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第二章读后感 ...
-
我是很少读书的,但是记忆力很好,看过的书、电影、杂志,听过的广播、相声等等,都能清清楚楚的记住大部分细节。我时常笑话我先生只有七秒钟的记忆,上周刚听的相声,笑出猪叫,这周依然全身心投入的听,又笑出了猪叫。然后我告诉他这段你上周听过,他则一脸茫然。总之,浮光掠影,我知道的很多,但深挖内涵,也是个文盲。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美国秩序的根基》,时间有限,刚读完第一章和第二章,感触颇多,便急急忙忙的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或许于我来说,兴致起来,不必读完整本书,就需要写一下读后感。
当然,管窥蠡测,自然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势必很多地方唐突了,尤其是写《美国秩序的根基》的读后感。有一个段子,有一个俄罗斯人旅游时迷了路,晚上走到中国边界一个小村庄里,便去敲农家的门要求住宿。一个老太太在屋里大声问:“你是谁啊?”俄罗斯人说:“依力奇瓦莫波洛夫克里拉维奇!”“人太多了!”老太太“嘭”地把刚打开的门关上。
看完这个段子,大家都笑了,我自比是这个老太太,以自己仅有的知识看这本书。虽然我的座右铭是要突破狭隘的个人经验和主观好恶,以更加开放的心态看世界,但是,我的世界和大家的世界差不多,九年义务教育、高考、大学,不翻墙。所以,这本书的前两章给我带来了异域风情,改变了我以前的认知,我怕一激动,忘了这种感受,赶紧写下来。
这本书的译者序张大军写到,基于基督教信念的有秩序的自由是美国强盛、繁荣的最重要、最根本原因。阅读到第二章,题目是法律与先知,我有点意外,在我的认知里,法律和宗教是两码事,至少在我们的文化里,秦律和后面的佛教风牛马不相及。上帝、启示、先知,我不否认这些,但在我的认知里,类似的故事经常出现在《山海经》里,我们日常学习并不要求背诵其中的内容,当然我并没有读过《山海经》。我们是无神论国家,书中会说这些是神话,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像三足金乌一样,大家不会当真。我们的史书是文化的精髓,对异象会有简单的介绍,一笔带过,至于启示、先知,很少有,因为我们有天子,活的。后来我想这里的宗教相当于我们的儒家文化,以及后来的儒释道三位一体,通过它顺天敬民,只是不同的民族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墨家文化里有明鬼,不过没有被我们选择,后来融入到主体文化之中。
有一种说法在我高中的时候广为流传,西安城头的一块青砖,比美国的历史都长。在这种观点的指引下,我一直认为美国的历史很短、文化积淀很浅。但书中第一章率先介绍了西伯来人、耶路撒冷,之后说了雅典、罗马、伦敦,这种历史、文化传承方式,改变了我固有的历史观。随后我想到了三国、白居易的诗,似乎日本人都不当这些是外国的东西。历史、文化的传播是可以跨越地理空间的,正如我们今天老板上的MBA、员工学的阿米巴,都是想迅速移植一种新的、有效的管理方式。简化字的推广半个世纪就可以完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移植都成功了,晚明、南明的“有识之士”跳槽并不理想,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书中有一句话,历史上的摩西,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因为那个遥远的时代和那个不起眼的民族没有留下任何文件乃至手工制品或骨头。这句话很伤感,相比较而言,我们幸运多了,我们光先秦时代需要背诵的不止《诗经》、《楚辞》、歌谣散文。海昏侯娱乐人们两千多年,其墓葬的发掘,让遗失的《齐论》可能重出江湖。《圣经》成为为数不多的传世至今的作品。有一句话叫书在、文化在、民族就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钱穆作《国史大纲》以期保留文明火种,可能就是这个原因。不过我们做不到随身携带《圣经》一样带本古书,因为古书实在是太多了,无从下手。
还有一点,我曾经认为美国和犹太人是二战后才成为同盟的,由这本书看来,精神上的同盟时间更长。
第一篇读后感先写这么多,天马行空,纯属个人娱乐,毕竟懂得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