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红楼梦 ...
-
“你媳妇经营府中这么长久了,手中的体己怕不是翻了十几倍。”贾赦直言说道。父亲在世时,他贾赦也是红人,但是官场沉浮,今天显赫,明天就不行了。他也早没了斗志,只在温柔乡沉浮了。
“大哥说什么胡话,这是父亲定下来的规矩。”贾政自然不敢承认这些,他也不认为自己媳妇会贪污那么多,“王家显贵,夫人不过是嫁妆丰富罢了。”
王夫人贪污的原因,不过是为了日后分家,日子富贵罢了。贾赦原本想说,但到底是顾念情分,不愿意说那么多。
“这是合府的大喜事,我们宁国府愿意把府中的荟芳园划出去,建个大园子,给府里贴贴喜气。”贾珍当好人这样说道。随着贾珍在中间插话,两人之间的气氛逐渐好转起来了。
几家人开始商量各家怎么出钱给建一座园子,让娘娘省亲。这时候,账房先生就派上用场了。
而王夫人王熙凤等都在内室商量怎么建这座大观园。
“甄家之前为了接驾问咱家借了五万两银子,现在能先支上三万两。”王熙凤说着。
“依我看来,还是省省就好。娘娘省亲,又不知道能待多久,大观园还是在家中建造就好,不必去京郊买园子庄子了。”贾母一席定音,直接将大观园的建造范围定在了在贾府旧址上稍微添改。
“这样的大喜事,咱们府上可要办的红红火火,不能给娘娘丢脸。”王夫人笑着说道。元春是二房的姑娘,这省亲就是给二房涨连,她自然不愿意随便糊弄,免得打了元春的脸面。
“我看凤丫头管家,不如让凤丫头说说她的高见吧。”众人将眼光转向了王熙凤。
“我看就把府上的后院跟宁国府会芳园打通,咱们两府合建一个大花园,依山傍水,既景好,又人好。”王熙凤说着她的想法。“在旧址上动工,花费虽大,但也大不到天上,这样还是能出的起的。盛器摆设这样也不担心,从库房里拿些出来就好了。花草树木,床帐纱帘这些小事,干脆请些亲戚来帮忙,也能给他们一个进项,省得来年还需要花些银子救济。”
“我看凤丫头说得头头是道,真是老天保佑咱家有个这样的媳妇,那这些事就得凤丫头出个章程,由你安排了。”贾母说完这话,便面露疲色了。
贾母不想干预这件事,女神在外面看书时,就见到书中对于这座园子的描述,引得人心向往之。
到了这关键的节点,自然不愿意打断这个园子的进程。她看得顺眼的地方,便不需要该,不顺眼的地方自然要来干涉的。
省亲虽是大事,但是贾母自然不需要关心这些事情的。
这些事具体安排都是要王熙凤负责的。在整部剧中,能看到王熙凤她是非常累的。
所以,贾母也愿意疼着点王熙凤,平日里贾母本就亲疼王熙凤,现在更是时不时给她们讲些人生道理,什么恶有恶报,什么宰相都有几门穷亲戚。自然这些都是为了教他不要什么都掺和。
日子走得飞快,眨眼间就到了元春省亲的日子。
大早上,王夫人,邢夫人便过来给贾母请安。王夫人尤为兴奋,面色潮红。
贾母睁眼看了一眼,慢声地说道:“今天是元宵佳节,宫中定然会办宴席庆祝,等结束怕是响午都过了。咱们娘娘盛宠正厚,必然不会缺席宴会等。你等也不要心焦。”
稍微梳洗一下,贾母便让她们回去准备了。
“鸳鸯,将两个玉儿唤来。”
等宝玉黛玉过来,玻璃已经服侍贾母穿戴完整了。一会儿该穿的诰命衣服就挂起来,待太监过来传话,正好方便穿着。
“老祖宗,我们来了。”宝玉带着黛玉推开帘子,走了进来。两人的手掌交握,正像二人之间的感情。
贾母瞟了一眼,黛玉立马敏感的挣开手,瞪了一眼宝玉,跑到贾母膝下。“老祖宗。”黛玉懂事,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跟宝玉斗气。
“在我面前,何必如此拘束。”贾母摸着黛玉的鼻子,慈祥的说道。
“娘娘今天省亲,一定会召见你两,你们一个是亲弟弟,一个是敏儿的血脉。到时,必定考校学问,准备的怎么样了。你们且记住,娘娘这次省亲是圣上给的荣耀,务必谨慎。”贾母看向黛玉,黛玉冰雪聪明,听到贾母这话,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
但是宝玉愚钝,自然不懂。“黛玉,一会给宝玉解释一下。”
“嗯,好。”黛玉轻轻点头,应了下来。
“你二人自小青梅竹马,日后也要好好相处。黛玉聪慧,宝玉多听听黛玉的话。”贾母话中有话,两个玉儿养在她膝下,她日日夜夜看着,自然知道他们之间的情愫,要是没有什么发展,她自然不会强求,可若是彼此中意,女神自然不会让什么打扰他们。更何况现在薛家不在贾府住着,宝钗自然不能跟黛玉争。湘云也不及黛玉受贾母宠爱,这些年,府中的风向早就变了。木石前盟是板上钉钉,可是女儿家多情仇,黛玉偶尔也会有女儿家的痴,但是贾母一再关注,府中更不敢说黛玉是寄人篱下的姑娘。贾母已经让鸳鸯整顿过贾府嘴杂的问题。
贾府的问题还是对待下人过于宽和,对于犯错的人没有什么整治的措施。对于家生子过分宽容,忍让,一有过错,便是罚月钱,换岗位,从不将人赶走,撵走,过错再大就是罚到庄子上。
这也是贾府怕下人赶走之后,对外说起家里的隐私来,闹得沸沸扬扬,但是贾府这样宽和,结果越发让人沸沸扬扬了。
贾母虽然是家中主母,但是家中的管家权很早就交给了王夫人,后来是王熙凤,但是这府中关键的事情,还是需要贾母点头,王夫人才能做决定。这就是孝道。
一天,日头昏昏,但是贾母还得跟着去接待元春省亲,更是需要对元春三跪六拜,来显示君臣之间的礼节。
女神自然是不需要做着这些的,今天繁杂的流程,女神就直接将身体让给了贾母,让贾母替女神走完今天的流程。
一天复杂的流程下来,等到元春能跟贾母王夫人说话是时候,已经所剩不多时间了。
女神这时候便替代了贾母,言语间暗示了宝玉和黛玉亲上加亲的事。
元春看着贾母行将就木的身躯,却觉得老太太的眼睛里都是精气神,浑身更是威严,比她在宫中见到的皇帝都威严万分。让她言语更加谨慎,不敢随意胡言。
连见不得人的地方这句话,都说不出口。元春在宫中待着久,自己也不敢说宝玉生来带玉的事情。
只能考校一下宝玉的学问,可惜哪怕得了贾母提点,宝玉依旧是块木头疙瘩,没有提出礼赞圣上给恩情的诗,都是些赞大观园的诗文。黛玉最后帮宝玉出了一篇诗文,元春大喜。
看着黛玉如此玲珑剔透,不愿意自己扬名,将名气递给了宝玉,更是高兴。
宫中本来就是将黛玉养成宝玉的媳妇的,而现在宝钗不在,湘云远不如黛玉,按理说黛玉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宝夫人了。
不管是黛玉,还是宝玉,或者其他丫鬟都心知肚明。
但是贾母今天是想喜上加喜,便赶在元春伤心的时候,给元春暗示了两个玉的婚事。
“老祖宗可安好。”元春安坐在主座上,问着在她手下的贾母。
“一切都好。你父母兄长都在府中安稳过着,黛玉的嫁妆已经运到了府中,就等着三年孝期后,给两个玉儿完婚呢。”
“婚书换了吗?”元春一听,连忙问着。这些事情,她在宫中的眼线也有提及,但不如亲口口问问更加保险。
“去年八字已定,婚书已经换过了,这几年,黛玉先在府中,待成亲那年,便去她父亲的师傅府中出门。”贾母乐呵呵的说着,细细的续说着对两人的安排。
林如海虽然江南做官,但是京中也是有好友亲族的。读书人都是有师傅教导,可惜林如海在官位去世,但是他的师傅很早就辞官归隐。贾母在与林如海的通信中谈到这些事,林如海去世前便安排好黛玉出嫁的相关事宜,撑着解决完才去世的。
元春听到这里,扶手看向宝玉。“你的婚姻大事已定,自然要将心思放到读书求学上了。”
这时太监走了进来,跟元春说时辰已到。
元春泪眼朦胧的看向王夫人和贾母,郑重的告别。
随着震耳欲聋的击鼓声音,和厚重的华盖,元春坐着轿子慢慢的回了宫中。
贾母看向众人,“夜已深了,准备休息吧。”
待过了几日,从宫中下了旨意,让宝玉及黛玉和三春都搬到大观园去做。
“宝玉年纪已经大了,有该有男女之分。怎么能搬到园子里跟姐妹们同进同出呢。”贾母听到这旨意立刻这样发问。
“是奴才看错了,没有提及宝二爷,是让老太太您到园子里和孙女们同住呢。”宣旨的小太监立即改口。
他是元春的心腹,知道娘娘的意思,但是老太太这话一说出口,自然就成了娘娘的错了。主辱臣辱,他自然要好好维护娘娘的名誉,不过幸好是在娘娘府上,这旨意出不了门,若是出门便要被其他娘娘笑话了。
“元春这般有心了,鸳鸯传话给黛玉三春他们。”贾母让鸳鸯安排这事。
“娘娘省亲都要宝玉抓紧学业了,宝玉最近用工了吗?”贾母问着王夫人
“那个混世大魔王怎么会用工,他爹知道了,又要打他了。”提到这件事,王夫人就发愁,宝玉的学问是她心头的一个担子。
“我看娘娘都要宝玉抓紧学问了。咱们便找个西席,教一下宝玉和珠儿。我看就设在外书房。正好他姐姐妹妹要搬进园子里了,不能与他玩乐了,不正是好事。”贾母笑呵呵的说着。
“珠哥儿可是你亲外孙,你可不能光看着儿子忘了孙子啊。”贾母给王夫人开了个玩笑。
“李纨书香世家出身,紧抓着珠儿的学问,把珠儿托付给她,我可不担心。宝玉身边的人要不要看着理一下,”王夫人笑眯眯地说着。“前段时间听说宝玉做完诗,那些小子一下子把宝玉身上的玉佩荷包都扯里,连林姑娘送的荷包都差点拿走,幸好宝玉藏在了胸口。”提到这里,王夫人就生气,这帮小子每天都好吃好喝的送着,结果每天带着宝玉偷鸡摸狗不成,现在还抢宝玉身上的东西。
“先罚他们一个月的月钱,要是还不好,就换一批,这府上又不是只有这些小子。”
“宝玉如今大了也不需要这么多的丫鬟了,我看不日把他房里的晴雯,麝月都拨给黛玉吧。不让日后黛玉进府,身边只有两个丫鬟不好看。”
贾母笑着安排说道。
“有理,有理,就这样办吧。”王夫人附和道。她之前不知道贾母的手这么快,趁着林如海生病回书信的功夫就把三媒五聘都给做过了。现在这门婚事是板上钉钉。还有林如海的师傅作证人,她要是敢悔婚,怕是外面的唾沫都能讲她淹了。
随着贾母一声令下,宝玉直接被挪了院子,挪到后面的梨香院了。而本在梨香院住了几年的黛玉则是跟着贾母一起进了大观园。
至于跟在宝玉房里大大小小的丫鬟,被分配到其他地方去了。
宝玉知道这些变化,气冲冲的跑到了贾母住的院子,“老太太,孙儿不能没有她们啊。”
王夫人跟在贾母旁边,看着宝玉因为几个丫鬟调动,就过来质问贾母的样子,骤然生气了起来。本来王夫人就觉得贾宝玉身前的丫鬟太多,指定谁勾引他做些不该做的事情,为此她特意把袭人发展成了自己的耳报神。但是今天见宝玉这个样子,她才知道这些丫鬟对宝玉的影响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