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补充番外1 ...


  •   丰阳县如此贫瘠,不只是因为连年天灾还有官府的不作为。

      县里的百姓常年盼不到雨,田地早已荒芜多时,由于饥饿难耐,起初只得挖些野菜裹腹,到后来就开始挖树根、扒树皮,甚至吃土。

      看着这些沿街随处或倚或躺着的饥民,李晨心情很沉重,他已经修书一封,让岳父大人收购粮米、种子,可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镇上每天都有不时因饥饿而死的人。

      这些死人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就被早已经围在他身旁的人哄抢而空,吃死人肉早已不是新鲜事,在如此饥饿的环境下,县里没有发生易子而食已算人心不古。

      活着,是这些人的全部欲望,至于县里的父母官是谁他们才不管呢。

      县丞姓朱名治,是土生土长的丰阳县人,家中有老母妻子儿女共五人,五张口只等着他的那点微薄收入也是半饥半饱,一脸的菜色。

      见新县令到,县丞忙迎了出来,欠身告罪道,“学生该死,不知大人今日驾临,有失远迎。”

      李晨不动声色的打量了一眼县丞家的三间泥房,想着这人是个清贫的,也许是个可靠之人,还可一用,于是摆了摆手道,“现下的光景这些虚礼都免了吧,你还是先跟我说说这城中的情况。”

      朱治听了也不矫情,拿袖子佛去了石墩上的灰尘,请李晨坐下后,才到,“县中的情况,大人进城的时候也应该看到了,再这么下去,不出两年,城中百姓得去十之五六。目前最紧要的还是粮食,嘴里没食那接下来的一切都是空谈。”

      李晨点点头,确实是这样,他想治水,从邻州淮河开水渠就必须得有人工,而且是要能吃饱饭、有力气干活的人工。

      “我记得圣上年初曾拨银、发粮救济,为何县里还是如此景况?”李晨虽是心下有些猜测,可还是问了出来,有些事挑明了比不挑明好,尽管挑明了也是于事无补,但至少能试试朱治这个人的品行如何。

      一听这话,朱治果然火冒三丈,当即一拍大腿,站起来,咬牙切齿的道,“那些个屠人的畜生!学了这么多的孔孟之道竟是连猪狗都不如,连救命的粮食都不放过!”

      李晨直视着朱治的眼睛,道,“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将情况上奏朝廷?”

      上奏朝廷?朱治的表情一换再换,从最初的愤怒到伤心到绝望。他的眼神颓废,失了气势,又无精打采的坐落回去,哭丧着脸道,“你怎知我没上报朝廷,大人,我报了,连写了三封奏呈,可都如石沉深渊,反而连累了我老母亲。”

      说到痛心处,朱治七尺男儿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他上奏一事泄露后,那伙人就闯进了他家,又打又砸,他们放火烧了他的祖宅,将护着孙子的老母亲直打得半身不遂,要不是皇命下来,前任吃人县令调走,他们一家现今能不能活着都未可知。

      李晨心下了然,安慰朱治道,“朱兄,你放心,这事我定会具表上奏,如今最重要的是饥民们还饿着肚子,粮食该怎么来。”

      朱治收了情绪,欣然道,“只要大人有办法让皇上知道咱们县的情况,朝廷肯定不会放任不管的。”

      李晨默然了片刻,才道,“估计等不了这么久,朝廷发粮要走的程序就有一大堆,何况还有这个贪污案隐在其中,等调查清楚了派粮下来,最快也得半年以后,这半年之中可得多饿死多少人呢?”

      确实如此,朝廷办事程序复杂,最会拖延时日,那可如何是好?朱治一时也没了办法。

      “城中还有大户么?”李晨想了想道。

      “大户?有倒是还有几家没全部走的,留下来大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故土难离,并没有随着家族中的年轻人搬走。”

      “据你所知,这些人家中可还有余粮?”

      朱治摇了摇头,“他们虽然不至于挨饿,可要说多余的粮食估计也是没的,记得去年这时候,武家和何家都被人抢过,可并没发现大的粮仓,要知道这两家可是曾经的大地主,我估摸着那些粮食早就被他们转移走了。”

      李晨点点头,“你也不用太担心,我已经托我岳父在收购粮食了,快的话半个月左右第一批粮食就能运到,总能解些燃眉之急,我等下再去趟武、何两家,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能多一分力是一分吧。”

      无防备之下,听了这话,朱治大为震惊,他没想到这位李大人看着年纪轻轻,却是个好心人。素日的那些官员只想着中饱私囊,恨不得黄泥地都要刮下一层土来,哪肯像李大人这般解私囊?

      心下感动,朱治对着李晨背影深深一礼,谢道,“朱某代丰阳县百姓谢大人仁心。”

      ----------------------

      武何两家在丰阳县最有头有脸,祖上也都出过仕,只是后来厌倦朝堂,退避到了这里。子孙也都读书,或从教,或经商或农耕,上百年来就发展成了一个大族。

      至干旱起,武何两家的年轻子弟就一批批的搬离了丰阳县。干旱不仅是物质匮乏,而且灾乱总会引发暴乱,为长远计,他们当然不肯再继续留在这里。

      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年纪大了,就想着落叶能归根,这一次如果出去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死不能死在老宅,他们认为自己的灵魂也就没了安放之处。

      李晨整了整仪容,敲开了武家的大门。

      新县令来访,武老太爷自然知道他的来意,家中早已没多少余粮,来了有什么用呢?可对方到底是县令,总不能不接待,于是令人将李晨引到了花厅。

      李晨坐在花厅里,不动声色的打量着,厅里成设简单,只摆了几张上好的黄梨木做的桌椅。

      老太爷被人搀扶着进了花厅,见上座的李晨,作势就要行礼。

      李晨忙道,“太爷不用多礼,晚辈今天来是有事要烦太爷,多有打扰,请太爷海涵。”说着便行了一个晚辈礼。

      武太爷忙道,“使不得、使不得,老头我就是个白身,当不得县老爷如此重礼。”

      等老太爷入座,李晨才道,“灾荒之下,太爷仍滞留县内,真是勇气可嘉。”

      “丰阳县历来民风古朴,即使是到了如此境况,县里却也太平。”

      见老太爷绝口不提去年被抢之事,李晨也当作不知道,只道,“能忍着饥饿也不肯干偷鸡摸狗的事,如此百姓当载入史册。”

      武太爷拄着拐杖站起来,对李晨施了一礼道,“有劳大人了。”

      李晨受了礼,也站起来道,“举手之劳而已,也是分内之事,请皇上嘉奖,本是大好事一件,只是李某担心等皇上嘉奖下来,这丰阳县中却已无受封百姓。”

      醉翁之意不在酒,李晨终于道出了此次他来武家的目的:我是来要粮食来了,你既然对故土这么有感情,总不想看着家乡变成鬼城吧。

      武老太爷也知李晨的意思,他倒没什么生气的,他对家乡多少有些感情,从内心讲也希望它繁荣,只是这份感情是排在武家的利益后面的。

      自从灾荒以来,前面的县令也不止一次造访过武家,只是他们来武家不是为了要粮食,而是来收平安费的,说是交了这平安费就可以保武家一家平安。

      来要粮食的县令今个还是头一遭,武老天爷权衡半晌后道,“大人,我武家属于丰阳县的大户,为本县百姓做点功德也确是分类之事,这样我武家的粮库还有存粮150担,老朽愿捐出120担以作赈灾之用。”

      “太爷如此高义,李某一定上表朝廷,将太爷仁义慷慨之美名传唱天下。”李晨表情真诚的作揖道。

      他武家好歹也是丰阳县发展了上百年的大户人家,就捐了120担粮食,还要让皇上知道不说,且要告尽天下人得知,这哪是要表彰他们武家,其实是想打他们武家的脸吧。

      若这事真被扬名开去,他们武家子孙以后可怎么在外立足呢?想到这里,武老太爷的心被狠狠的揪了几下,一边暗恨李晨的不知足,一边也不得不赔笑脸妥协道,“大人如此为我武家着想,老儿感激不尽。”

      “我邻里百姓遭此大难,我武家虽不富裕,可也有些薄财,现愿意捐出来,供大人买粮之用。”

      这正是李晨的目的,自然不推辞,紧着又作揖道,“谢太爷恩义,丰阳有武家,百姓之福。”

      武老太爷令人搬来一个四四方方的檀木盒子,打开后,请李晨看了,道,“这里有银钱两万有余,是老头我的棺材本。”

      武家家大业大,当然不会只有这四万两银子,武老头口口声声说是自己的棺材本,也是防着李晨再开口要更多。

      李晨当然也明白这层意思,也不客气,收了盒子,对老太爷郑重一礼道,“李某谢太爷高义。”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