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职业(老哈) ...

  •   泰姐说,我们是写过类似的题目的,大约是第一本吧,写过专业,但我觉得专业和职业还是有大不同的。一个人的专业和职业是可以不同的,专业是基础,而职业是你支撑人生的脊梁。“脊梁”这个词用完了,我又回头琢磨了一下,觉得不存在夸张的成分,真的得用脊梁,因为这个脊梁一垮,人生不再。

      曾经一度,网上有过对于职业和兴趣爱好的讨论,讨论的焦点就在于职业与兴趣爱好的结合度以多少为最佳标准。众说纷纭,有人说,必须要完全结合,不然占人生最大一部分的时间几乎是痛苦且没有意义的;还有人说,职业和兴趣爱好必须完全割裂开,井水不犯河水,要不然再好的馍馍都能变成垃圾;当然,极大一部分人还是中庸派,认为可以结合一点,不结合也是客观事实,得接受,没什么好办法,拿此种问题来折磨大家,完全就是没事找事。

      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大学刚刚毕业的时候,觉得人生的一大遗憾就是我的职业非我兴趣所在,让我的这个人生开端有点沮丧,想要改变,无从改起。当然,也是因为专业的缘故奠定了那时职业的走向,且更没有勇气去改变,有点小姐身子丫鬟命的劲头。专业就学的这个,有个稳妥的工作,还想怎样,沮丧就沮丧吧!
      第一年过年没有休假,也没资格休假,大年三十晚上值班,我清晰地记得部门领导,单位领导挨个值班室走访慰问,有个小小的红包,有一盒稻香村的糕点,但依旧没让我沮丧到极点的心情有些许好转。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不能和家人在一起的春节。生理和心理上都不能接受。于是我有时候开始问自己,职业是用来干嘛的,是用来给自己沮丧用的吗?如果因为这份工作我自己这么沮丧,这个职业对吗?然后,春节那个月我不停地用打电话来安慰想家的自己。那个时候手机费还是挺贵的,我IC卡电话和手机穿插着用,但话费毫无悬念地突破了五百元大关,而我的工资收益,不,我全部的收益每月才有八百元。这剩下的三百元让我捉衿见肘,虽然我可以不用考虑吃喝住宿,但基本预示着我本月没有办法有其他随性而为的开销,更不可能支撑我毕业前想要报一个班学点其他东西的梦想。我懵懵懂懂地有点知道,职业决定了我能拿多少工资,拿多少工资决定了我的生活质量和提升自己的程度,而这一切又返回去决定了我的能力,从而决定了我能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拿多少工资。死循环,没治了!但要舍弃,完全不行,你就连打电话的钱也没有了!很残酷,很现实,职业基本上在那个时候决定了大部分的事情。后面的过程不赘述,我在同一个单位换了三个岗位,并于三十岁的时候,成功跳槽了,我只是说我跳槽成功了,并不是跳槽以后成功了,因为,下结论的时候还远远未到。
      说完自己的经历,再说说自己的观点吧,或者说,在我敲这段文字时的观点吧。我倒是觉得,人的职业,客观地来分,每个年龄层次是有不同的使命的,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你的人生来服务的。刚入职的那个阶段,职业的选择不可能随着你的兴趣爱好去选择,那是安生立命之本,换句话说,有份工作可以养活自己就得珍惜,就得知足,千万别奢求。(说两种特例,一种是当年选专业就是目标明确,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且一路走到底也依旧没有改变,最后工作和专业又高度契合,这种人如果用统计学精密测算的话,应该不会超过百分之一。还有一种是家境完全能够支撑自己完成自己的梦想,并且鼓励且支持自己一路向前。我说的家境,并不一定是家里的经济情况,可能还有人文环境和硬件基础,这种人统计出来,基本上比上一种人还要少。所以,特例的意思,基本上就是说可以了解,但忽略不计。)三四十岁基本是一个人物质基础的积累阶段,而物质基础积累的工具除了天上掉馅饼和一夜暴富,基本上就是职业收入了,你在这个阶段要努力拼搏,一路向上,用最有效的手段和最高效的效率将生活的基础牢牢夯实,要有抵抗突如其来变故和打击的能力,做不到风雨来了,我自岿然不动,也要做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过了四十,其实还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时候,地基还需深挖,因为你的负担变重了,我见过在机场等着接客户补妆前一脸疲态的闺蜜,也接到过同龄的朋友在深夜忽然打来的求救电话,因为突发心脏病被120送到了急救中心,原因就是因为工作、生活压力的剧增,心脏首先开始不堪重负。这个时候,不是你挑职业,而是职业挑你,如果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千万别辞职,珍惜吧!因为辞了以后,你除了听起来比较好听的创业外,别无选择。五十了,若是几年前,不管前大半生如何,基本上你就可以畅想退休以后的生活了,有钱的周游世界,没钱的喝茶钓鱼,总之,职业这件事终于在你的生命中不占比较重要的地位了。可如今,退休年龄慢慢后推,五十,您还是青壮年呢,想跑,没门,您回来吧!六十,我不敢说了,以后的以后,不知道还有没有退休这一说,职业在人生中的比重是不是会一直持续到闭眼的那一刻,想想还是挺可怕的。

      我一直不想用我的思维结构去替小豆子规划未来,但却想要给他灌输一个职业重要性的观点。不过,他偶尔流露出的对职业的随意性,让我很是焦虑。我也不敢强行灌输,还得摆出一副我理解你、尊重你,只要你能养活自己不后悔,我都支持你的态度,毕竟,人生的经历有的时候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深度。
      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昨天晚上和豆儿听了一本书,叫《我在底层的生活》,是一位美国作家芭芭拉写的。她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在洛克菲勒大学拿到过生物学博士,而后是一名知名的专栏作家。她采用了一种卧底的方式,去当餐厅服务员,去当女佣,去当超市售货员,然后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目的是为了揭示低收入者,是如何维持自己的生活的。
      书中描写的一小段经历让我自己也很是感慨,她在当餐厅服务员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同事用40美元一天在租日租房住,折算下来,一个月租房的费用就要在1200美金,而自己按月租的房子只需要500美元,她很是不解,寻求答案,于是,这个长期当服务员的同事告诉她,她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支付整月的房租,只能一天一天支付。芭芭拉忽然觉得自己很愚蠢,因为就在头一天,她甚至认为她可以应付现在这样的生活,虽然有些辛苦。但是,实际上,她能够支撑,是因为她在当卧底前有优质的高蛋白食物的摄入,有良好的运动健身的习惯,有规律的体检,同时,她甚至带了1300美金作为这次卧底活动的启动资金,这笔钱,有1000美金支付了她两个月的生活房租,100美金购买了日常的生活用品,还有200美金作为应急基金,这一切,已然变成了强有力的依靠。在当超市售货员的时候,到最后她已经开始仇视前来超市购物并把货架搞乱的家庭妇女们,认为她们是在家因为需要干同样的活,所以故意来超市发泄的。小豆儿在听到这个的时候跟我说,原来美国的普通民众也有不讲礼貌的人,我说,错了,芭芭拉只是想说明,像她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有良好教养的人,在长时间居无定所需要用体力和高强度的底层工作养活自己的时候,也会产生一种不可理喻地蛮不讲理的仇视所有人的状态。更何况,她还是带着基金来的,我最后又补充了一句。芭芭拉最后说,她在离开的时候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并问了几个同伴,她们最想干什么,其中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单亲妈妈说,她现在最想要的是休息一天,然后能有一些能够买日用品的钱。
      我跟小豆儿说,职业,有的时候看起来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当你不能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的时候,你甚至有可能厌恶它,不重视他。只是这一切,丝毫不影响他在你生命当中的重要程度。
      现在,大部分的媒体、网络用很多美好的、搞笑的东西掩盖了一些社会现实,我们看到很多时装设计师、老师、律师、公司老板的故事,并且,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是成功的故事,而大部分失败的故事并没有人去替他们写出来。贫穷看不见了,人们对失败的话题采用了一种“共谋的沉默”的态度。当然,失败故事的主人公也没有意见,因为,受他们职业状态和收入的限制,他们基本没有条件,也没有时间在媒体和网络上关注这些东西。

      我并不想说,职业是最最重要的,但是,职业真的是挺重要的!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