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红楼之王仁(十六) ...
-
皇帝陛下将王子腾的折子,发了下去,在各位大臣手里传看着,每个看完折子的人都很激动,如果是真的,那就解决了千百年吃饭的问题,现在粮食产量在这,就是盛世,一遇到灾荒之年就有挨饿之人和卖儿卖女的现象,盛世无饥馁,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若王子腾折子所说为实,那天下百姓都可以吃饱饭了,皇帝很是高兴,若能达到这一功绩,那他也是一个千古一帝了,皇帝很清楚,毕竟自个治下之事,皇帝还是清楚的,这几年王家王子胜一直往庄子跑,说是得到了一些海外种子,这事与王仁也有些关系,但是竟没有想到是如此大的惊喜,这王子腾在折子上也没贪工,直接点出了他哥哥的功劳,这王子腾也是聪明的,一直在京营节度使上干的很好,而又是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裔,王家这功绩成真,那是要大赏的。
皇帝和几位大臣很快去了王家的庄子,王子胜已经在庄子上侯着了,最近几年,王子胜对此事过问较多,除了王仁也就是他最了解了,而且是亲力亲为,现在也是个稼穑之事的半个行家了。
王子胜详细为皇帝介绍了每块土地种植的都是什么,可以一年几熟,产量预计多少,并让有经验的老农划分成块,用不同方法种植,看那种产量较好,一年可达到几熟,并且看这几种作物对土地要求,王子胜的介绍,让皇帝大为满意,皇帝对种植这块也是知道的,并也在皇庄之中有块地,有时候也带着皇子去了解稼穑之事。所以对于王子胜的介绍,皇帝知道王子胜是下功夫去做这件事的,心中是更为满意了。
皇帝在庄子中行走,看着庄子里玉米硕果累累,光看数量,就知道收获一定不小,马铃薯也到了收获的季节了,由于京城气候的关系,红薯的时间要晚一点,皇帝看的是频频点头,接着便命令,到收获之日,让专人负责清点,并且称重,看看到时候,可达到亩产多少斤,到时候,皇帝等人再亲自过来。
一个月后,到了收割的季节了,玉米和马铃薯都可以收割了,红薯还要过两月,皇帝与重臣在收割分别称重后,就到了。
“陛下,已经完成收割,并且也已经称重完成,玉米亩产在6千斤,马铃薯亩产4千斤。”
“真的,会陛下,千真万确。”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重臣们都向皇帝贺喜。
“好好好,王子胜做得好,朕重赏。”
“谢陛下,臣不敢居功,臣能有此功劳实乃陛下庇佑。”
“好好,你是个忠心的,也有能力。”皇帝接着便吩咐人接手此事,并且王子胜也一同负责。
“陛下,臣让人用这几样食物做了一桌佳肴,请陛下品尝。”
“好好,众位爱卿,我们移步吧。”
王仁官职最低,年龄也最小,就由王仁在旁布菜。乃是用玉米,红薯,土豆这三样,用了煎炒烹炸等多种做法。
王仁布菜之时,也介绍了做法,众位对口味很是满意,玉米口感香甜,马铃薯口感清脆,煮开又绵软,红薯口感甜且面,红薯虽然没到收获季节,但庄子上还是有些储备的,对这三样作物,众位大臣与皇帝都很满意的,众人看着收获下来的满满的粮食,都心头满满的,这象征着再无饥馁了,象征着大青真正的盛世。皇帝陛下很是满意,能在自己执政之时有这样的政绩,朕真是圣明天子,上天庇佑,从朕开始解决粮食难题,让朕的臣民吃饱饭,朕就是千古一帝了。
众位大臣看王家的眼光也不同以往了,哪怕清流也对王家转换了态度,王家此举乃神农之功,不论下任皇帝是谁,都会敬着王家。以后也不会有人让王家站队了,也不敢让其站队了,王家只需跟着皇帝陛下就是,只要王家不作死,那王家就可以永享富贵。
果然没两日,王家封赏就下来了,王子胜封镇远侯,爵位遇袭不降,王子腾提为九省统制,此等盛事,王家大宴宾客,贾家、水静王等都来侯府庆贺,连王仁的一些清流世家出身的朋友都来了,皇帝也派人送了封赏,王家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了。
不久,戴琦那也传来好消息,水泥修建的大坝,和水库对治黄功劳重大,皇帝又对王家进行了一番奖励,王家现在可是热棒棒,王仁也成了黄金单身汉,现在王仁的婚事,都多方人马盯着,张氏和李氏不知有多少人打听了,后来还是皇帝说王仁的婚事他做主,才暂时打消了这一股风潮,皇帝这一手让王家私底下琢磨,皇家并没有合适的公主啊,张氏也对王仁的媳妇犯愁,不知道是个何人,后来还是王子腾打听到了,前几天,还是福王,也就是皇帝的叔叔,去见了皇帝,福王有个小女儿,宠的是如珠如宝,王仁中探花那时候,福王见到王仁就很是欢喜,张氏派人去打听了福王的女儿,是个贤淑的,很是善解人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性情温良贤淑,张氏这才放下心来。
“可放心了,我家爷说了,不出意外,应该就是她了。”
“哎,从仁哥儿考中以来,他的婚事就是我心头的一件大事,我和老太太不知道打听了多少名门闺秀,你也给我一起为仁哥儿操心,这么久都没定下来,这冷不丁的皇帝说为仁哥儿做主,我知道皇帝毕竟会选一个贵女,但是我这心下还是有些犯嘀咕,我总希望,能与仁哥儿能性情相合,和和美美的。”
“然后再给你生个大胖孙子,”李氏笑着接道,“天下父母不都是如此操心嘛。鸾姐儿不是也是如此嘛,现在就快到及笄之年了,哎,刚年那小小的一团,现在已经就到嫁人的时节了,我想想就要落泪。”
“是啊,才几年,孩子就长大了,我们也老了,这真是时光飞逝啊。”
“是啊,不说了,鸾姐儿,快定下了,就等老爷回来了,估计不久就要开始忙仁哥儿的好事了。”
“对了,你得帮我估摸估摸,都要准备什么,我们先列个单子。”
接着,张氏就与李氏两人商量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补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