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第 23 章 ...

  •   郑爱兰喊高源三人跟她走,穆淑珍一句话没说直接让他们走了。

      郑爱兰倒是想跟穆淑珍吵一架,可又担心回头三个孩子吃亏,只能憋着火气带着三个孩子往回走。闷声闷气走到半路郑爱兰指指大马路,“你们顺着大路先回家,我去地里看看。”

      李欣欣抬头看看天上的大太阳,下午三点多差不多一天最热的时候。

      “妈,天太热了,等天凉快了再去吧?”

      郑爱兰摆摆手,“我去路边的玉米地看看,等会儿就回去,你们先回去。”

      李家有一块地在大马路边,十里八村要进县城的人都要从旁边路过。以前还好,这两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小偷小摸的多了不少,靠近路边的地种点什么都有人顺手牵羊。

      小麦黍子还好,一下子偷不了多少。种玉米的时候最让人操心,从嫩玉米能下锅开始,村子里的人要天天下地溜达。

      “妈,我们一起去吧?”李欣欣欢快的跑过去拉住郑爱兰的胳膊。

      家里玉米棉花地里缺苗的地方郑爱兰专门补种了甜瓜西瓜之类小孩子爱吃的东西。听郑爱兰说要去玉米地,三个小的自然屁颠屁颠跟上。

      郑爱兰是个宠孩子的,见三个孩子眼巴巴的看着,自然不舍得拒绝。

      四人沿着大马路往自家地里走。

      李向荣见到路边有颗螺丝钉跑过去捡起来,一路走一路捡,等到自家地里的时候已经捡到三根铁丝一颗螺丝和一块不小的铁片。

      农家的孩子没什么零花钱,想要什么只能自己想办法攒钱买。捡废铁,攒废纸,农忙时去别人家地里捡遗留的小麦玉米棉花,这样换的钱家长通常不会要走,孩子们就可以买喜欢的东西了。

      站在地头,郑爱兰直接把高源三个带到田垄边上。

      田垄上套种了不少豇豆和豆角,郑爱兰大手一挥分派任务,“你们仨在这儿摘豇豆,我去地里转转,别给我乱跑,小心回来挨揍!”

      “知道了!”

      高源三人笑着答应后,郑爱兰钻进玉米地里很快不见了身影。

      几年前村里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孩子到地里干活。夫妻两个弯腰拔草,两个孩子在后面慢慢边拔边玩。一个没注意,两个孩子手拉手钻到地里不见了。

      北方大平原,家家户户种的几乎都是玉米。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站在两三米高的玉米地里和站在深山老林里差不多。等着夫妻两个发现孩子不见了,两个孩子早分不清东南西北不知道走到哪里。

      夫妻两个急的喊了半天没找到孩子,跑回村子里喊了人一起去找。村里老老少少全跑地里找了大半天,最终还是隔壁村子的人捡到孩子给送了回来。

      原来两个孩子分不清哪里是自家地,在玉米林子里走迷了。手拉手走半天,直接跑隔壁村子去了。隔壁村在地里干活的人见自家地里突然冒出两个哭成小花猫的孩子,耐心问清楚知道两个孩子在地里找不到爸妈了,只能哭笑不得的把两个孩子送回九里村。

      从那时起村里的人很少带小孩子去玉米地,就怕一转眼走丢了。郑爱兰也因为这个很少带他们来玉米地。

      九月里,豇豆和豆角已经老了,零零星星的挂在玉米杆上。

      高源三个听话的沿着田垄摘豇豆,摘完郑爱兰还没回来。

      李向荣不知道在哪儿摘到一根老黄瓜,坐在田埂上咔嚓咔擦啃的嘎嘣脆。李欣欣把书包扔他怀里,“我去找找有没有青玉米,等会儿煮了吃。”

      “我跟你一起去!”高源把书包扔给李向荣快步跟上来。

      玉米已经成熟,再过半个月就要收获。李欣欣说的青玉米是指那些因为植株矮小或是一株结了几个导致现在还没成熟的玉米,也就是能煮着吃的嫩玉米。

      到这个季节青玉米也很少见,两三亩地找出来的能凑一锅已经不错。

      一左一右,两人隔着一排玉米说说笑笑快速穿过一排排玉米,偶尔找到一根引来李欣欣一阵欢呼。

      来来回回走了大半块地,到另一块地头的时候隐隐听到郑爱兰和一个女人气愤的骂声。

      “一下子给我祸祸一大片!缺德冒烟的玩意儿生个儿子也没屁、眼!”

      “最好别被老娘逮到!看老娘不打断他们的狗腿!”

      高源看向李欣欣,“我们过去看看。”

      李欣欣点头,两人快步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跑过去。

      走近了发现周围光秃秃的玉米杆,上面马上要收获的玉米棒子却不见了。丢了玉米的程婶子气的带着哭音直骂娘,郑爱兰在旁边跟着骂。

      郑爱兰陪着骂了几句见高源两人过来便停了嘴,安慰程婶子两句便道:“我带孩子再去地里转转,先过去了。”

      高源和李欣欣同程婶子打过招呼,两人跟着郑爱兰离开。

      走远了,郑爱兰深深叹了口气。

      “你程婶子家真是倒了大霉,这一下子丢了两三百斤,看着都心疼。也不知道是哪个王八羔子偷的?哎!这种事情找也找不到人。”

      九几年的农民相对于十几年后可以说是非常辛苦。这个时候没有各种农业补贴,医疗没有保险,孩子上学也没免除学杂费,一亩地还要交三四百斤的粮食税。辛苦一年下来几乎不剩什么,家里要是有人生病就是雪上加霜。

      八几年严打还好,这几年小偷小摸变多,九里村离县城又比较近,跟着造了殃。县城和十里八村经常有不上学又没工作的小痞子天天来回乱逛,晚上几个人骑着自行车背着口袋钻进玉米地里偷玉米,白天把偷来的东西往粮站一卖,拿到钱吃吃喝喝打牌,钱花完了接着偷。

      粮站收小痞子的粮食要便宜一半,粮站能赚到不少钱,自然不会管他们的粮食从哪儿来的。这种小痞子很多都是未成年,抓住了县城派出所也不管,只能打一顿把人放了。以至于偷东西这种事情一直禁不住,村里人只能自己天天去地里看着。

      在高源的记忆中这种偷粮食的事情到几年后,粮食卖不上价,外出打工浪潮开始后才慢慢减少。目前除了自己看着还真没什么好办法。

      郑爱兰把自家地里转了一圈,顺便把隔壁李宏民家的地看了看,确定没少东西提着的心才放下来。

      程婶子家被偷让郑爱兰跟着着急,琢磨着是不是和周围几家商量着早点把玉米收了比较好。心里想着这件事,郑爱兰顾不得其他招呼高源三个快点回家。

      郑爱兰来的急,没带装东西的袋子。回家的时候高源和李向荣的书包腾出来装青玉米和豇豆。

      “妈,我们晚饭吃蒸豇豆吧?”李向荣背着一书包老豇豆忍不住流口水。

      郑爱兰心里着急收玉米的事情,随口答应:“行,回家让你奶奶做,高源等会儿吃了晚饭再回去。”

      高源笑着答应,这几年他经常在李家留饭,偶尔遇到暴雨和大雪天还会住一晚,两家都习惯了。

      回到家,郑爱兰家门都没进直接去隔壁找刘彩娥说程婶子地里玉米被偷的事情。

      “奶奶!我妈说晚饭吃蒸豇豆!”李向荣欢呼着跑进门。

      李奶奶正坐在院子里剥绿豆,听见孙子的话笑呵呵的直说好。

      高源把书包扔给李向荣,“你剥玉米摘豇豆,我和你姐烧火。”说完不管李向荣的委屈脸拉着李欣欣进厨房。

      李奶奶带着李欣欣准备要用的蒸笼箅子,高源坐在水泥灶头前烧火。

      几年前煤球已经开始普及,不过因为价格不便宜,村民们大多数还是烧柴火,冬天屋子里冷的没办法才舍得烧煤球。

      李向荣把玉米剥好豇豆摘好,李欣欣在李奶奶的指导下把豇豆切段,加入白面和少量清水搅拌,让豇豆裹上一层薄薄的面粉。

      搅拌好,高源这边的水正好烧开。青玉米放到锅里下层煮,豇豆放在上层箅子上蒸,一锅两用。

      蒸豇豆可以说是独属于农村的一道蒸菜,因为蒸豇豆要用已经出豆的老豇豆才地道好吃,城市里的嫩豇豆蒸起来容易化,而且没有出豆后面粉裹着豆子粉粉的软糯口感。

      大火蒸上十几分钟后锅里透出一股特有的清香,李欣欣用筷子一人分了满满一大碗,根据个人口味淋上醋汁蒜泥,可以开吃啦!

      蒸豇豆刚出锅,郑爱兰和李宏民正好从外面回来,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一起欢快的开吃!

      吃完软糯可口的蒸菜,锅里的青玉米正好煮好,除了李奶奶嫌玉米塞牙不吃,其他人一人叼着一根青玉米开啃。

      晚风习习,青玉米,蒸豇豆,吃不够的老家饭呀!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3章 第 23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