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胜利(二) ...

  •   弗里茨被欢呼的士兵簇拥着,他们为他挪开尸体,清理道路,让他能体面地走到他父亲面前。在战场上,弗里茨是个比腓特烈·卡尔更受欢迎的指挥官。身为王储,他却从未在平民士兵面前展示过任何属于王室的骄娇之气。当战斗来临时,他往往站在战火最猛烈的第一线,身先士卒地鼓舞士气。而当战斗结束,他又不辞劳苦地去战地医院慰问伤员,安抚他们的情绪,甚至亲自照顾他们。因此所有的士兵都真心爱戴他,对他忠心耿耿。
      威廉微笑着看着自己的儿子,他本以为这个儿子性情柔弱,温和文雅,怕是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将领,平白堕了霍亨索伦家族的威名,现在看来,他到底还是有肖似自己的地方的,自己也可以对他放下些心了。因此当弗里茨走到他面前时,他的神情相当欣慰,甚至还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胳膊和肩膀:“你做得很好,非常好。”
      “这并非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上帝在庇佑普鲁士。”弗里茨谦恭的回答令威廉更加满意。他从副官手里拿过盛在匣中的钴蓝色勋章,将它交到弗里茨手中。那是象征着普鲁士最高荣誉的功勋勋章,从十八世纪设立开始,至今所得之人不过二十余。即使对名利素来表现淡泊的弗里茨也难忍心头的激动。
      “作为普鲁士的国王,我要感谢你凭着自己的力量和清晰的决定,将普鲁士从一场可能面对的重大的失败中拯救出来。我将此勋章赐予你,你值得这份荣誉。”
      听到威廉的这番话,奥蒂莉亚不大高兴地撇撇嘴,她实在不希望弗里茨包揽这次战役的主要功劳,但现在她也只好在一旁看着,不好多嘴评论。幸而国王一行人观战了一天,业已疲惫不堪,匆匆完成了授勋仪式后,他们便急忙启程,准备前往小城霍里茨休息。
      霍里茨在萨多瓦北面十公里的地方,距离科尼希格莱茨二十二公里。这座小镇本没有做好国王及其随从在此驻跸的准备,现在仓促安排,显然已经手忙脚乱。奥蒂莉亚随在威廉身边,与其说因为胜利而兴高采烈,倒不如说她由于之前战争残酷景象的刺激和一整天的疲累而无精打采。偏偏此时天公不作美,又下起了雨,这让人心情更是压抑。
      “陛下,这里的一切都是乱糟糟的,毫无准备。我们现在暂时只能收拾出这两间房,余下的部分整理出来怕是要到半夜了。您看看要如何安置?”莱恩多夫苦恼地和威廉汇报,他偷眼打量着奥蒂莉亚的脸色,觉察到她的不悦后不着痕迹地后退了几步。
      “毛奇感冒得很严重,不能再让他淋雨,免得他发起烧来。就让他就近安置吧。”威廉说完这话才想起一直站在自己身边的奥蒂莉亚,一时间踌躇了起来,“至于你,奥黛,让我想想……”
      “两间房里都是单人床。”莱恩多夫补充完这一句,赶忙退到了更远的地方。
      “这……”威廉更加头疼起来。他是堂堂国王,当然不能让奥蒂莉亚住下,自己反而出去找房子。但倘若让奥蒂莉亚住到自己的房间来,那岂不是要给所有随侍的军官看笑话?他们定会在背后议论纷纷,而自己也就坐实了带奥蒂莉亚来前线不是因为她是首相,而是因为她是自己的情妇的名头了。
      “不劳陛下费心,我自己去找住的地方!”奥蒂莉亚自然能想明白威廉在顾虑什么,她气鼓鼓地扭头就往外走,心头为自己的不受重视憋着一股子火气。她再怎么说也是堂堂政府首脑,居然没有人为自己安排好住处,显然就是把自己视为威廉的情妇了。
      负气出了门的奥蒂莉亚始终没听到威廉叫自己回来的声音,她不由得在心里暗骂对方真是个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的胆小鬼。但她已经出了门,又放下话说自寻去处,因此现在只好先找避雨的地方。她漫无目的地左看右看,实在不知在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自己能去哪里过一夜。
      雨有越下越大的趋势,奥蒂莉亚额前的发丝都粘成了一绺一绺的。她拖着沉重的脚步四下搜寻着,却一个没注意脚下,哧溜打了个滑,旁边的卫兵还来不及扶住她,她已经扑通一声滑坐在了地上,还刚好摔在了一边的垃圾堆上,弄得一身都是泥水。
      “真是祸不单行!”奥蒂莉亚咕哝着爬起来,自觉丢了脸面,幸而自己这狼狈的模样没多少人看见。她也懒得再去找寻其他去处,索性挪到了不远处市集的屋檐下,让卫兵给自己布置了一处尽可能舒适的休息之所。她总算有个地方能歇歇脚了。但这里虽能避雨,但却无法休息好,因为她周围遍布着伤兵,他们的呻吟此起彼伏,吵得人不能入眠。奥蒂莉亚盯着屋檐处滴滴答答的落雨,实在没有困意,干脆和旁边的伤员攀谈闲聊起来。
      本以为自己要在这走风漏雨的屋檐下度过一夜,但奥蒂莉亚素来是个运气不错的人,她只在屋檐下坐了一个多小时,就被人救出了苦海:
      “啊呀,这不是俾斯麦伯爵吗?您怎么在这种地方待着?”
      发现奥蒂莉亚的人是轻装旅旅长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腓特烈·弗兰西斯二世,他的母亲是威廉相当宠爱的妹妹亚历山德琳公主,他们一家子和普鲁士王室的关系都极其亲密。而亚历山德琳公主又和王储妃维姬相当不睦,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她对奥蒂莉亚颇有好感。再加上敬服奥蒂莉亚的政治手腕,她时常教导自己的儿子要多亲近奥蒂莉亚,以提升自己在普鲁士宫廷的地位。腓特烈·弗兰西斯是个听话的儿子,时时刻刻记着母亲的教诲,现在看到有个机会向奥蒂莉亚献殷勤,他自然不会放过。
      “没有给我安排住处,我只好在这儿凑合一夜。”奥蒂莉亚的回答早在腓特烈·弗兰西斯的预料之内,于是他顺水推舟地伸出了援手:
      “这怎么能行?您可是堂堂首相,怎么还能没有住的地方?请您去我那里暂住一夜吧,虽然我的住处简陋不堪,但总好过这四面透风的屋檐。”
      屋檐之下实在不堪休息,既然梅克伦堡大公诚心诚意地邀请了自己,奥蒂莉亚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她连忙起身,和那些伤员道别,然后随梅克伦堡大公上了马,前往他的住处。梅克伦堡大公也不过是征用了一座民房居住,但这里好歹可以洗澡和睡觉,奥蒂莉亚还是感到心满意足。
      而此时,在另一处民房里,战役的大功臣弗里茨正在给他的妻子写信,虽然普鲁士在战场上一路凯歌高奏,但这并不能改变维姬对战争不满的看法。她在自己的来信里反复告诫丈夫,不要因为胜利而忘却初衷:
      “我亲爱的丈夫,即使我们的国家真的获得了无上辉煌光耀的胜利,我也不会改变自己对俾斯麦的看法。对我来说,战争是这个女人的不负责任和鲁莽带来的罪愆,而非是形势所迫……如有侥幸,这件充斥着铁与血的功绩将会因某种聪明的做法而告一段落。人民为此做出了重大的牺牲,你的父亲在这件事上是亏欠于他们的。我们都很清楚战争是怎么引起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的政策并不公正,甚至残忍,正是它带来了铁与血的祸患,事实上屠杀是毫无必要的。但谁知道我们以后是否会因为要维持胜利的成果而发动第三次战争呢?”
      感受到妻子信中浓郁的忧愁悲伤,弗里茨忙下笔写起了回信:“你认为我完全被自己的军事生涯所吸引,诚然,这是我责任所需,但你必须相信,我始终对战争持厌恶的态度,在石勒苏益格战争时就是如此,如今也未改初衷。这些天我所经历的悲惨的景象也足以唤起我的厌恶……这对一名指挥官来说实在不容易,和精神上的伤害比起来,□□上的不适就好像儿童的游戏。我希望这是我们所经历的最后一场战争。”
      写好信后,弗里茨把那朵被他藏在怀里的矢车菊取出,珍而重之地一并放入信封,准备找时间把它寄给妻子。他实在不觉得自己应该为胜利而庆贺。奥地利人虽然打了败仗,但并没有被全歼,他们的残余部队正在向多瑙河撤退。在弗里茨看来,现在最为合适的做法就是和奥地利谈判,达成和解条约,让战争到此为止。但现在夜已深沉,毛奇因为感冒发烧已经睡下,自己的父亲绝不会听自己停战的建议。奥蒂莉亚更是不知身处何处,弗里茨无人可以商议,只好怀着满腹忧愁,胡乱睡下了。
      然而奥地利人就无法如此酣畅地入眠了。当萨多瓦战火纷飞之时,维也纳的霍夫堡却是一派祥和宁静。佩着银色穗子,穿着及膝马裤的男仆一如往常地侍候在皇帝的餐桌旁,正准备端上精心烹制的美味佳肴,忽然一封来自科尼希格莱茨要塞的电报打破了平静。电报是要塞的指挥官发来的,他声称逃至此处的奥地利军队要求进入防地。这是个令人沮丧的坏消息,但还不至于让弗朗茨就此绝望,或许只是一小股败退的士兵呢?
      但当他刚啜了一口汤的时候,第二封电报接踵而至,这次是来自贝内德克本人的电报——“全面溃败”!当啷一声,弗朗茨的汤匙掉落在汤碗中,溅湿了他的前襟。他的面色在瞬间惨白如纸,引得妻子伊丽莎白不禁询问:
      “发生了什么事啦?”
      “我们……输了。抱歉,亲爱的,我不得不中止用餐,我得去和母亲谈谈。”弗朗茨说完这句话时,已然匆匆站起身。他固然是爱着他的妻子的,但他也知晓她不具备多少政治智慧,和她讨论眼下的局面得不出有效的建议。他要去见自己的母亲苏菲太后,以听取更具有实践性的意见。
      伊丽莎白参政的野心全在匈牙利的地位上,对于战争说她一无所知也不过分。但她当然明白输掉了萨多瓦战役意味着什么,因此她忙跟着丈夫起了身:“我也一同过去。天哪,愿上帝保佑,千万不要媾和,我们已经输不起了,还不如光荣地毁灭。”
      然而事到如今,睿智如苏菲也无能为力,她只好指点弗朗茨,一边安排皇室准备撤离,一边去给法国送信,请求拿破仑三世出面调解,以阻止普鲁士剑指维也纳。整个哈布斯堡皇室笼罩在愁云惨雾中,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绝望和沮丧。王后伊丽莎白更是对普鲁士的暴行表现出了强烈的愤慨:
      “我不能理解,普鲁士国王还能安享宁静的时光,良心上竟然没有一丝自责,或许至少应该感到羞愧才是。何况他还常常吹嘘自己的虔诚!这真是一个特殊的人种!在他身上,只能看到受人教唆而产生的理智颠倒!”
      这番话措辞激烈,情绪激动,但偏偏伊丽莎白天生一副轻柔甜蜜的嗓子,因此声音和说话的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倒把一干沮丧万分的皇室成员都逗得笑了起来。
      而在塞纳河边的城堡中,拿破仑三世却是一点也笑不出来。他的叔叔,另一位拿破仑顶顶喜欢这座圣卢克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城堡,这是他最爱的住所,因为但凡他住在这里时,一切事情就都会顺风顺水起来。当年他就是在此策划了雾月政变,建立了波拿巴王朝,但现在,拿破仑三世觉得这座城堡并未给自己带来任何的好运,反而扣动了自己心头最恐惧的那根琴弦。
      “奥地利竟然失败了!”拿破仑三世本就蜡黄的不健康的面色因为这个消息一变再变,最后定格为混合了无措不安的青灰色。他本能地预感到欧洲势力的均衡已经被打破,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但这变化带给他的是最糟糕的立场,他还尚未做好准备,一切就已经结束了。
      “我们该怎么办?”皇后欧仁妮的政治嗅觉较之奥地利皇后要敏锐许多,她的内心战栗不已,深知法国如今处于尴尬的境地。自己的丈夫先前曾帮助普鲁士和意大利结盟,一个月前又和奥地利签订了秘密协定,承诺会伸出援手,无论怎样看来,普奥战事胶着才是对法兰西最有利的局势。这样法国就能在最合适的时机出手调停,谁能想到,一夕之间,奥地利竟会一败涂地,法国根本没有做好任何的准备啊。
      “叫……叫德吕安来,这事得和他商议。”皇帝吃力地站起身,但随即又因为病痛而瘫坐回扶手椅上。欧仁妮忧心忡忡地注视着他,不安地叹着气:
      “您如今不能走路,几乎吃不下饭,又睡不着觉,天长日久,如何能应付这一团糟的局面呢?”
      “那也总要应付过去。”皇帝没精打采地摆摆手,欧仁妮不禁脱口劝道:
      “您这样自苦,还不如退位来得清闲自在。”
      “事到如今,我被架在了炭火上,退位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皇帝苦笑着摇摇头,“去吧,去叫德吕安来,我不得不和他商议这件事。”
      见皇帝如此坚持,欧仁妮只好点头应允,这时皇帝又想起了什么似的,叮嘱她:“记得让人把战役的详细经过也拿来看看。”
      “您和奥地利签有协定,如果我没有预料错的话,大概明天,梅特涅大使就会递交国书,请您履行协议,出面调停两国的纷争。”外交大臣德吕安匆匆赶来,他一开口就摆出了自己强硬的看法,“我们必须得插手进行调停,不然人人都会说:‘在萨多瓦一战中,一败涂地的其实是法国。’”
      “萨多瓦之战和我国并无直接的关系。”虽然口中这么说,但皇帝知道,德吕安这句话是对的,于是他请德吕安再细说说看法。
      “您要摆出强硬的姿态来,要进行的也不是外交调解,而是武力调停,法国要以中间人的身份促成双方和解。唯有如此,您才能赢回属于您的声望,不然它们会跑到因为萨多瓦一战而洋洋得意的俾斯麦头上。”德吕安慷慨陈词一番,却没能让皇帝当场下定决心。他犹豫着,不能马上做出决断:
      “您的意思我已经了解。明日我会召开国务会议,到时您可以在会上再做发言。”
      皇帝优柔寡断的态度令德吕安失望不已,他暗下决心,明日要更加言辞激烈,以便促进皇帝下定决心。等他走后,皇帝便取过萨多瓦之战的详细报告读了起来。当他看到是王储及时率军赶到,一举逆转了战场局势时,他不禁一掌击在了桌上:“这未来的国王又会是一个出色的将领!这可如何是好?”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拿破仑三世在动用武力的问题上更加犹豫不决。哪怕第二天召开会议时,德吕安的态度更加强硬:
      “梅特涅大使今天一早已经呈请我国出面调解。但我认为,我国现在还不具备调停人的资格,必须在展示出我国的军事实力后,我们才有说话的份量。”
      “我赞同德吕安先生的意见。法兰西必须强大起来!”欧仁妮是赞成德吕安的,她操着带西班牙口音的法语转向陆军大臣兰登元帅,询问他军队是否能出动一部分,以便在莱茵河附近展示实力。
      “是的,我们可以即刻集结8万名士兵,二十天之内可以调集25万人。”兰登的回答让德吕安和欧仁妮的眼神都热切起来,但皇帝对此不置可否。觉察到皇帝不想动武的内务大臣瓦莱特趁机插言:
      “陛下,我不认同德吕安先生的意见。倘若法国和普鲁士一战,那我们必须和奥地利结盟。而奥地利正是我国盟友意大利的敌人。本着民族主义的原则来看,我们把意大利人从奥地利的残暴统治下解救出来可是大功一件,怎么能又在现在抛弃意大利,放弃民族主义的理想,和奥地利这个民族分裂者握手言和呢?”
      瓦莱特的话很不入欧仁妮的耳,她想反驳,但却发现自己的丈夫似乎被他打动了。他全神贯注地听着瓦莱特继续说下去:“我们并没有和普鲁士开战的必要,我想如果能给胜利的朋友一点补偿,柏林是乐于保持中立的。法兰西无需开战,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欧仁妮对这番蠢话越来越不耐烦,她忍不住腾地一下站起身来,愤愤地喊道:“等普鲁士军队从波西米亚的乱局中脱身,将矛头转向我们的时候,对于我们的要求,俾斯麦只会嗤之以鼻!”
      “Je ne suispas prêt à la guerre.(我还没准备好战争。)”皇帝这么说的时候,嘴角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抹苦笑。他疲惫地撑着身子坐直,从心底接受了瓦莱特的意见。但德吕安和皇后的态度也不能不考虑。他思来想去,还是暂且同意派一支军队开赴莱茵河。但谁也不知道他的决心能保持多久。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7章 胜利(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