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左右不过考考考 ...

  •   宋朝男子二十加冠,女子十五及笄,算是成人了,可以订亲成婚,独当一面了。

      大郎今年十八岁,也到了恩荫补官的年纪,正逢三年一次的南郊祭祀大礼,五品以上的官员,都有一次荫子的机会,起码能拿到最低武爵,不用从小兵做起。不过为了确定等级高低,还是会考核一下。

      这不可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吗?难怪北宋中后期,冗官众多,吏治败坏,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几次改革都难以挽回。

      宋朝重文轻武,武官的授予,不仅有武试,还有文试。武试以弓马为主,分为两场,先“步射”,后“马射”;文试则参考进士科,帖书《论语》三十帖,墨义《武经七书》六十条。

      所谓的帖书,就是填空题,把论语里的一句话贴起来,让你根据上下文填空;墨义,就是注解题,也就是把古文翻译成白话。是的,你没有听错,对于宋朝的人,《武经七书》的大部分,也是千年前的古文,有的经义隐晦,要用他们那个时代的白话注解。

      对于我这种从小考考考的人来说,真是简单的不得了,可是对于大郎他们,可谓天天提心吊胆,如坐针毡。

      每十日的休沐,如今成了密集训练,我只盯着大郎一个,其他娃儿乐得放羊。

      这几年,为了当个合格的学习辅导员,我少不了翻阅《武经七书》,其实就是七本军事理论书,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除了李卫公,也就是唐初的李靖,其它的,真可谓是老祖宗的军事遗产。

      这七本书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我可不敢让他们如《论语》一般,从头背到尾,只要做到,能把握住意思就好。

      自从潘园点茶后,大郎三人,好像一瞬间都长大了,常常心事重重,沉默寡言,一个个都深沉了不少。

      饭后的考核,大郎可不就是意兴阑珊,好几道武经题,都辞不达意。

      我合上书本,语重心长道,“大郎,你要以这样的状态,去参加恩荫考试吗?”

      大郎一怔,一时无言以对。

      唉,青春期的孩纸,肿么办啊肿么办?

      “我听说恩荫的考官,是河东路的最高军事长官,啊不是,那个安抚使大人潘公,你可不能不好好表现哦!”我拍了拍他的肩头,暗暗引导。

      “梅姨教训的是,武试自不必说,可是文试我……实在没有什么把握!”

      他听我这么一说,果然精神一振,跃跃欲试,呵呵,我就知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那个,你能不能拿到历来文试的卷子?”我贼兮兮地问。

      他不解道,“那自然是有的,大约存放在府衙的库房里,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笨呐,你爸是杨无敌,你要拿出那种,“我爸是李刚”的豪气来啊!

      不靠谱啊不靠谱,大郎有时过于忠直了,这事又和他有关,估计他不肯干。

      当下我也没说什么,等到问答结束后,我找来了二郎和四郎,把我的想法一一告诉他们。

      四郎眼珠一转,马上提出,此事该绕过父亲,去找他的幕僚赵文书帮忙,并不是什么大事,二郎则负责跟随赵文书,去府库拿卷子。

      果然几日后,开国几十年的卷子,都到了我手上,我连忙夸他们办事能干。

      之后的半个月,我悉心研究,把所有出现过的题目,按频率高低列了一遍,再打乱分布,出了十套模拟试卷。

      剩下的就是在考试前,偷偷塞给大郎,逼他在同一时间,相似的环境,定时完成。

      大郎完全不能理解我的苦心,不过还是按照我的交代,老实去做。

      之后的恩荫考核,大郎拔得了头筹,得到潘公的青睐,被授予了忠武军都军使之职,我也不知道官有多大,大概就是能带一二百人的小队长。

      这已经足够令杨府的人高兴了,尤其是杨令公,时时笑容挂在嘴边,眉飞色舞,无论见到谁,不管是下人还是同僚,都要扯上一句,我家的大郎如何如何。呵呵,感觉和后世,得知子女考上重点大学的父母,也没什么两样!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