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一篇迟迟未写的书评 ...

  •   不知道是不是我这种人太任性,写书评或读后感几乎全凭感觉。看某些书,如果我感觉没什么好写的,叫我怎么挤都挤不一个字出来。有的朋友请我为她的一部乡土小说写书评,我很认真地从头读到尾。我发现自己的生活与她小说中太相似,看完她的小说,我又痛苦地活过一次;就像看完《金陵十三钗》,感觉这座我深爱的城市又被□□过一次似的。我发觉我要说的话,已经被她在小说里全部说完了,我什么话都没得说,因此一拖再拖。我也不知该怎么跟她解释,而她或许还以为我是偷懒,或者对她不够重视。
      一位老师同时向我推荐两本讲述商人故事的小说:韩国崔仁浩的《商道》和台湾高阳的《胡雪岩》。看完《商道》之后,心潮起伏澎湃,久久不能平静,感觉不吐不快,所以杂七杂八写了一大篇(见拙文《〔韩〕崔仁浩〈商道〉简介及简评》);可是轮到阅读《胡雪岩》时,却深感失望,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考虑再三,感觉或许是以下原因所致:
      一、对两部小说的期望值不同。
      大约是我孤陋寡闻,《商道》一书此前从未听说过,对作者崔仁浩也不了解,没有任何期望值。因此假如作家写得不那么令人满意,我不会感到有多失望;假如作家写得很精彩,我会获得意外的喜悦。而高阳及其《胡雪岩》的大名则是很久以前就如雷贯耳的,期望值特别高。因此一旦其作品达不到我的心理预期,我就会感到特别失望。
      二、两部小说的线索处理不同。
      《商道》一书主线明晰,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非常突出,很容易让我抓住。高阳创作《胡雪岩》似乎有意在模仿《红楼梦》的织锦式结构,有经有纬,纵横交错,纹理细密,主线不那么明显。这两本书我都只看了一遍,对前者记忆比较清楚;后者记忆非常模糊,只觉得拉拉杂杂的,琐碎得很。
      三、两部小说的成书过程不同。
      小说《商道》文脉通畅,首尾照应严密,有一股一气呵成的强劲气势。而《胡雪岩》的写作时间拖得很长,结构松散。作者自己也说,写作《胡雪岩》三部曲,前后花费十余年时间,“跟小女的年龄相仿佛”。曹雪芹写《红楼梦》,托尔斯泰写《复活》均是用十年的心血打磨一本书,还难免有许多漏洞;而高阳一生著书95部,在这十多年时间里肯定还穿插着许多其他创作,错舛之处也在情理之中。
      《胡雪岩》全书共7册,小说根据写作时间分为三大部分(1~3册、4册、5~7册),内容彼此衔接,而又自各独立,基本上不影响阅读。我本来应该按照时间顺序,先阅读1~3册,可前3册当时已被人借走,只能先阅读第4册。《胡雪岩》的故事一般基本上是主副两条线,主线是胡雪岩混迹于官场与商场之间;副线是胡雪岩跟一群女人的感情戏。
      1~3册主要是讲胡雪岩发家的故事。胡雪岩原本是信和钱庄的小伙计,想方设法巴结上落魄文人王有龄,用500两纹银资助他捐了个杭州知府,从此走上仕途;王有龄知恩图报,将胡雪岩奉为身边第一智囊人物,并帮助他成立阜康钱庄,渐渐地铺开摊子,生意越做越大。当然,胡雪岩身边是少不了围几个女人的,其中有聪明灵秀的阿珠,被收房的“黑牡丹”芙蓉,在堂子里混的阿巧姐,坐堂的妙珍、妙珠姐妹花。
      第4册像是个过度,也是主副两条线:主线讲杭州城被长毛围得水泄不通,王有龄以身殉职,死得极为惨烈;副线讲胡雪岩与何桂清的姨太太阿巧姐的感情戏。何桂清丢官罢职了,因此他的那些姨妻妾们也各寻各的出路,阿巧姐便凄凄惶惶地寻到胡雪岩这里来了。
      我是最先看第4册的,对他们的过去一点儿都不知情,但文中又透露,这两人像是多年前的旧相好。等看完前3册才明白过来,原来七八年前,阿巧姐还在坐堂的时候,就曾与胡雪岩春风一度,还差点被他收了房。由于阿巧姐性格泼辣犀利,不愿做小伏低,胡雪岩怕引起家庭战火,才忍痛将她送给钦差何桂清。——由自己做媒,将自己玩弄过的女人送给上司当小妾,胡雪岩还是我见到的第一人。当然,阿巧姐也是水性杨花之流,何桂清身居高位,仪表清俊,因此她与这位钦差大人初次邂逅,就对上眼了。胡雪岩见她无意于自己,只得顺水推舟,成人之美。
      阿巧姐在前3册只是个配角,并没有浓墨重彩地推出,直到第4册才成为重要的主角之一。或许高阳当初也没想到,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女人,会在第二部中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吧。阿巧姐的名字使我很自然联想到《红楼梦》中的巧姐;更巧的是,《胡雪岩》中的阿巧姐也是农历七月初七生,就像是《红楼梦》中巧姐的翻版,或是高阳为她设计的一个结局。这使我隐隐有些不快,我有我心中巧姐的形象和结局,觉得她不应该被写成这样。
      关于红楼梦和曹雪芹世家的小说,高阳曾写过《红楼一家言》、《红楼梦断》(《秣陵春》、《茂陵秋》、《五陵游》、《延陵剑》)、《曹雪芹别传》(上下册)、《三春争及初春景》(全三册)、《大野龙蛇》(全三册),共13册。不过这些我都不愿拜读,因为我实在是太钟爱《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了,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无论高阳把曹家写成什么样子,都不会跟我想象的一样。如果我看了小说,只会破坏我心中关于曹雪芹的形象,让我感到失望和愤怒,我若想了解曹雪芹的家世,大可直接查找有关他的研究资料,高阳的小说还不是以那些资料为原型写的?
      第4册最后一章有点奇怪,整章全部用的是叙述性的文字,与其他所有章节的风格不太谐调。读到这一章,感觉有点像在看一份政府工作报告。
      5~7册我尚未阅读,猜测内容,大约总不离胡雪岩风光无限,然后像《红楼梦》后40回一样,急喇喇似大厦倾,转眼间大祸临头,家亡人散吧。
      四、《胡雪岩》开篇过于平庸。
      《胡雪岩》是从王有龄落魄时写起,无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从辞彩修饰上来看,其开篇都显得平淡无奇,不足以引起人的阅读兴趣,假如没有高阳的大名赫然印在封面上,我甚至会怀疑这部小说是出自庸人之手,很可能没有耐心硬着头皮看下去。
      五、胡雪岩的为人之道,并不如林尚沃那样值得我佩服。
      胡雪岩为人极其圆滑世故,为了做成一笔生意,往往削尖脑袋贿赂当政要员,只要对方略有暗示,银子便神不知鬼不觉地送上门来了,连门房都打点得妥妥当当。比如王有龄因嵇鹤龄有功,找答应为他候补一个知县,向浙江按察使黄宗汉请求批示,批文却迟迟不下。王有龄和下面一大帮子人干着急,不知道是哪儿出了岔子。胡雪岩暗暗一打听,才明白是黄宗汉向嵇鹤龄索贿2000两银子,胡雪岩当即给他送去,事情就成功了。
      而有些不怎么识相的官吏,则在官场碰得鼻青脸肿,连死都不知是怎么死的。此前,旗籍出身的浙江布政使寿椿由于漕运不利,晋见上司黄宗汉,这位“黄阎罗”当即向他暗示,寿椿的纱帽在他手里,赶快打点四万两银子过来。寿椿置之不理,后来黄宗汉屡屡刁难,逼得这位二品大员上吊自杀,亏得朝中树大根深,将这件事遮掩下来。
      在《商道》中,林尚沃无疑是把经商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财上平如水,人中直似衡(财物平等如水,为人正直如秤)”,令人肃然起敬,从一定程度上矫正了自古以来“无奸不商”的看法。而胡雪岩经商的最大目的就是赚钱,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他弄个红顶子的目的也是便于经商。胡雪岩当然有做生意的准则,那就是哥们义气,有时候他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亏待朋友,所以他很得人缘。胡雪岩经常跟几个生意上的朋友出去逛妓院,一边吃花酒一边谈生意,并在彼此的家眷面前互相隐瞒;一旦谁不小心走漏了风声,被家眷得知,彼此又会很仗义地替朋友遮掩、圆场、摆平。
      当林尚沃用500两纹银从青楼赎出张美龄时,他完全可以将这个国色天香的女子据为己有,但他并没有乘人之危,而是让她自谋生路。而胡雪岩不仅自己经常逛窑子,乐此不疲地周旋在几个女人中间,连王有龄那么老实的男人,也给他寻了一房外室畹香。——二者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多么不同啊!当然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也意淫了一把。
      由于林尚沃与胡雪岩的人生哲学不一样,导致他们的结局也完全不同。作为朝鲜首富,林尚沃深深明白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因此能做到散尽家财而毫不痛惜,平静安然地度过晚年。胡雪岩总是想方设法搭上官府,先后巴结杭州知府王有龄、钦差何桂清、闽浙总督左宗棠,还着意拢络其他几个小官和一些地痞混混。当他的庇护伞官运亨通的时候,他也跟着顺风顺水;一旦他们丢官罢职,他也难免受其株连,鸡飞蛋打,最后依然是一贫如洗。

      2012年2月24日于临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