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二十七) ...
-
南汉国君刘鋹被押到汴京,赵匡胤赐宴接风。
“刘卿家,你远道而来,朕今日设宴为你接风,请尽饮此杯!”
刘鋹看着赵匡胤亲手递过来的酒杯,吓得魂不附体,跪在地上大哭哀求:“陛下,臣继承祖父基业,抗拒朝廷,劳烦王师远征,臣罪大恶极固然难逃一死。然而,如陛下不杀臣,臣就算做一个汴京布衣也心满意足。还望陛下能留下臣的性命,饶恕臣不敢饮此酒。”
“朕不过想与你推心置腹闲谈而已,你怎能如此害怕呢?好吧,朕自己喝!”赵匡胤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刘鋹这才放下心来,喝酒吃菜。
因为后蜀国君孟昶在临死之前,同样在此处参加了赵匡胤为他接风的宴饮,离开几个时辰即死去。
全天下的人都在传说孟昶是被赵匡胤毒死的,刘鋹也有所耳闻,难怪他会如此惶恐不安了。
樊若水几经辗转,到达汴京,赵匡胤亲自接见他。
“朕已接到江正传来的书信,听说你有礼物要献给朕?”
“是的,陛下。小人为陛下献上平定南唐之策。”樊若水诚惶诚恐地跪下,头也不敢抬,答道。
“很好!抬起头来,给朕仔细讲讲。”
樊若水递上他精心绘制的图册,赵匡胤如获至宝,仔细看着,不时发出“妙”、“妙”的赞叹。
“不错!你今后就留在朝中,专心研究南唐水利之事。朕觉得你名字中‘若水’两字不好,就赐名为‘知古’如何?”
“谢陛下!谢陛下隆恩!”樊若水叩头如捣蒜。
“另外,朕准许你参加今年汴京科举。但能否中举,全看你个人造化。”赵匡胤阴阴笑着。
“陛下恩典,小人万死难报!”
幸福来得实在太突然,樊若水感激涕零,发誓死心塌地报答赵匡胤的知遇之恩。
赵匡胤亲自给李煜下令,要求他完好无损地将樊若水家人护送到汴京。
樊若水这个名字才第一次引起南唐朝臣的注意。朝臣个个义愤填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但这些臣子却无从知晓樊若水究竟献给了赵匡胤什么宝物,以致于赵匡胤如此器重他。
“陛下,樊若水叛逃到宋朝,这是大逆不道!他的妻儿老母应当处以斩刑!”
“陛下,一定要严惩叛徒!”
……
李煜下令暂时将樊若水家眷软禁起来。赵匡胤对此十分震怒,派使者传令李煜,如若半月之内不能完好无损将樊若水家眷送到汴京,后果自负。
迫于赵匡胤淫威,李煜不得不释放樊若水家眷,派人送走。他满肚子怨气,无处发泄,狠狠一拳打在几案上,眼中憋屈的泪水忍不住长淌而下。
“陛下,林将军有事进奏!”
“请他进来!”
“陛下,末将有事想与陛下商议。”林仁肇恭恭敬敬施礼,说。
“大将军请讲!”
“据末将查探,如今江北各州的守军,不过一千多人,防卫空虚。而且宋朝灭后蜀、伐南汉,军队往返数千里,早已疲惫不堪。请陛下允准末将调集几万兵马,从寿州方向进攻江北,一举夺回故土。”
李煜沉思了一会儿,说:“大将军此计甚好!不过,暂时不要轻举妄动,以免打草惊蛇坏了大计!你加紧训练士卒,加强城防,待宋朝疏于防范时,方能万无一失一举拿下江北,以解朕憋屈多年的难言之苦!”
“末将遵命!”
没有不透风的墙,一个宫女脚步匆匆向着江正居所走去。
江正自从住进皇宫,李煜和臣子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逃不出他的眼睛。强大财力的诱惑,以及皇上讲经法师的名衔,诸多宫人都自动成了他安插的眼线。
971年四月,李煜叔叔李景达去世,按规制派遣弟弟李从善为特使去汴京禀报。
赵匡胤闻知李从善要来,心中大喜,立即宣枢密使楚昭辅进宫,对他细细叮嘱一番。
林仁肇鼓动李煜起兵收复江北一事,赵匡胤已接获江正的上奏。而且江正还提到,林仁肇是南唐第一勇将,善于治军,训练的水师已达十万人,显然有与宋军一决雌雄之意。
因而赵匡胤对林仁肇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
恰在这时,李煜最疼爱的弟弟李从善自动入瓮,真是老天有眼呐。
李从善一到汴京,就受到赵匡胤的热情欢迎,并授予他泰宁军节度使一职,名为封官进爵,其实就是将他扣留在宋朝做人质。
李从善在李煜做太子期间,曾做过一些手脚,想挤掉李煜让自己上位。尤其是在李璟去世时,他还拉拢殷崇义和严续,想在遗诏上做修改,被两位大臣一口回绝,并向李煜如实禀报此事。
李煜对李从善非但既往不咎,关爱之情还远胜从前。
自从弟弟从善被迫留在汴京,李煜十分想念他,下令停止歌舞娱乐。
他时时登上金陵城门向北边眺望,远山重重,层峦叠嶂,如同心中的思念,连绵不绝。他举起宽大的袖口,掩面不语,伤心难过溢于言表。
众臣见李煜心情欠佳,想着怎么让他振作起来。
徐铉提议说:“现在正是春天,适宜春游,陛下可游览鸡鸣寺,也可登临鸡鸣寺后的台城。台城是南北朝时期的古宫城,历经战火,现在只剩些残垣断壁,正好让陛下抒发思古之幽情。”
潘佑说:“孔子让七十二贤谈理想,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春游能放松情绪,好!”
李煜与众臣一起同游鸡鸣寺。
有人提议以草为主题,你一句我一句地开始诗词接龙。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
“春尽杂芳歇,夏初芳草深。”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
轮到李煜,他有感而发,直接吟诵了一首词,并写下来让人带给从善。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从善读罢,泪如雨下,一人独在异乡,祸福难知,哥哥的诗词字字一往情深,让他感到无比慰藉。
亲情在李煜心中比金子还要珍贵,他珍惜每一份亲情。
他的另一位弟弟李从益被派去封地之前,他前去送行并淳淳叮嘱,“君驰桧楫情何极,我凭阑干日向西。咫尺烟江几多地,不须怀抱重凄凄。”让他不要只顾着生活,也要关注民生,绝不能委屈了民众。
林仁肇敏锐的直觉嗅出了极为凶险的信息,他为国家前途忧心如焚,再次觐见李煜。
“陛下,不能再继续坐视宋朝壮大,末将认为收复江北故土时机已成熟,请陛下准许出兵!”
“大将军,从善被赵匡胤扣作人质,一旦出兵,必然性命难保!朕左右为难哪!”李煜点点头,又摇摇头,因为从善,事情变成了解不开的乱麻。
“陛下,可将此次出兵责任推到末将身上,陛下假装不知便可。如果事成,功在陛下;事败,则请陛下灭我三族,向赵匡胤证明此事与陛下毫不相干!陛下认为如何?”
林仁肇的大义举动深深感染了李煜,但他不愿意让忠臣这样无谓付出,他苦思两全其美之法。
“大将军,你切莫冲动!待朕再恳请赵匡胤,如果能放回从善,则立即出兵!”
“若果赵匡胤还是不放人呢?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陛下岂能因为一个人的性命而放弃百万百姓的福祉?”林仁肇心中升起一团怒气。
“如赵匡胤不放人,照样出兵!只不过要让从善明白朕尽了力,让天下人明白朕不是不念亲情而是赵匡胤逼人太甚!朕要让天下人看清楚赵氏的伪善!”李煜激动起来,说。
“既然陛下如此安排,那末将就随时待命!时机一闪而逝,望陛下能早日定夺!”
林仁肇对李煜的优柔寡断相当失望,他长叹一声离开了大殿。
殊不知,这些话原原本本进入赵匡胤的耳朵里。
赵匡胤知道林仁肇这个人,有勇有谋,比宋朝名将曹彬等人的能力还要强上许多。万一李煜用了林仁肇的计策,岂不坏了大事?那他对南唐的容忍和图谋岂不付诸东流?
此人是宋朝的祸患,绝对留不得!除掉李煜之前必须除掉林仁肇!
赵匡胤派出画师,潜入林仁肇府邸,窥探他的外貌和生活习性。
画师回来后,画了一张活灵活现的林仁肇图像呈给赵匡胤。
一切准备就绪,赵匡胤召李从善入宫进宴。
他不停地劝李从善喝酒,不知不觉间,两人都有醉意了。
赵匡胤亲热地拉着李从善的手,问:“从善兄弟,你认为朕的宋朝如何?”
“宋朝如初升的太阳,前途无可限量。”李从善诚实地回答。
“宋朝有今日,多亏朕的一班好兄弟!朕为感念他们的功勋,就将他们的画像挂在功勋阁里。”
赵匡胤端酒杯的手不停颤抖,杯子里的酒也撒了大半。李从善以为他醉得很厉害,就大着胆子说:“还有功勋阁?可否让臣下一睹为快?”
“此事本属绝对机密,轻易不准他人观瞻。但今日朕高兴,随朕来,给兄弟见识见识!”
赵匡胤说完,拉着李从善摇摇摆摆向后花园走去。
太监推开功勋阁大门,李从善顺着赵匡胤的指引向墙上看去,慕容延钊、王审琦、石守信、韩令坤……
突然,李从善发现角落的一张画像十分熟悉,定睛一看,不禁大惊失色。
咦,这不是林仁肇吗?他的画像怎么会在这里?
“这位是刚刚密降的大将军!朕十分欣赏他!怎么?你认识此人?”赵匡胤斜眼观察李从善,见他表情讶异,就故意指着林仁肇的画像问。
“这,此人跟我认识的一人十分相似!皇上,此人已密降于您,此话可当真?”
“君无戏言,朕的话岂能不真!此人将会为朕立下不世功勋!哈哈!”赵匡胤故意激他。
……
李从善行事向来缺少智谋,他没有细想,一回到住所,就气呼呼地给李煜写了一封信:“林仁肇已经变节!此事是臣弟亲眼所见,他极受宋皇上赏识!请皇兄早作决断,不然误了大事!”
李煜怎么也想不通,前几天还在他面前一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林仁肇,怎会变节?是哪里出了什么问题?
但是弟弟言之凿凿亲眼所见,断然不会无中生有冤枉了他。
难道林仁肇果真心怀鬼胎?他的所有表演都是要挑起南唐和宋朝矛盾,里应外合让宋朝借机进攻?
人心太可怕!李煜不敢再往深处想,他紧锁眉头,不知该如何应对。他找其他与林仁肇共事的官员闲谈,想搞清楚林仁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神卫军都指挥使的皇甫继勋和洪州节度使朱令赟,向来嫉妒林仁肇得到李煜宠信,趁机诋毁他。
“林仁肇性情奸险狡诈,为人剽悍,恐非陛下能够控制,望陛下早日除去此人。”皇甫继勋说。
“林仁肇嚣张骄横,仗着陛下的宠爱,作恶多端。他极善于首鼠两端,渔翁取利。早年背叛旧主王延政,迟早也会背叛陛下。恳请陛下远离林仁肇。”朱令赟添油加醋。
李煜狠了狠心,下令赐死林仁肇。
可怜一腔热血的林仁肇,没有战死在他心心念念的沙场,而是死在自己人的陷害和他人的离间里!
林仁肇死了,对手在阴暗处兴高采烈,敌人露出的獠牙滴着馋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