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6、只有两个人的朋友圈(66) ...
-
13:33他回复:这就是小乘和大乘的根本区别。小乘的行人证得我空法空,松脱了对五蕴的执取以后,他就不再造作了,进入了不生不灭的有余涅槃了;大乘佛法也是假藉小乘的我空观、法空观,来松脱对五蕴的执取。但是五蕴的执取松脱以后,干什么呢?说我这个五蕴里面没有一个主宰者、没有一个自我意识,我们后面的生命应该怎么办呢?应该怎么走下去?就是依止愿力。这个时候我们从一种对感受的执取、对思想的执取松脱以后,取而代之的是内心当中生起三种誓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个时候我们生命的造作,就用三种目标来引导我们,以断恶、修善、度众生来当做整个菩萨的三大修学目标。所以大乘佛法的重点在于一个中道,它破坏执取以后,它要建立依止真如而显现出来的誓愿力,在这个地方与小乘有所不同。应该说远离不觉的次第是大乘的不共法门,前面的对治染心应该是共小乘的修学。这个地方我们讲到修习悟净的因缘,就是一方面达妄本空,有所破坏;一方面知真本有,有所肯定。[呲牙]
这是他第一次回复这么多字,她欣喜却懵懂,这番长篇大论究竟说的是什么啊?看来他确实对佛学是下了一番功夫,否则应该说不出这些吧?
她13:45回复:你是修大乘佛法吧?怪不得要普渡众生呢,原来我也只是众生中的一员而已[流汗]你说的这些对我还太深奥,我只是觉得林清玄的这篇文章与生活很贴近,原来佛法并不是断绝一切欲望,而是追求心的自由自在。你曾说过这些话的,我到现在才明白一点。[偷笑]太过愚痴,渡我可不容易。
他没有再回复。
16:32她又转发了一篇林清玄的文章:
禅心其实就在告诉我们,人间的一切喜乐我们要看清,生命的苦难我们也该承受,因为在终极之境,喜乐是映在镜中的微笑,苦难是水面偶尔飞过的鸟影。流过空中的鸟影令人怅然,镜里的笑痕令人回味,却只是偶然的一次投影呀!
唐朝的光宅慧忠禅师,因为修行甚深微妙,被唐肃宗迎入京都,待以师礼,朝野都尊敬为国师。
有一天,当朝的大臣鱼朝恩来拜见国师,问曰:“何者是无明,无明从何时起?”
慧忠国师不客气地说:“佛法衰相今现,奴也解问佛法!”(佛法快要衰败了,像你这样的人也懂得问佛法!)
鱼朝恩从未受过这样的屈辱,立刻勃然变色,正要发作,国师说:“此是无明,无明从此起。”(这就是蒙蔽心性的无明,心性的蒙蔽就是这样开始的。)
鱼朝恩当即有省,从此对慧忠国师更为钦敬。
正是如此,任何一个外在因缘而使我们波动都是无明,如果能止息外在所带来的内心波动,则无明即止,心也就清明了。
大慧宗杲禅师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天,一位将军来拜见他,对他说:“等我回家把习气除尽了,再来随师父出家参禅。”
大慧禅师一言不发,只是微笑。
过了几天,将军果然又来拜见,说:“师父,我已经除去习气,要来出家参禅了。”
大慧禅师说:“缘何时起得早,妻与他人眠。”(你怎么起得这么早,让妻子在家里和别人睡觉呢?)
将军大怒:“何方僧秃子,焉敢乱开言!”
禅师大笑,说:“你要出家参禅,还早呢!”
可见要做到真心体寂,哀乐不动,不为外境言语流转牵动是多么不易。我们被外境的牵动就有如对着空中撒网,必然是空手而出,空手而回,只是感到人间徒然,空叹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罢了。禅师,以及他们留下的经典,都告诉我们本然的真性如澄水、如明镜、如月亮,我们几时见过大海被责骂而还口,明镜被称赞而欢喜,月亮被歌颂而改变呢?大海若能为人所动,就不会如此辽阔;明镜若能被人刺激,就不会这样干净;月亮若能随人而转,就不会那样温柔遍照了。
两袖一甩,清风明月;仰天一笑,快意平生;布履一双,山河自在;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这些都是禅师的境界,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如果可以在生活中多留一些自己给自己,不要千丝万缕地被别人牵动,在觉性明朗的那一刻,或也能看见般若之花的开放。
历代禅师中最不修边幅,不在意别人眼目的就是寒山、拾得。寒山有一首诗说:
吾心似秋月,
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
更与何人说!
明月为云所遮,我知明月犹在云层深处;碧潭在无声的黑夜中虽不能见,我知潭水仍清。那是由于我知道明月与碧潭平常的样子,在心的清明也是如此。
可叹的是,我要用什么语方才说得清楚呢?寒山大师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有这样清澈动人的叹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