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大爱赦天,葬罪铭志 ...

  •   常思及,这世间的仁爱之道。有人性本善之论,亦有人性本恶之说。然那些穷尽一生之力,感化世人的传说,却历千年仍令人感佩。
      有不伤人者,心怀善念,隐于山水之间,求一己静修。也有怀出世之心,而入凡尘者,以大爱之道行入世之事,斩恶扬善或救赎罪恶之心。
      霹雳世界中此类人众多。
      先一个佛家的弟子,念着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的诗号,去行解救苍生之道。后有一步莲华大师,虽长年闭关自修,但其修为却已达圣佛境界,淡漠了尘俗苦乐,顺应天道因果。又有放下了个人情仇,超越了短暂时代,去追求更深更恒久体悟的空谷残声。而也有,倾毕生之力传其道,誓救人,以爱之道感化人心的善师,九如。这些存在,莫不是在坚持自身的理念,其理念虽有不同,却有共同处,那便是仁善之心。

      然在涉及仁爱之前,难免先想到是非善恶之论。
      似乎随着这世界越来越深究人性,讲求“自我”,对善恶是非的明判力反而弱了。常见及,某为恶者偶为一善,便有人感于其善,为之辩解,却忘记,此人为恶多少。世人常为惯性所困,认为善者不可以为恶,一旦哪位深得信任之善者,被发现曾经做过错事、恶事,便掀起一片声讨,甚至其之前诸多善行也被一一诋毁,而且往往之前被信任得越深,被诽谤也就越重。却不去思,人生在世,孰可无过,其善行远甚于过错。而若是罪恶满盈之人,偶尔行善,被人发觉,却又如自己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不已,认为其善心未泯,尚可救也,不惜挺身相护,并为其前罪一一寻由开脱,一心望还其清白,却忘记其罪行多少,其心是否可改,其罪是否可赎。
      此两种情形,时常发生,其因,皆缘于人心之不够坚定!换句话说,尚未真切明白是非,无法明辨善恶。
      年幼时,老师教导过“三重山”的境界。大体意思,世间学习、认知,皆要度过“看山是山,看山非山,看山又是山”的三重境界,方可以有真正的体认。
      而明辨是非善恶的坚定之心,亦同样要过这三重认知。
      第一重,看山是山。是讲“山”其物,映入眼中,世人根据眼之所见,可以辨识其为山。同样,对一个初涉世事的孩子,或许还能简单地由着本能分辨善恶是非。因其心杂念尚少,虽不明大理,却有基础的判断好坏的标准。
      第二重,麻烦来了。人大了,想的多了。进入大山,发现了之前未曾知晓之事,那些山中的花花草草啊,那层峦叠嶂的山峰啊,让人觉得所有物事,以一个“山”字难以描述了,因而妄加多言,试图清晰描述。却是见得越多,讲的越多,意识越是混乱,其意也难以述清。善恶也是如此。表面行为看到了,后果看到了,却还要追究前因。追究前因后果本没有错,可是错就错在其心智尚不足以全面观之,只能狭隘而论,言辞偏颇。
      此时,已是一叶障目,不能见泰山。须待时光流转,认知达到第三重境界,方可以恢复心识的澄澈通明。介时,终于发觉,无论世事多复杂艰深,善恶自有其道,是非定可分。可惜的是,太多的人迷失在第二重“山”中了。
      究其根本,“是非”、“善恶”不过是创造来形容世间事的词汇,有其根本的意思和界定。既然是用做区分,那就有区分的标准。然而,明确了世间有确切的“善”与“恶”,怎样去对待善恶又值得考虑。而这一步,因着个人修为的高低,居然也表现的天壤之别。此处舍弃那些不足论道者,只看几位有出世之心的人。

      首先,是那个弃传统佛家规矩不顾的杀生和尚。
      以前也有想过,世间不同的宗教教义,其根本的相通之处。大凡真正得人心而历久不衰的教派,其教义必可引人向善,清心寡欲,并以普爱众生为本。佛教要求则是摒弃七情六欲,静修其身,不得造孽杀生。(这一条也已非佛经本义了吧,不过是后人之传言,至少一点,释加牟尼不会拿人类存续开玩笑)这一点,对于教化罪恶之人,比较有用。人生在世,便有各种欲望,有爱恨情仇,也就会在世间造下罪恶。远离凡尘,清净己心,以仁爱导引情思,自然可以达到一种内心的和谐,而不致罪。但是,过于离世,却又使得仁善者无所作为。毕竟能清修者寥寥,而尘世多罪孽。有心为善者,倘若意志够坚定,便可以冲破规则困缚,而入世行救赎。佛剑也是坚持自身理念入世救人者,他的心志也是异常坚定,选择的救赎方式则是“净化罪孽”。

      而救赎之方式,除杀戮外当然也有感化,而且行感化难度较大。
      但是,师九如,一步莲华等还是行了感化之道。
      有着明确的理念,并且去实施的人,多为执著者。一步莲华执著于善,执著到为求纯善,不惜摒弃自身邪念,而制造出恶体袭灭天来。执著无错,执著却心性不定者却易走极端,而极端终致过错。这过错,当大师在修行中坚定了善心,更明了善之真意,其心志不再为恶念动摇时,便已经知晓。所以其后虽然与袭灭天来多次言语论道,其心却始终坚定。
      而另一人,却是坚持着“大爱”之救赎。他的爱之道,看似优柔寡断,看似微渺无力,甚至给人善恶不分的感觉。
      起初一个策马天下,出场时候,比起霹雳世界中邪恶之人,自不算邪恶。但是其行径,却也可以用“卑鄙龌龊”来形容。而这样一个明显执著迷失于自心仇恨的人,却是九如的拯救对象。而另外一人,嗜杀者,更是令人寻不出其尚有善心之处。但是,九如却认为,他尚可以救赎。而救赎过程中,可见仁师的心灵,纯粹清澈,更令人赞佩的是那种对信念的坚定。其实这世界有许多人如此。若将尘世比做大海,那么有些人则在海中自成旋涡,将接近者皆卷入其内。其人本身意志屹立不摇如山,其思想深邃无底如渊,世人无法撼动其心志,便只有追随。策马和嗜杀都是这样被九如的信念卷入之人。
      而被带回正道,重行侠义,再具君子之风的策马也感叹过,“真不知你(九如)的自信是哪里来的”。而九如君则言,不如相信。直至最后,他仍然是抱持着对嗜杀的信任,也是对自己信念的信任,甘心赴“局”,舍生成仁。
      然记得策马问过九如,为何不去感化轩辕不败。答曰,我试过。很简单的三个字,讲明了其善心,以及最终无奈的判断取舍。
      仁者不可以恶人。拥有仁爱之心者,不当因他人无爱或者为恶而心生厌恶,而需抱持仁心,平静待之,以感化之。但是,此仁又不能过,过则纵罪伤人。九如和莲华都是有出世之心的人,并且已经消除了自身的怒意,不以好恶来行事。然世事仍有人力难为者。嗜杀者杀人,九如得知其能控制自身杀性后,认为其可以救,炼六魄,以控其杀性。即使后来被君莫笑挑拨,再行杀戮,九如亲自动手将其制伏。其时,策马问:“你真的动怒了?”却曰:“不是。”自身的修为已达此境,可以推测他不至为了君莫笑的死而怒,去战轩辕不败,完全为了成全,成全七魄,并为嗜杀带来最后的希望。之前不为,是因时机未到,也因身死会解放轩辕不败,却不能保证其能被制服。想故事里舍生成仁者众多,但是舍得有道,成得完美者却少。生命本身可贵,不到万不得已,还是莫要轻生的好。思及此,更感叹九如师傅的所为。
      一个善心人,本身已足可膜拜。信念坚定而宽和待人,希望犹存就决不放弃,拯救灵魂于混乱尘世,赦人罪以慰痛苦心灵,将迷失的心志寻回正道。知不可为而为之,是谓勇或者痴。然仁师所为,已非常言之救世,能在晦暗中见光明,并可以一线希望成事,仁爱天下,却犹能取舍,秉持至善之念而能行天道也。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大爱赦天,葬罪铭志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