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水娘娘 ...

  •   第六章

      雨季来临,少有晴朗的时候,白日里倾盆大雨不曾停歇,到了夜里依旧是响彻半宿的淅淅沥沥...

      萧可艾陛下启程那日也不例外,淫雨连绵不绝,扰的人心神不宁。

      尽管今年水患并不算严重也没有人员伤亡,但确实是实打实的冲毁了不少房屋建筑,纵然女皇陛下没两分治国之才也知道这种事说小也小,说大也算大。

      一个国家可以避免不了天灾人祸,但绝不能坐以待毙,事后擦屁股这种事历朝历代干了不少,又有几分收效?

      朝廷赈灾银子没少花,百姓也没过几年安生日子。

      治水,法子少,贪污多。陛下很清楚。

      她虽不是不学无术的人,但心中也明了这江山,她守不住。

      最终还是要让出去的。

      她知道,康正帝也知道,于是在她年幼时便挑选众多世家子进宫,名义上是伴读,实际上是为公主选择知根知底且德才兼备的夫婿,日后好托付江山的。

      于是,陈随风脱颖而出。

      陈随风不愿女皇陛下操心太过,只把事情往轻了说,在他看来政事有他就够了,女皇陛下可以做一辈子的小可爱。

      但很不幸,女皇陛下是有责任心的。没有办法做一颗没心大(小)白(可)菜(爱)。

      刚到皖城,女皇陛下便宣皖城太守过来回话。

      太守刘德义早年也算是良臣秀才,但近些年的履历就显得平庸些。

      刘德义没想到他在地方庸碌了大半辈子,临老却得以面见天子。

      只不过政绩平平,想来还有些汗颜。

      萧可艾陛下是个耿直的女子,上来就问:“哪灾情最重?百姓现在如何了?”

      刘德义拱手:“启禀陛下,今年水患情况较轻,并无人员伤亡,只不过闽城沿海受灾最重,其次便是皖、浙两地,此次水患淹没农田八百顷、冲毁房屋三百所,千余百姓流离。下官命人搭建临时草棚,只待水退便重建屋舍,且大开粮仓赈济灾民。”

      这是最基本的做法,想来三地太守俱是如此。萧可艾陛下点头,复问:“皖地有几座水库大坝?”

      刘德义答:“一处大坝两处水库”

      萧可艾陛下摆手,无意再问,只吩咐道:“具体事宜禀明林深杏大人即可。”

      唉!萧可艾陛下迈着小碎步踱出了议事堂,直奔太守府专门给小皇帝收拾出的上房。

      累了一天,整个人葛优躺状瘫在炕上,寻思着怎么以创新性思维长久解决涝灾问题。

      治水啊!那就是流芳千古的事哟!你看看治水的多了不起!大禹就不说了,包拯、海瑞哪一个不是流传万世?

      萧可艾陛下露出了迷之微笑。

      修堤坝,改河道,将水引到低洼的地方这都是基本的,或者搞些人工湖,再迁徙人民都可以....

      萧可艾女皇撑着下巴细细思索,啊还有那个都江堰!多好的水利工程!

      说干就干,萧可艾陛下趴在小桌子上,拽着毛笔歪歪扭扭的开始开展宏图大略。

      三处关口,第一处鱼嘴分流内外河,第二处利用顶托排洪排沙,第三处控制水量以满足生产生活用水。

      看似简单,实际上也只是个粗略的计划,具体情况还得勘测地形地势,就说开工凿个石壁就得几年,这得是个大工程。

      萧可艾陛下挥洒完智慧的汗水,就捧着智慧的结晶巴巴的跑去找林深杏了。

      林深杏依旧在议事堂,她站的笔杆条直,刘德义弯钩大虾米似的,唯唯诺诺,一看就挨了欺负。

      走近一听,果然!林深杏一通狠批,把个年过半百的老头直说的脸上涨红。

      “我只问你,朝廷派下来的物资你可都发了?朝廷的赈灾银子有千两黄金之多,你昧下多少?”这理直气壮,声如洪钟的,绝对是林深杏!

      “下官不敢,都是按着数派下去的,下官哪敢私藏啊!”瞧这吓得,是老刘没错儿了。

      “你打量着我好糊弄呢嗯?你可知我与陛下一路走来见了多少乞丐?你可知欺君罔上是何大罪?我劝你莫要一时糊涂丢了脑袋!”

      “下官...下官实在是没用办法了大人!”刘德义最终还是没咬住,松口了。不止林深杏,躲在门外偷听的女皇陛下也打起了精神。

      刘德义突然开始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林深杏嫌弃的往后躲了几步,避开了涕泪挥洒范围圈。

      老刘嚎的突然,倒把听窗的萧可艾陛下吓了一激灵,心里不由暗骂:这个吓唬人的老匹夫!扣工资!必须的!

      好在老刘只抹了一会儿金豆豆,开口倒还算稳:“大人可知皖地由来已久的水娘娘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皖地还是很穷的小渔村,远比不上今日的富庶繁华,可是渔民们以打渔为生,倒也过得安稳。

      日子年复一年的过去了,大家安居乐业也没有什么大风大浪。

      可变故就突然发生了,那是个很晴朗的日子,渔民打渔一般不会出海太远,而且会千挑万选的择个好天气以免出意外,那一次也是这样,选好了日子,三五结群的渔民们告别了家人,悠悠的出海了。

      本以为平平常常的事,却变故陡生。

      渔民们从来没有这么久没回来过。

      七日,整整七日了,渔夫们的都妻子开始坐立不安。

      第二十日,女人们都即将精神崩溃了。

      她们日夜遥望海滨,依旧是风平浪静,怎么也不像是出了意外的样子,只得苦苦期盼丈夫的归来。

      第三十日时,女人们都已经陷入绝望的境地,在岸边哭的撕心裂肺。其中有一个丑陋的女人甚至就不吃不喝的立在岸边遥望着茫茫的大海。

      这丑陋的女人名唤陈四娘,她一出生左半边脸上便都是青黑色的胎记。

      陈家爹娘见了这么个丑闺女也愁的不行,闺女小的时候在家还好些,嫁了人怎么办?

      事实证明,陈家爹娘多虑了,在跟陈四娘差不多年纪的小闺女们都嫁人当娘了时,陈四娘依旧没能...嫁出去。

      就这么又过了几年,陈四娘二十五岁这一年,大龄剩女陈四娘的人生出现了转机。

      一个姓沈的外乡人来到了小渔村,这个姓沈的人长得五大三粗、孔武有力,是家里受了灾才辗转离乡出来讨生活的。

      他家里没有父母子侄,而且光棍一条,那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到了渔村,落了户,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过得也还不错,而且看上了陈家四娘。

      说实在的,陈四娘除了长的不好,那别的真的没话说。

      缝补浆洗,打扫庭院,养鸡喂鸭都是一把好手。而且人心也善,温温柔柔的招人喜欢。

      老沈一个外乡光棍,就这么娶了陈家四娘。

      陈四娘等了那么久才等到不嫌自己丑的男人,且这男人对自己也很好,她是很知足的。

      两人夫唱妇随十分恩爱,本来都准备生小娃娃了,就遇上了这场杳无音讯的事儿......

      刚见好的日子突然变故陡生,陈四娘的悲愤远比普通人家深。

      然而更不幸的还在后头。

      等第三十二日,失踪的渔夫渐渐的回来了,可却唯独没有老沈。

      陈四娘却不信老沈就这么死了,依旧苦守。陈家爹娘哥哥们劝了一轮又一轮,却始终没有用,终于第三十八日,渔村人在岸边发现了陈四娘的尸体。

      是疲惫饥饿劳累过度而死的。

      听闻此言,萧可艾陛下唏嘘长叹。
      刘德义喘了口气,突然语气沉重:“后来才是噩梦....”

      后来,陈四娘的父兄为她办了葬礼,连着沈生的衣冠一块埋在了土里。

      但是,从那以后,海面不再风平浪静,而是惊涛骇浪,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阴云密布,掀起狂风暴雨。

      许多出海的渔民都葬身鱼腹。

      渐渐的,没有了打渔得来的银钱维生,一户户人家陆续搬离了渔村。

      最终,渔村成了一片死地。

      又过了许多年,有通晓秘术的术士经过,断言此地有阴煞作祟,然而此煞太过强大,一味镇压只怕终有一天会适得其反,那术士便提议建一座祠堂,专门供奉,好让阴邪散了怨气,投入轮回不再为祸一方。

      大家要建祠堂,总得搞清要供奉谁吧?可惜这地方荒了太久,连县志都东缺西残的,没什么有价值的消息。

      大家伙就干脆塑了一尊比较平庸的泥像,等着这泥一晾干,这才出了一身冷汗!

      娘嘞!只见抹的十分均匀的泥像面上突然深了好大一块!这明明是事先都抹好的,绝不会出这纰漏啊!

      这家伙!泥像半边脸都深了,活像长了半脸胎记!

      有老人突然大叫一声,颤抖着双手去翻那泛黄的县志,只见那手哆哆嗦嗦,终于停在了残缺不全的一页上。

      陈氏四娘,陈家四女,半面胎记,生于昌隆十二年,嫁与沈氏,卒于昌隆四十年。

      原来是当年的人口簿。

      大家这才知道这阴煞是陈家四娘。

      故而,新盖的祠堂就叫水娘娘祠。

      倒别说,这祠堂一建,海上倒真太平了,陆续有人在此繁衍生息,这渔村也渐渐扩大,便是如今的皖城。

      由于当年塑像显露胎记的事太过神秘,而这水娘娘又真的保了一方平安,每年让人糟心的水患都减轻了不少,甚至好多年都没再发,故而除了皖地,周边的很多城镇也都信奉水娘娘。

      本来事情都太平了,可今年却发了水患,本也不算大事,可更可怕的是,皖地的那座水娘娘庙塌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