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温情与圆满 ...

  •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讲述了一个女人看起来悲苦的一生:用尽心力爱一个离己万里的男人,最后得到的只有孤独、陌生和死亡。陌生女人在许多人心中是一个彻头彻尾悲剧性角色,特别是在女权主义尘嚣四起的现在,陌生女人更被看成是依附于男□□情生长的被男权社会所束缚的女子,甚至有怒其不争的读者称其为“犯贱的典型”。然而在我看来,陌生女人是位始终忠于自我、勇敢守望的斗士,她以温情对待荒谬的生活,在残缺中获得了圆满。

      加缪说,生活是荒谬的。人类常常怀着希望、理性与冷漠、非理性的现实世界遭遇,就像陌生女人将胸腔里满溢的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一位具有双重人格的浪子。陌生女人对作家爱情的执着追求正如西绪弗斯永恒地试图将面前的那块巨石推向山顶——一样的充满希望,一样的用尽全力,却又一次次被残忍地浇灭希望的火种。陌生女人每一次在心里叫嚣着“他要认出我来了”,得到却仍是作家对她的一无所知,就像西绪弗斯终于把巨石推到山顶,下一秒它便毫不迟疑地滚了下去。然而在荒谬的生活面前,陌生女人并没有选择心理上的自杀,而是用依靠持续不断的热情与生活接着对抗,她选择清醒而痛并快乐地活着。即使知道自己一辈子都得忍受永远无法和作家相识的命运、得到所爱之人回馈的机会微乎其微,可她还是仍不住抱着永恒的希望一试再试。陌生女人坚持最初选择、一头栽进她的命运,即使遭到现实的嘲讽和打击,她依旧将爱情视作她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激情”以示抗争,并且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最后更是以一封信将这份执着在白玫瑰身上无限地延续下去。陌生女人是一个斗士,她对自己全部的意志用来等待便是她对荒谬的抗争,她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负全责,完全地忠于自我,并毫不畏惧、竭力承担在此之上的全部痛苦,也尽情享受因此而生的所有迷醉与欢愉。在与荒谬的战斗中,她立于不败之地。

      陌生女人的武器便是她的温情,一种宗教般悲悯的情怀。她对作家怀着无限的宽容与怜爱,即使看清了作家严肃俊朗、亲和的外表下潜伏着一个轻浮玩世、冷漠的灵魂,她还是毫无保留地为她奉献着自己全部的激情。陌生女人在作家这里遭遇的所有痛苦虽是她心甘情愿,但没有任何一个人在尝过命运酿造的如此苦酒后还能够始终保持着自己昂扬的热情,陌生女人应该也不例外。但是她仁慈,她明白作家的无辜,她怕自己在文字中不小心流露出来的怨忿使作家的心灵遭受谴责,所以一遍又一遍得重复着“我并不是在埋怨你”、“我发誓,我并不怪你,我也从来没有生过你的气”、“我并不后悔曾经和你共度的那几个夜晚”。许多评论家利用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对陌生女人进行心理分析,由此得出陌生女人由于“父亲缺位”而产生恋父情结、将作家当做父亲来崇拜的结论。我反而觉得在更多的时候,陌生女人对作家的爱更像是一种对孩子的怜爱,无条件地包容他的任性与顽劣。或者说,陌生女人对作家抱着一种怜悯的心态——即使作家有着优秀的身家并极受女人宠爱,但在主张爱情至上的陌生女人眼里,作家只能得到上流社会的女人用来炫耀的“贪得无餍的爱情”,却对自己的“完全包容”、“默默守候”的爱毫不知情,这让她觉得惋惜,也为作家贫乏的情感世界感到可怜。即使是在视若珍宝的孩子死去、自己悲痛欲狂的时候写下这封信,陌生女人的话语仍旧竭力保持着温柔与敦厚,在表白心意时仍带着少女般的痴醉与迷狂,句句彰显着她的温情,这冲淡了无形中笼罩着的死亡的阴影,给人一种奇异的感动,既哀痛又向往。

      哀痛的是陌生女人凄美迷乱的一生,向往的是陌生女人在爱情中获得的圆满。以我个人的眼光来看,陌生女人其实实现了每一位暗恋者的最高理想:将自己完全地奉献给自己倾尽所有心力去爱的男人,并且留下一个爱的结晶。而且,在这个男子关于她的短暂印象中,她是美丽的、神秘的、让人忍不住去探索的,他们之间明晰呈现的是激情、欢愉和纯粹的男欢女爱。她的爱情完全忠于她自己,干净纯粹、热烈奔放。陌生女人实现了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却没有勇气付诸实践或坚持到底的梦想。

      陌生女子的另一处圆满就在于她爱情中的残缺——始终没有和自己的爱人走到一起。这份遗憾其实是件幸事,因为女子对作家的痴恋,注定了她只能远远观望。正如女子所说,她在作家面前永远奴性十足,如张爱玲所说的那样卑微到了尘土里。她面对作家时诚惶诚恐,永远怀着敬畏与感恩,永远不能将作家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但其实陌生女人又是个极度高傲的人,她格外看重自己的爱情、格外尊重自己的人格,所以她并不愿意利用孩子卑微乞求作家的怜悯,成为他的负累和污点。假若陌生女人有幸与作家走到一起,作为爱情中付出较多且极度自尊的一方,这样的痴恋必然会导致陌生女人心中的不平衡,其结局要么是陌生女人的爱情被消耗殆尽,要么就是陌生女人被这过于浓烈的爱情毁掉,变成一个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的怨妇。陌生女人未曾真正得到过作家,这份残缺其实正是她的激情长盛不衰的外在条件。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俗世琐事来毁灭陌生女人对爱情的幻想,陌生女人也不用有资格和立场去为男子的多情与韵事而神伤。两人不会因为爱情的不平等而变成怨偶,不会在俗世婚姻中丧失对彼此的吸引力。在女子心中,他的男神永远不会跌下神坛堕落为凡世中的凉薄纵欲的普通男子,她永远无须经历梦想的坍塌。因着这份残缺,陌生女人的一生格外丰满充实,痛苦即是一种幸福。蹉磨了生命,却成全了爱情,于她来说,便是一种相对圆满的收梢。

      给作家的信应是陌生女人一生中所能允许自己的最大的放肆,让作家在生日那天放白玫瑰是她最卑微的乞求。对一个痴恋中的人来说,对方的存在已是上天给予她的最大的恩惠,她还敢再要求什么呢?这封信不是在要求爱、要求怜悯与愧疚,而是最初也是最后的表白,最优雅的告别。她的爱不是交换,不是给予,也不是索取。她只是被爱驱使,尽力在不打扰作家的情况下成全自己而已。这封信是这个倔强而孤独的女人对自己一生无望爱情的交待,她只想给自己一个交待。
      结尾处,作家没有大悲大恸、没有撕心裂肺地忏悔、没有哀痛欲绝地向逝去的灵魂乞求原谅,他只是一个浪子,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或许今生都不会再次遇到的热烈爱情面前感到迷茫,和一丝虚无缥缈的悲凉。这份凉薄与懵懂,正是让陌生女人飞蛾扑火并最终真的被灼烧殆尽的原因。
      人生有千百种姿态,爱情有千百种样子。忠于自己的灵魂,承担在这之上的全部痛苦,才能最大限度地拥有自己,获得想象之中的幸福。

      ps.《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我在大学课堂上争分夺秒看完的。看完之后,觉得女主是万千痴情少女的缩影。这样的女性恋爱心理竟然被一个男作家写出来了,我真的觉得太不可思议了。那种不顾一切只想把自己完全奉献给对方的感觉实在是太卑微太羞耻,现在想来,如果大肆表达对陌生女人的喜欢,是不是太不女权了。但她确实不是男性话语权下由男性虚构出来的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至少在我懵懂无知的少年时代,仅是一段暗恋,就支撑了我三年的幻想时光。
      在我们的女性向网文中,一度非常流行痴情男设定,他们被作者赋予了“爱到死去才休止”的特质,不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陌生男人”吗?这就是万千女孩心中的爱情幻想,我们都是一个个“孟婆”啊。

      提到到死方休,想到了一个死了还不休的人物,杜丽娘。我倒是觉得《牡丹亭》这个戏非常有意思,一直听说是古代歌颂伟大爱情的先锋之作,可当我真正去读的时候,我觉得我根本读不出爱情的真、纯,反而看到人性的复杂与那个时代的荒诞。哈哈,唯一不讨厌的人物是石道姑。打算过几天再读一读,看观点有没有变。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温情与圆满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