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北方有豺狼 一波烽烟起 ...
-
夏周边境的辛阳,这天伍长冯二牛正顶着烈日,带着自己伍里的兄弟们在城墙上巡逻。忽然从周境内冲出了一队人马,马蹄的跑动扬起了一片灰尘,看起来甚是惊人。冯二牛立刻敲起了副手手中的锣鼓,负责镇守辛阳的武将赶忙披上甲胄,带着一队士卒跑向城墙。
只见远方奔来了一队马队,大约五十人左右,围着一辆马车,一个大大的黑底金字的周国旗帜飘扬在扬起的风沙之上,越来越近。
冯二牛心里纳闷了,就这么几个人,总不至于是来打仗的吧,或者这是先锋斥候,但是哪家斥候这么大张旗鼓呀。
他看了看旁边站着的武将,只见这个将军一手紧紧握着佩刀的刀柄,另一只手拍在城墙上,看起来也很紧张。
他吞了口口水,心里有点害怕,他不想打仗,先帝那会的夏周大战,他们村死了一半的青壮,他爹和兄长也死在了战场上,那一年战败后的日子真的是愁云惨淡。虽然朝里给了阵亡将士抚恤,但日子还是捉襟见肘,所以他又来当兵了,就是希望能给家里减轻点压力。
近了,近了,黑色的旗帜停在了吊桥前。
一名文官样子的中年男人从马车里出来,手里还捧着一卷东西,只见他扯开嗓子喊到:“我乃大周皇帝御前三品礼部侍郎,奉我大周皇帝命,去往夏国都城面见夏王,此乃两国之政事,还请将军开城门,我等有大周皇帝信物”。
武官一听,这事他可做不了主啊,便喊到:“请来使暂候,待本将去大营请示大将军。”
文官听完,倒也没说什么,转身回了马车。其余的士兵全部下马,原地休息起来。
武官抓过一旁的冯二牛,在他耳边吩咐了几句。冯二牛立刻带着两个人骑着马从西门出去了。
时间过得很快,一天过去了,周国使团夜间就在原地安营扎寨。武官丝毫不敢放松,亲自带着士卒守在城墙上,等着大将军的消息。
终于,冯二牛回来了,并带回来北军大营军机参谋冯文化,经过一番查验,周国使团在夏北军的保护下开始了在夏国境内的跋涉。
与此同时,北军大将军立刻将消息十万火急地传回都城。两天后,昭帝在上朝时收到了这份奏折,整个朝堂又被震动了。
朝臣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但尚不清楚周国来意,最后只得下令礼部先做好接待准备,其他的等来使来了再说。
五天后,周国使团进了都城,朝堂上,使者的一番话炸的朝堂立刻开锅。
原来,周宣帝在大周都城长安办了个太学,广收天下大儒作为教席,又从周国士子中择优选人入学。现在他又想出一个主意,要请各国皇子前往太学交流。
据来使说,他受命来夏国,其他几个侍郎前往楚、韩、西戎三国邀请皇子入学。
“大周简直欺人太甚,皇上,这是公然的挑衅呐”御史大臣周边文立刻喊到。
“皇上,我朝如今才三个皇子,太子刚立,还不到两岁,其他皇子年岁更小,如何去得”
“皇上,这是大周让我们送质子呐”
听着朝下百官的一言一语,昭帝内心简直想劈了这个来使。每年进贡那么多黄金粮食,居然还要朕送个人质,简直欺人太甚。
“皇上,以臣看,还是先请来使去驿馆好生歇息吧”赵柱海提醒道。
“爱卿说得对,来使请先往驿馆休息,这事以后再说”昭帝赶人道。
“夏帝,此乃我大周皇帝御命,还请不要怠慢”来使在路上就想到了这个场景,便也不着急让夏帝立刻做决定,只是好心提醒一下。别忘了夏国可是大周的手下败将,大周还有百万雄师随时可以挥师南下。
御书房里,内阁大臣们围成一团。在最初的冲击之后,大臣们已经不那么慷慨激昂了,现在他们想的是送几皇子走。
大周那战斗力可不是开玩笑的,惹了周帝不快,再来一次大战,夏国可承受不起了。好不容易这十几年来休养生息,国库丰盈了些,还禁不起一次大战。
昭帝心里也在盘算该如何面对这局面,此去周国路途遥远,况一别经年,周帝定然不会再放皇子回来,等于这是白送一个儿子啊。
他的三个儿子年纪都太小了,长子政已经立为太子,万万不可送走,若是周帝直接派人来说请夏太子入长安,他干脆倾一国之力也要战上一战。
次子敬和三子敢,年纪都很小,本来皇子皇女们的名字他都是按照自己的期许起的。
长子以后要继承帝位,所以叫政。次子可以当一个辅政王,辅佐长兄,所以名为敬。幼子可以成为大将军,开疆拓土,遂名敢。
哪里想到周帝来这么一出,这次子和幼子舍了谁他都舍不得,本来儿子就少了,还送一个,简直不可理喻。
拖了三天,夏帝还是没有决断,大臣们急了,他们可不想得罪大周。
太子万万动不得,三皇子的舅舅如今可是大红人,也动不得。那就拣一个软柿子捏,就端妃出的二皇子吧。
于是,请皇帝送走二皇子的奏折如雪花般堆上了皇帝的御案。
可是,大臣们都没有预料到,端妃在皇帝心中的位置。一则因端妃的父亲当年曾救过先帝,二则端妃最早陪伴皇帝,皇帝也爱她性格平和。也因这些缘故,端妃才能最早生下皇女,这些年来虽无盛宠,但依然宠爱不断。
再拖了三天,周使请见了皇帝,在御书房一番密谈。最后皇帝终于下旨,皇长女夏敏前往长安。
如一道惊雷炸响了朝堂和后宫,谁都没有想到最后是这样的结果。
说好的皇子,怎么变成了皇女。仔细一想,这是对大夏来说最好的结果了。三个皇子都年幼,能不能活着长大都未知,两个皇女,大公主已十岁,已然长成,且进学都进了五年,听说学问很好。二公主乃是皇后所出,年纪较小且地位尊贵。
皇后和淑妃都抱着自己的孩子感叹着虚惊一场。她们心里都很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被送走,毕竟这一别真是说不好何时会再相见了。
“母后,敏姐姐要离开我们了吗?”夏敦已经五岁多了,虽然还没去书房读书,但是比起两年前那个混世魔王,现在已经懂事文静很多。
“是的,敦儿最近多陪陪你敏姐姐吧”同样都是女儿,孙皇后在庆幸不是自己骨肉分离的同时,也很同情端妃母女。
自从敦儿与夏敏交好,夏敏身上沉稳的气质好像传染给了敦儿,敦儿愈发懂事。且夏敏是夏敦在宫里唯一的姐妹,夏敏走了,夏敦肯定要难过很长时间,皇后并不想看到自己的女儿陷入忧郁,但这是国事,皇帝已经做出了决定,她也没半点办法。
夏敦很难过,非常难过,她和敏姐姐自从上次闹别扭后,感情越发好了,敏姐姐会偷偷陪着她玩,陪着她干一些宫人们不敢干的事情,她以为自己会和敏姐姐一起长大,一起在书房读书,可是好不容易她等到五岁,可以向父皇请求进书房了,敏姐姐就要走了。
宫人们最近都在谈论这件事情,她虽年幼但生在皇家,对这些事情耳濡目染,也能分析的头头是道。
刚开始要送皇子时,她也很担心自己的弟弟被送走,弟弟不仅仅是她和母后未来的依靠,更是这个国家未来的主君。她心里是希望三弟被送走的,二弟是敏姐姐的弟弟,如果二弟走了的话,敏姐姐一定会很伤心。
最后,最后,怎么就变成了敏姐姐了呢?
夏敦越想越难过,扑在皇后的怀里哭了出来。
皇后抱着自己的女儿,看着她细嫩的发丝,叹了口气。轻轻拍打女儿的后背,劝慰道“敦儿,在敏儿面前,千万别哭,你都如此难过,何况你敏姐姐呢?让你姐姐开心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