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佛学概论读后感 ...

  •   佛学中的一些概念

      一、佛家宇宙的31天
      1:地狱
      2:畜生道
      3:饿鬼道
      4:阿修罗道.
      5:人间道
      6~11:低位神
      【1~11天为欲界】
      12~27:高位神
      【12~27天为□□】
      28:空无边界
      29:识无边界
      30:无所有界
      31:非想非非想处
      【28~31天为无□□】

      二、业
      业是一种自然律,并非由最高神斟酌权衡的奖惩系统,故任何人都是自己运道的唯一责任人。业的作用犹如升降机,把人从宇宙大厦的一层载去另一层。业通常被简单视为好运和坏运。佛陀将业定义为“道德选择以及由此带来的结果”。
      到的有及物影响和不及物影响。及物影响指的是道德直接作用于它者,不及物影响指的是道德反作用于作业者自身。
      人具有自由意志,行使自由意志便需要自决。在现实意义上,个人通过自己的道德选择创造了自己,通过自由而反复的选择某类事物,个体塑造了自己的性格特征,通过性格特征他又塑造了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佛家将这一过程称之为“行”。
      在一生中,某中作为得到某种结果是公平的,许多文学作品揭示,命运并非机缘巧合,性格缺陷会导致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
      佛家认为并非所有的作为都会产生现世果报。

      三、功德
      业可善可恶,称善业为功德。
      某些佛教徒计较功德积聚本身,这是歪曲了行善本意,功德是善行的副产品,为获得功德而行善本质上是一种自私行为,因此并不能获得功德。
      一些佛家文化认为功德犹如财富,是可以转让以及与他人分享的。

      四、四圣谛
      善本身并不完整,佛学认为其应当与般若(智慧)相结合。所谓般若,指的是对生存境况的一种深刻而哲理性的认知,它要求对事物本身有深思熟虑后的洞察,般若是一种真知,或者说是一种对真理的直接感悟。
      智是德的必要对应,意图明心见性,则应当了解四圣谛:
      苦谛:一切皆苦(包含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以及更深层次的存在之苦,不满足比受苦更加能体现苦谛的真正含义);
      集谛:苦起源于欲望(包含感官愉悦、求生欲、以及欲求的阴暗面也即毁灭欲——常导致自我佛丁和自我放弃,极端情况下导致自杀);欲求(佛学中称之为三不善根,也即贪嗔痴)只能得到欲求,也即导致因果轮回,这种现象在佛学中解释为缘起。因此,佛学认为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单独存在,茫茫宇宙是一张互为因果的□□,换而言之,一切事物都具有三个特征:有漏皆苦;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是因为诸行无常(意为不稳定、不可靠),诸行无常是因为诸法无我(缺少可以独立于宇宙的因果过程的自性)
      灭谛:一切苦皆可以得到解脱(没太懂,可能指的是一旦欲求清除,则可涅槃,佛陀强调努力获得涅槃的重要性,但不主张探究涅槃的性质。涅槃四德:常乐我净。);
      道谛:存在着一条解脱苦难的途径(八正道,如何从轮回通向涅槃的途径。佛陀认为,生命的最高形式是引导人向着善行和智慧前行。八正道又称中道,既不放纵自我也不厉行苦修。八正道又分为戒定慧三个方面)。

      五、流派
      很多,包括大乘佛教、上部座佛教等,区别可能在于救人和自救(内容太多,没仔细看,似乎还有小乘、禅宗、密宗等,没太看懂各自之间的区别)。

      六、禅定
      禅定的定义:在意识受控的诱导下进入意识的改变状态,认为可以减少心理能量的消耗。禅定很好,还很实用,有机会可以尝试一下。
      禅定共有八禅,一到四对应□□,五到八可对应无□□。

      七、四无量(慈悲喜捨)

      八、内观心法
      目的是激发一种具有穿透力和批判性的智慧之心(般若)。
      首先,修行者将会明白肉身(或者物质世界的花团锦簇)不过皮相,不是什么值得迷恋的宝贵东西。个人认为这对应了欲界。
      其次,修行者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情感体验上(就像人们多认为自己的精神生活就是自己真正的本质)。个人认为其对应了□□,或许也对应了如今世俗哲学所认为的寻找自我。
      然而佛学认为并不存在一位隐藏的主体(所谓自我)执掌所有的这些形形色色的情感、感觉、情绪和意念等等,一切是各自的体验,也就是无我的境界。到达这个境界,情感不再受到任何惯性牵引,得到了解脱。这是激发顿悟的内观,此刻,欲念将被彻底拔起,犹如千斤重负一朝放下,一连串基于自私自利的欲念和踌躇将会消失,他人开始进入自己的情感领域,取而代之的是平和感和满足感。
      总体来说,这与心理学上的概念:“本我、自我、超我”似乎十分相同。

      九、转世投胎
      佛学中最无法理解的是关于转世投胎的概念(至于其宇宙观念,个人理解,就现世生活而言,是一种人的境界)。
      但似乎美国精神病理学学者伊恩有一部《投胎转世迹象二十例》。有机会将会看看这本书,这给人生提供了一种有趣的新视角。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