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到《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我刚上初中,读到《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时已经大学快毕业了。我并不是一个十分狂热的哈迷,消息也不灵通,往往在新一部小说出版很久之后才兴冲冲地赶去书店。而在等待下一部书的漫长时光里,我只能一遍一遍地翻读前几部聊以慰藉。期间也会迷上其他类型的小说,却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它来。
从少年到青年,《哈利·波特系列》绝对是我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存在,几乎可以说,我是读着它长大的。(占了另一半地位的是国内某著名坑王、刀片王的有生之年系列作品,比如《某某某某录》、《某族》等等,今年他的某个世纪天坑居然出版了,真是喜大普奔。)
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悲剧总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我不能否认正是一幕幕悲剧让哈利快速成长,内心却总是情不自禁地幻想着一个与故事中世界平行的虚幻世界。在那里,小天狼星还没死,斯内普也没死,卢平、唐克斯、乔治、多比都活着。他们未来也许会死,却不是因为哈利的错误而死去。这样的成长,代价太沉重了,如果我处在哈利的位置上,可能会一辈子无法走出害死自己教父的心理阴影——当然,哈利比我要坚强得多。
如果说罗琳描写的是真实,人物性格的弱点与成长的疼痛环环相扣,决策者的失误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伏笔在第一本书开头就已经埋好,在第七本书的末尾缓缓揭开真相,庞大的计划浮出水面,为了它所有人都可以当做棋子。那虚幻或许不用那么严谨,总可以编造得温暖些。
就好像打游戏,勇于挑战噩梦难度当然会提高技术,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休闲时将难度调低点也可以有另一种快乐。在这个平行的世界中,哈利·波特不需要承受那些刻骨铭心的悲伤和无法挽回的遗憾,每个人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
——向J.K.罗琳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