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 7 章 ...

  •   元亨二十四年,江南东道发生农民起义,齐玄宗晚年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七八起,但很快被镇压或者安抚了。这次很有燎原之势,不久便占了江南东道,继续往北攻占。朝廷一开始并不重视这次起义,派件的将领无一归还。此时正值新老兵交替,四子李明哲刚被收取了兵权,更不可调取河北道兵力,便派去了正三品上的将军,规定期限内也没有拿下,一个小小的农民起义竟然牵制了正三品上的将军,在往上就是跟随齐太宗征战沙场多年的将领了。如果任由继续下去,那将是影响根基的问题。齐太宗不得不将重点从如何牵制太子削弱朋党之争转移到如何镇压起义的问题上了。正巧突纥的信使到来,齐太宗便把目光落到了九子李墨文身上。自己的儿子什么德行老子还是很清楚的,自己的继承人必须有才能和手段,但是手段使到自己身上来,下场就是自己两个儿子,二子和四子最符合他的标准。九子李墨文年少时也符合他的标准,但是三子被斩之后,九子就不在崭露头角,他有没有朋党自己也是一清二楚的。此时如果以锻炼九子为由,任九子为主将,振国大将军吴怀德辅助之,既能保住朝廷的颜面,又能镇压起义,还能警告四子,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如果是平时的话,以九子的脾气,大概会推卸二三,向四子求情,委托于四子。正巧以此为由委任九子。
      老子自己为是的了解自己的儿子,殊不知九子就算没有此条件也会选择踏上战场。而徐致担心使者不能完成任务,便自己悄悄前往大唐,刚好得知此事,便前往宫中。齐太宗喜出望外,要求徐致辅助九子镇压起义,如果成功便可答应九子前往突纥,这样也可用徐致牵制突纥。
      行军路上,徐致疑惑的问道:“节度使黄忠无论是兵力还是距离更为合适,为何不派遣此人,却要拖到此种地步?”未等吴将军开口,李墨文便回答道:“你口渴吗?”“有点。”徐致明白过来。李墨文将水壶递给了徐致,徐致喝了一口便递了回去。经过几天的行军,来到了前线丹阳城。江南东道人口增加了不少,但是总体还是比较稀少,吴将军建议打野战。修了翌日。吴将军率领于农民军作战,很大一部分人都是拿着镰刀锄头,且善于打前军牵制两边包抄的基本战术,运用的甚是灵活,以至于镇国大将武将军一时反应不过来,只得边打边往回撤,幸而损失不多。回城后,吴将军似乎并没有气恼,而是有些兴奋地说道:“好久没有遇见这么传统的战术了!不过这个阵仗还是不行啊,与其说两边包抄,不如说完全靠右侧包抄,左侧的作战水平显然不够,我们可以来个斜线阵,针对左侧”经过商讨,要避开右侧将领的包抄,针对右侧突击。可是到了战场,新兵素质不行,勉强突破了右侧包围,徐致根据形势,早已折向攻击敌军左侧队尾,农民军无法后退只得向前吴将军便默契的前方包抄,直接形成口袋,农民军见势纷纷卸了气势。而后势如破竹直捣黄龙。徐致带兵异常灵活,但是这也是在吴将军行兵布阵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才能。李墨文不得不佩服两人。当然所有的军功都给了李墨文。
      几日后,徐致被遣了回去。节度使叛变,直逼长安。土地兼并流民增多,梁州农民起义,五胡根式趁乱作乱。短短一年大齐就陷入了风雨飘摇之境。皇帝欲调取边境兵力,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潼关失陷,皇帝上逃,李墨文留下来守城。徐致听到消息后返程。延边国家似乎有些蠢蠢欲动,因为徐致尚未回突纥,边境兵力不减,突纥只得集结兵力,按兵不动。徐致快马加鞭赶往长安城。
      长安城内来不及逃跑的妇孺老人,还有留下来少许的军队。很明显,长安城根本守不住。大概只是为了暂时拖延时间,大概是为了那点骨气。有人提议投降,结果被自己的妻打了一巴掌。至此大家都抱着同归于尽的念头。
      徐致赶到此地时已是一片狼藉,他小心翼翼的打听,只听到全城的人死的死逃的逃,如果是九王爷,大概逃不了一死的命运。徐致当头一棒,昏了过去。等他再醒来时,旁边的人不知道去哪里了,自己的马和干粮也不见了。他精神恍惚的悲伤。他走了几天几夜的路,凡是能吃的他都不介意。在路上也听到不少消息。有对节度使怨声载道的,有对农民起义充分土地怀着希望的。他想起来李墨文曾对自己说过,齐太宗醉心对外扩张,无暇内部管理,地方兵权权利过于独立,严重威胁朝廷统治。他一路北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