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莎士比亚于大约1607年创作的悲剧,讲述的是安东尼因沉迷于埃及女王克莉奥佩特拉的美色,虽后来罗马遭受叛乱和入侵,他重新振作回到罗马、为国效力,然而战事和解后,安东尼迫不及待的回到了埃及女王身边。后来庞贝被杀,同僚莱皮德斯被废黜导致了最后安东尼和屋大维的两虎对峙。在海上对战中,安东尼不明智地跟随埃及女王逃跑而战败,最终伤心自刎,克莉奥佩特拉也终于看清屋大维的真面目,自杀身亡。
========================
文中可能有些地方没有写清楚,所以把一些解释放在这里,诸位如果都看懂了的话可以不必理会这一段。
*本文主要叙事片段的大背景在1920-30年间,当时正值四一二事件,□□成立南京政权,大肆搜捕共()产()党()员,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权态度模糊,后加入清党。同年八月南昌起义。
文末十多年后的背景则是抗战时期。
*张良与庖丁原本便认识。暗中联系的方式是庖丁换菜单-张良光顾且留下银元-银元的数量表示当夜几更见面。敲门的暗号则是模仿打更的节奏,如三更则是咚、咚咚(一慢两快)。后来铁锤兄闯入时,因为暗号正确,所以庖丁和张良知道他是同志。
*文末奶奶和孙女对话中,奶奶使用的“鬼子”的称谓:实际上奶奶口中的“鬼子”是当年抓捕铁锤兄的国()民()党()人,但因那时是抗战时期,奶奶会习惯性的用“鬼子”称呼敌人。
*因此,戴青荷之死其实间接是由张良(即便是无意中)造成的。戴青荷因为记得张良喜爱荷花,所以欲在他住处前的水塘中播下荷花种子,这样便能送他一池夏荷的景色。而为了避开张良不让他发现,她选择在深夜过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日早晨她和张良的对话,其中张良默认他每日会忙到很晚。而当时张良因为怀疑她,对她认真问出的问题回答得心不在焉,最后间接地害死了她。
*并且,正是因为戴青荷之死,张良与庖丁才会获救,转移才得以成功。戴青荷在特定的时间点出现在了特定的地方(张良住处附近),与来搜捕的人撞上。搜捕的人误认为她是共()产()党()员,所以欲抓捕她。因为这一出闹出来的动静,当夜掩护转移的人们发现了他们,所以国()民()党()人被击败,转移成功,庖丁和张良获救。
=============================
*文中()为手动河蟹部分,自动忽略即可。
其实这个故事大概说的就是……一个很普通很天真的小姑娘因为仰慕之情想靠近张良先生那么一点点,结果把自己推进了火坑的故事。像张良这样足智多谋之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站在他身边的。就好比追逐太阳的伊卡洛斯,最终只会灼烧了翅膀从天空中坠落一般。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致敬一下灵感的来源:《龙族III》中的角色麻生真。
============
ps.排版bug我真的放弃了(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