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7、枯心谁渡之二 ...

  •   “正是如此,长歌已经跌进了这个漩涡。是以为师便想趁永王还未东巡,先行找到他逆反的证据呈给陛下。”

      李白目光越过温玉,望着漱心堂外高远的青空,有一瞬间的恍惚,仿佛从那里看到了年轻时的不得实现抱负理想,那些久远到无法追忆的一腔赤忱,也如隔着云端的长安美人,再不可及。

      李白强行拉回了思绪,道:“如此一来,百姓也可免于更深的战祸,亦可保我长歌无虞。”

      温玉沉默了,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李白。

      她到底是随着张九龄学习了多年,虽然年轻,却对朝中、天下局势了如指掌。李白能看到她能看到,李白未曾看到的细枝末节她亦看得清清楚楚。正是因为看透了这些细节,半分也不想让自己的师父前去犯险。

      抗击安史乱贼,不过堪堪将其的脚步逼停在长安,皇室仿佛胜券在握一般,又开始迫不及待的弄权了吗?玄宗、肃宗也就罢了,永王把自己当做了什么角色?

      衣冠南渡挽救西晋灭亡之势的司马睿?

      温玉只觉好笑,战火仍旧熊熊,大半百姓流离失所,当权者不思挽救河山,反而因为几场胜仗就开始沾沾自喜争权夺利。她笑着摇了摇头,心头涌上荒谬之意。

      她想着太原,心头怒气上涌,眼眶亦因此变红,“从我门人驰援太原开始,永王恐怕就把长歌视作了眼中之刺。长歌虽为江湖门派,但门中的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多为庙堂退隐下来的,又因地处江南道,属永王管辖,史思明围困太原之时,永王对此事态度微妙,不管不问,从不提派兵支援太原。长歌几番劝说无望,派了门下大半弟子驰援太原,当时永王虽未说什么......”

      提到太原,温玉手指不由自主的紧紧握在一起,直到将手心深深掐出了血痕,她再抬头,长长吐出一口气,强行压下了怒气,只是声音低沉了几分:“但永王向来与太子不和,而驻守太原的军队却是太子一脉......师父,永王是在拿长歌拒不遵令这个把柄要挟你。门中大多退隐的朝中前辈与太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若你不去,他会对长歌下手。”

      乱世之中,法度倾颓。就算长歌门与庙堂有剪不断的联系,但仍旧是个江湖门派。在这兵荒马乱之时,永王若要以长歌门以武犯禁为由清理,恐怕是逃不了此难。

      更可恨的是,永王既有逆反之心也便罢了,他甚至还想借用李白拖整个长歌门下水!

      李白乃长歌之中超然长老的存在,永王三番五次发信请李白出山助阵,此事必然会传到李亨耳中。不管李白去与不去,他日永王东巡之时,长歌到底也与谋逆之事沾边。永王这手算计极妙,他哪怕谋反失败也不妨事,有李白在,李亨是不会相信长歌门没有参与此事的。横竖怎么看,就算他一时不能拿长歌如何,事后也会被李亨清算。

      李白面现忧色,看了温玉一眼,道:“卧底一事,不仅是攸关天下百姓,亦是为了长歌的存续。”

      温玉若无其事的松开手指,“师父,您去做卧底一事,除了你我,您可曾想过还要告知谁?”

      李白思虑一番,道:“兹事体大,此事越少人知道越好。恐怕除了几个长老,也就只告诉你的几个师兄师姐。”

      温玉点了点头:“虽说去与不去,皆会让陛下生疑,如若此事被永王刻意传到了陛下耳中会如何?”

      李白皱眉,“平叛之后,为师自然会呈上永王谋反的证据,将前因后果叙述清楚,如此一来可自明。”

      温玉深深一揖到底:“师父,您恐怕不能想的这么简单。”

      “此话怎讲?”

      “如今的陛下,与太上皇大不相同。虽说帝王多疑心,但当今陛下的疑心却超出了常人百倍。他从前一直被太上皇压着,又有永王李璘盘踞江南,而建宁王李倓在太原掌权,他手中兵力虚弱,极是忌惮诸王拥兵自重。而您就算呈上永王谋反证据,他也只会认为您是狡辩。虽说到时有此证据,只怕也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李白想一想前后关节,不由点头,事实倒也的确如此。看着小徒弟,眼中露出些许欣慰之色,暗想不枉这么些年的费心栽培,道:“依你所见,那却应该如何行事?”

      面对几乎可算是门派生死存亡的关头,就算再看不起皇室的争权手段,温玉也得彻底冷静,她可以离经叛道不在乎皇权,可是她却不能不在乎长歌与李白。

      “师父,我想掌门师兄是一定要留在门中稳定人心;韩师兄手中掌管天道轩、觅音明心园,可有效扑灭流言;凤师姐则跟在您的身边帮您处理事情、传递消息。徒儿身上并无要职,便跑这一趟,联系您朝中的好友崔涣、宋若思等前辈,将您做卧底一事上呈陛下,如此才是完全之策。”

      李白面露微笑,抚须颔首:“如此甚好。”

      温玉拱手:“当然,此事必得麻烦师父为徒儿写一封说明情况的信件,徒儿便先行告退去寻一寻九龄老师。”

      “你且去吧。”

      温玉行礼转身,缓步走了出去。门口的阳光斜照进来,投射在她身上,她逆光站着,整个人被深浅不一的光晕包围,看不清面目。她慢慢止步,静默的伫立一会儿。

      “师父。”

      “嗯?”

      “方才曾说到,我长歌门人驰援太原,永王态度微妙,不管不问。”温玉的嗓音无比冷静,冷静到感受得到一丝凉意,接下来的话却让李白险些变了脸色,“但我听闻,门中弟子离开江南之前,永王曾设难阻拦,延误了救援时机......”

      “德音!”李白出声打断,“此事是否为真,尚且还没有定论,你万万不能冲动行事。”

      “师父,我不会冲动行事。”温玉笑了一声,“即使我要做些什么,也不是现在。”

      她声音仍旧冷静,又带着不知名的怜悯:“咱们这位陛下现下恨不能手刃永王,永王能不能活过明年还是未知之数,我又何苦做些无用之功?”

      李白一时竟不能再说些什么,看着这个平生最为得意的弟子的背影消失,如今才算是明白,提到太原二字,竟能让从来喜怒不形于色的她险些失了分寸。

      李白也知此事必然对她影响极大,但谁也不曾想到,此事给她造成的影响,竟是如此的深重。从稚童到了如今的十八九,竟才慢慢显现出来。自驰援太原之事发生之后,她似乎变了许多,又似乎什么也没有变。

      然李白清楚的知道,那件事在温玉心底生出了业障。可问题是她表面宛若常人,不动声色。直至今日,若不是她自己说了出来,李白竟还不知道她自己已调查的如此深入。

      她表面越是与常人无异,这股无法消弭、越演越烈的情绪就越强,强到了能生出“我执恶念”。

      一缕叹息湮没,李白慢慢走出了漱心堂,向着醉浮居去了。

      按下此事不表,温玉李白分作两头行事。

      李白将此事告知了自己的另外三个徒弟并门中数个长老,秘密带着凤息颜离开了长歌。而温玉则拿了李白的手书,禀告过张九龄,与张婉玉一同拿了张九龄的信物,悄然北上。

      温玉、张婉玉一同悄悄离去,李白携凤息颜也离开,长歌门内风平浪静,谁都只当做这只是正常出门游历办事罢了,只是有女弟子甚为可惜温玉刚回来便又要出门。

      李白千岛湖暗中见了永王,凤息颜则调查东瀛一刀流事件。而温玉与张婉玉快马加鞭,赶到灵武。到达灵武,张婉玉拿着信物去见张九龄的同年、门生,温玉则带手书去寻崔涣、宋若思等人。

      此后果然如她话语中预料一般,张婉玉带着张九龄的人脉,温玉带着李白的人脉一同见面,商议之后,便将此事禀告给了肃宗。肃宗虽然略有疑心,但看着李白呈上来言辞恳切的奏表,先去了三分疑心,又想着永王屡次不听诏令也确有其事,便将信将疑的暗中派探子去接应李白。

      一查之下,永王果有叛逆之心,而属永王管辖之地的长歌却早已向肃宗表明会尽力配合肃宗清理叛贼。得益于长歌早早传递消息与肃宗里应外合,在永王不知情的情况下迅速掌握了江南财政,从源头上扼住了永王的命脉。又有李白时时报告永王的动向,肃宗暗中布局,只等永王东巡便师出有名清理叛贼。

      第二年春,永王果真东巡,江南四道却有大半被肃宗掌握在手中,所过富庶之地要么阳奉阴违,要么无人听令。永王气急败坏之下,明白了是肃宗所为,据守行宫发起叛乱。肃宗早就等不及,立刻派兵围剿永王,倒没想到永王军队一击即溃,没伤筋动骨便平息了叛乱。永王仓皇逃窜到岭南,被肃宗追兵就地格杀。

      只是当时肃宗追兵之中却有人看到,永王被擒杀之时,有个极美的女子曾一闪而过。再看,便已踪迹了无。

      至此,天下哗然的永王之乱被平息。

      长歌由于及时看清了形势,在此乱之中不仅没有损伤,反而安然无恙的继续屹立千岛湖畔。原本被传从叛贼的李白,也藉由此事发表了昭告天下的声明,乃是为了社稷潜伏入永王身边卧底,永王之乱能这么快平息,也当有李白一份功劳,如此便证得了李白一身清明。

      李白为避嫌,请辞一应事物,只道此生惟愿终老山野之间,肃宗允了李白所请,倒稍稍放下了疑心。

      叛乱平息,肃宗整合兵力,借着安禄山被刺杀,安庆绪与史思明不和,开始进行反攻。与叛军交战有输有赢,战况一度胶着。又过两年,经过数场鏖战,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谋杀,叛军终成一盘散沙,被唐军杀得溃败,虽还有小股狼牙还在北边作乱,但这持续了十数年的惨烈战争,终于平息。

      大唐河山完复。
note作者有话说
第67章 枯心谁渡之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