厉害了。不过这事还好,由于本人处于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而且本国天朝也对所谓的人权并不买账,所以我也少受小布什、拉姆斯菲尔德的四面围攻之苦。
雄蝉成为囚犯后,仍是不断的唱。把火柴盒带在身上,走到哪里,它便唱到哪里,歌声不停,骂不绝口,至死方休。更多的时候,把它的翅膀给剪去一点,然后捧在手上玩弄,但它很快便会哑了,唱不出声来。言论在别人的掌控之下,不哑也得哑。
记得有一次,一个小伙伴捕的蝉死了,他竟然要为它立个冢墓。在隆而重之地把蝉给埋葬在地下后,他在一块小瓦片上写下了“蝉之墓”三字,树立在蝉的坟头上。由于他的年纪大,平时也有点号召力,便强迫我们唱《义勇军进行曲》,为蝉的往生送上一程。我不知道这一只蝉是否感受到自己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从而第二生可以进入人道了。
捕蝉的手法真是数不胜数,有的用粘法,有的是徒手擒拿法,花样百出目标明确。有些地方,当夜深时,你只要站在树下,像鲁智深一样拔树前摇一下树木,蝉便会一只接一只“噼啪噼啪”的给掉在地上。还有一种是时下流行的,用风枪向树上的蝉开火,打一个掉下一个,不会发生像打鸟儿一样打一枪则全部飞的情况。
捕蝉的事情也非今日始,1971年,在陕西乾县发掘到的一个陵墓里,便发现了一幅唐朝时期的壁画。壁画是宫廷生活的一个剪影,其中一个面部长得圆润的待女便用右手去捕蝉。
而比这更早的记载来自于春秋时期,而其得以存在到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与孔圣人有关。有一次,夫子带领学生们郊游到了楚国,不过据推测,老夫子当时并不是郊游,而是乞讨,而他身为“乞讨团”的首领,当然应该随时教导学生,以显示自己博学多识的优点。
在路上,学生们遇到了一个驼背翁拿竹竿粘蝉百法百中,觉得好奇。深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夫子,便认准给学生上课的机会来了,他恭恭敬敬地请教驼背翁的捕蝉法。捕蝉翁也很配合,他说捕蝉时除了要在竹竿上多垒几个粘丸外,更重要的是有一身好武功,譬如站要稳要定,出手要狠要准,目力要锐要利,当此其间,整个世界只有蝉翅而无其它,这样便能万无一失了。
孔子得了这一个活生生的教材后,便板起脸孔教导学生了:你们听到了没有,大凡做成一件事都要专心致志、历经时间的淘洗,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现在你们都好好的想一下吧,然后每人交一篇作文。
看来孔子与我们都不是环保主义者,是真正的“以人为本”,认为地球上的东西都首先要服务于人,然后才是其它。
不知孔子有没有问驼背翁捕蝉的目的是什么,还是他已经知道了捕蝉为的是什么,所以没有问。我想驼背翁天天捕蝉决不是只为捕得蝉后,拿回去给小孙子开心,而是为了一项更迫切的任务:吃!
经科学家论定,蝉富含体白质,是不可多得的绿色环保产品。因此,不吃白不吃。
蝉干、蝉蜕、蝉花是可以入药的,而煨熟了的蝉也可以治疗小儿夜尿之疾。烹调蝉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目今因为蝉遍美国,听说便多了饕餮之士大啖品尝之。有人用GOOGLE查过,说有三千多种烹调蝉的菜式,不知,各位可以尝试印证一下。
现在介绍两款蝉菜,一款是椒盐大蝉,油炸后,与椒盐混炒;另一款来自于云南布朗族,把蝉剪翼蒸熟后,捣烂,像虾酱一样保存,食用。
写到这里,只能叹一声:“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但终难逃人类以及时光的影响。
今天是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前天看明珠台的《THE LONGEST DAY》,看见英吉利海峡上突然像蝉群或蝉声一样密集出现的战机、舰艇、□□、士兵,明白到有些事情总是冥冥中注定:邪不能胜正。
蝉声在每年的夏秋两季仍是歌声不绝如缕。蝉们继续唱吧,做“顺蝉”没好下场,做“刁蝉”更能赢得尊重。而中国的那个“十六年蝉”:貂蝉,不就是因这名垂千古吗?
凌扬/200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