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8、奉茶(下) ...

  •   一边跟着的一个老太监迅速将银针放入茶杯中,为康熙试毒。我轻轻的叹了口气心里想,这......要不要这一杯让老太监帮你品一下啊?我正在想着,老康已经接过了杯子。
      我起身站在康熙身边道:“皇上请看,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这一芽两叶的上品雀舌在热水的浸泡下,茶芽慢慢地舒展开来,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一芽一叶的称为旗枪,所以这第九步就称作春波展旗枪!在品绿茶之前先观赏在清碧澄净的茶水中,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好像生命的绿精灵在舞蹈十分生动有趣。”
      老康看着杯中荡漾着的片片盈绿又看向我,我低着头继续说:“这第十步称作慧心悟茶香。品绿茶要一看、二闻、三品味,在欣赏“春波展旗枪”之后,要闻一闻茶香。绿茶与花茶、乌龙茶不同,它的茶香更加清幽淡雅,必须用心灵去感悟,才能够闻到那春天的气息,以及清醇悠远、难以言传的生命之香。”
      余光瞥到老康将茶杯靠近鼻子,轻轻的吸了一口气。神情上一副迷醉的样子......
      我轻轻的说:“绿茶的茶汤清纯甘鲜,淡而有味,它虽然不像红茶那样浓艳醇厚,也不像乌龙茶那样岩韵醉人,但是只要你用心去品,就一定能从淡淡的绿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这便是第十一步,淡中品致味!”
      我回到茶桌边,拿起水壶放在老康面前道:“最后一步,请皇上自己斟茶。”老康慢慢咽下口中的茶水睁开眼睛看着我,似有询问一般。我笑着说:“这最后一步便是自斟乐无穷。品茶有三乐,一曰:独品得神,一个人面对青山绿水或高雅的茶室,通过品茗,心驰宏宇,神交自然,物我两忘,此一乐也;二曰:对品得趣。两个知心朋友相对品茗,或无须多言即心有灵犀一点通,或推心置腹述衷肠,此亦一乐也;三曰:众品得慧。孔子曰:“三人行有我师”众人相聚品茶,互相沟通,相互启迪,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道德知识,这同样是一大乐事。在品了头道茶后,请您自己泡茶感受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无穷乐趣。”
      呼!终于结束了这十二道的绿茶茶艺。
      老康定定的看着我说:“你叫什么名字?”
      “回皇上的话,奴婢名叫孙薇。”好在跟着十四的做奴才的时候学过一点规矩。这会儿性命攸关的时候可是不能有任何差错。
      “孙薇......”老康口里慢慢的念着,似乎在想什么。转眼间又道:“你就是老十四在西宁路上捡的那个女子?”
      呃......老康问的好直白啊,“回皇上的话,是的。”
      “怪不得老十四如此喜欢你。放着谁都会喜欢如此剔透的女子啊!东坡说佳茗似佳人,朕看你就是那似佳茗的佳人啊!”
      这是在夸我呢?!呵呵,这可是康熙的夸奖啊!我立马装诚惶诚恐状道:“奴婢不敢当。”谦虚点总是没错的。不过心里早就乐翻天了。要是能赏我幅墨宝就好了!老康夸赞的美女啊!呵呵,说出去都觉得有面子!
      这时候,一个很像十四的人走进来在我边上一拜道:“皇阿玛,时候不早了还请您起驾回宫。”
      瞥着他的侧影,我真的以为是十四回来了。心里觉得很是开心!十四还是喜欢我的,虽然他看到了我脖子上的扳指有些生气,但是他还是喜欢我的。这不是吗?这么快就回来了!回来......
      “老四啊!过来尝尝这丫头泡的茶!上次喝到这么好的茶还是茗宁陪朕在苏州的时候呢!可惜啊!那丫头......”
      老四?雍正?!天啊!我浑身上下立刻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这个像极了十四的侧影竟然是未来的雍正皇帝?那个导游口中十恶不赦的残暴皇帝?!我该离得远远的还是抱大腿?这估计应该是世界上最难的选择题了......比考研的中医综合的多选题还难做的选择题!
      这位四爷走到康熙身边,康熙拍拍他的肩膀让他坐下。然后对我说:“丫头啊!沏一杯给老四。”
      我有些不解,是要把十二个步骤在演示一遍吗?还是只要再冲一杯?
      当下不管那么多,把十二个步骤演示了一遍。我在雍正这个暴君的眼中竟然看到了震惊、怜惜、爱慕......他不会看上我了吧?!我可不要伺候这种喜怒无常的人,那可就真的应了那句“伴君如伴虎”的老话儿了!而且这还是只“恶虎”!
      就在四爷品茶的间隙,老康看到了我桌子上摊开的那本《贞观政要》!
      天啊!要死了......
      果然,老康饶有兴趣的问:“这本书是你的?”
      我谦卑的说:“不是。”本来就不是我的,这书是十四的。
      “那放在这里干什么?难道泡茶还要看这本书?”老康继续追问。
      “回皇上的话,这是奴婢泡茶前闲来无事随便看看的。”我解释道。
      老康明显看到了我在书上的批注——就是我上午拿着毛笔涂涂画画的东西。这本书我早已看过,现在只不过随便写写而已......
      我还记得我是这样写的“《贞观政要》全书强调臣僚谏劝帝王的作用,置立以谏诤为内容的专篇,不仅要谏诤帝王,而且也要谏劝教导太子及诸王。可是唐太宗真的有做到了‘兼听则明,偏听则信’吗?古往今来很少有帝王可以做到这一点。夏桀、商纣、隋炀等帝王比比皆是。就连一向被推为虚己纳谏的唐太宗也曾经有过不光彩的记录,《大唐新语》、《隋唐嘉话》、《贞观政要》等古籍记载:太宗曾抱怨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甚至发狠要“杀却此田舍汉”;皇甫德参上书,因“大忤圣旨”而被斥为“讪谤”;他明知宇文士乃溜鬚拍马之徒,还是接受了谀词,还不是因宇文士搬出了他无法抗拒的理由──“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这就是唐太宗“兼听”所能达到的高度,而且还是掺了水分的高度......
      其实这就是专制社会的弊端!
      太宗初年的时候曾经历“玄武门之变”,正是夺取权力、谋求生存的险境,不得不礼贤下士的时候;但是一旦大权在握、地位稳固,就目空一切、拒绝劝谏。这就是一切专制主义的“周期律”!魏征曾经说过‘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之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勉强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可谓透彻啊!思前想后这是为什么呢?
      《韩非子·修权》曾说‘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也就是说权力是君主独有的东西。作为臣子,不过是帝王统治臣民的工具而已。尽管太宗曾经夸魏征是自己的镜子,但是仍然无法抵挡内心深处视之为‘田舍汉’的想法。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束缚了多少做臣子的命运?有多少人甘愿冒着触怒龙颜的危险去劝谏呢?所以自古以来都是诤臣少而佞臣多。唐太宗也承认,大臣行谏,要冒“赴鼎镬”、“冒白刃”的危险,因而“竭诚者,乃是极难”。真难为他如此体谅。
      还有一点就是权令智昏!
      《资治通鉴》曾说‘自古帝王纳谏实难’做到了那个位置往往更加重视面子和尊严。劝谏便是指出帝王做错的事,可是古往今来那个帝王愿意承认自己做错事?小事也就罢了,诤臣劝谏的大多是国家大事。也就等于要挑战君王的面子和尊严。皇帝一个不高兴要你死,你说你死还是不死?与其多管闲事还不如老老实实的做你的官拿你的俸禄,平平安安终老。所以《管子·八观》曾说‘谏臣死,而谀臣尊’诸如比干被掏心挖肺,文种被残害致死,范蠡被迫经商,伍子胥悬挂眼珠在城墙看着吴国灭亡。诤臣果然都没有好下场!”
      这种批判言论在大清朝算不算是大逆不道?我心里在不停的打鼓。康熙看着我的批注,对雍亲王说:“老四,这本书是你的?”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88章 奉茶(下)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