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高三以及与高三有关的事 之二 ...
-
离高考还有三十多天四十天不到,等过了这个节就剩下三十天了。
天气变得很热。初三毕业的时候也是这么热的天气。叫人身上粘哒哒的,最好找个米床那自己放放平。动也不要动。没有风,天阴丝呱叽的。天气预报说要下雨,但是没有下下来,所以很是闷。
我回到家里把平时做的卷子整理一下归归类。看着那些批改订正的红笔印子微微出了身汗。
模拟考我有437分。不好。我对自己说,然后提醒自己不要放松。可是有些事情换个角度想会是另一个样子。比如我高三不做作业还考了这样的分数。这样说来,我应该满意。还有两个多月的时候,我曾经计划过怎么在一个月里把数学成绩搞上去,还梦想了一下要是我数学考148分那么我稳进华师大。但是计划归计划,之所以现实与计划不同,是因为计划计划的人没有把这个计划付诸行动。终于老天看不过去了,让我考了个74分。
志愿啊分数啊作业啊搅得人很懊恼。这种懊恼就好像是某一天走在路上突然发现自己左腿比右腿粗因为自己走路时两条腿肌肉运动的角度不同;或者是抹指甲油的时候发现自己有一根手指的指甲特别毛躁长得也不太正;又或者是喜欢的香水洒了味道浓得不能接受。摆在那里的不能改变的。
礼拜五在洗澡听到走廊上有两个女人对话。
甲女说:“回来啦?”
乙女说:“诶,早伐?”
甲女说:“早的。”
我泡在浴缸里反反复复地想这三句话,分析两个人说话的语气,想象她们当时的表情,揣摩交谈时的心理。
甲看到乙了为什么还问“回来啦”;乙回答了“诶”为什么还反问“早伐”;甲女又为什么只回答了“早的”就结束了谈话。
人们要谈论某件大事的时候总习惯找个引子。就好比中药要药引,小说要楔子一样。那段谈话似乎也是个什么重要话题的引子,但是就这样嘎然而止在甲女的“早的”里。
结合谈话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内容,我知道这只是普通邻居间的奇怪的问候。其实我不说,不把这话打出来没人觉得奇怪。可是真的奇怪。普通的问候可以简洁到两个“你好”,或者干脆省略语言互相点头。何必麻烦到“回来啦”“诶,早伐”“早的”。
然而我分析这种谈话是没有意义的。就像大事件前的引子对于人们要谈论的事情没有建设性的意义一样。纯粹地浪费时间,但是符合某种习惯。
就像我忍不住去分析了想象了揣摩了,然后得出了一个无意义的结果。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无意义的,但是又有这么多人无意识的就这么做了,只是符合习惯。似乎不做就是违背了某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于是浪费时间成了很有理由的事情,就为了一个没有理由的习惯。而我们没有理由的习惯居然有那么多,多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这世界上的万物我们都应该用相对的眼光来审视。所以有意义和无意义是相对而言。比如我现在码这些文字相对作业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我的悲伤相对于分数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没有成功的高考对于成功的高考是没有意义的。可是那些有意义的东西其实在我看来都不该有那些意义。而我的看法对于这那么多人又是没有意义的。适用于大多数人的规则就是真理。这是一个怪圈,我跳出去又被人拉回来,次数多了连我也认同了它。
我总是沉浸在我细脚伶仃的悲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