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作者在参加完一场老公远房伯父的葬礼后,突然有感而发,三十年后,我的葬礼将何处安放?
      之所以写三十年,是因为作者觉得人生的内涵不在长度,而在深度,那时垂垂老矣,但还不是千年老妖。当然,这些话断断不能让我的母亲大人知道,因为她真的十分介意。去年的时候,作者经过长达半年的分析对比,为母亲大人购买了一份重疾险,并认真的和她解释保险条款,疾病身故、意外身故、保险的理赔等等,不过,参照物是我自己。我当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两条,一是保险不是投资,是保障,任何保险几乎做不到“钱生钱”,更别说对抗通货膨胀,大多数情况下勉强和银行理财打个平手;二是意外身故是最“赚钱”的,能从保险公司把钱赚回来,还是以我为例。母亲大人十分愤怒,告诉我这样的话不能再说了。
      作者私底下还是坚持理性观点,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谈的。作者更讨厌的是“夕阳近黄昏”时的狼狈。由人及已,老公的伯父是北方土生土长的庄稼人,几亩薄田,打了一辈子零工,生儿育女,然后子女成家,在完成人生所有的任务后,打算安享晚年,突发脑溢血,溘然长逝。这也是千千万万农民的缩影,大部分人都走过这条路。参加完老公伯父的葬礼,老公有两个观点改变,一是待他快要去见马克思的时候,宁愿被水呛死,也不愿被水渴死,因为他看见伯父在昏迷中像婴儿一样吸吮反射,却只能喝到用棉签蘸在嘴唇上的几滴水;二是去攒钱去天津买房(作者老公之前一直坚持最美不过家乡水,拒绝再次成为房奴),目的是医疗条件好。农村的大部分老人去世,乡里乡亲都会说“享福去了”,所有人都自带唯物论和辩证法,儒释道瞬间转换,没有人说一句“怎么不再治治?”大家都巧妙的做到点到为止。老公似乎是领会了其中的含义,含蓄的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异地置业。
      人生的起点轰轰烈烈,十月怀胎,到头来,连个句号都画不圆满,当你闭上眼睛的时候,这一生,实际上已经草草结束了。换句话说,养老、医疗,让大多数人都很狼狈。写到这,我突然想起自己大BOSS晨会上引用的、不知道哪个名人说过的一句话,人老的表现是:贪财、怕死、睡不着。或许,作者在认真想像自己葬礼的时候,已经老了。
      以上和葬礼有什么关系?作者觉得应该是先后关系吧!人生的句号并不圆满,斯人已逝,但要让活人看起来更加圆满,很多时候,这些都是做给活人看的。《吐槽大会》飞飞老师说过,婚礼是一个大型、尴尬、荒缪、自相矛盾、自嗨的、私人举办的庙会。至于葬礼,为了更加严肃、庄重一些,请大家自行脑补。
      不过作者还是想介绍一下葬礼现场,作者是侄媳妇,请注意,这个角色很重要。传统宗族里面,侄子是本家,女儿是外家,男女有别,儿子、女婿、侄子接待男亲戚,儿媳、侄媳妇、女儿接待女亲戚,不过侄媳妇的地位高于女儿,站位也要靠前。农村还讲究五服以内,都要披麻戴孝,包括所有的侄子、侄媳妇。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侄子、侄媳妇团队(这项重大的家族活动很难请假),侄子还好一点,彼此都认识,侄媳妇就尴尬了,真的不认识,大脑图像库里面真的查无此人。大家在一起尬聊,聊到无话可聊。作者当时就想,作者有X个侄子、侄媳妇,可能素未谋面,在作者葬礼的时候,需要人家“不远万里”的参加,从村东头到村西头、从村南头到村北头、再从村西头到村东头、从村北头到村南头,一边又一遍的送作者,中间还可能加戏,有人要求来段“百鸟朝凤”,以表“孝心”,运气不好的话,再来个狂风暴雨,作者的X个侄子、侄媳妇可能“感念”作者一辈子。实际上作者是个人品很好的人,既能让自己开心、又能让别人开心,但是作者的X个侄子,尤其是X个侄媳妇,直接给作者的人品打了负分。以上都是作者脑补的极端情况。
      之后是入土为安,就是墓地的选择,作者爷爷的墓地是生前20年就选好的,当爷爷辞世后,爷爷的大哥带着父亲,拄着拐杖去墓地所在地。爷爷的大哥是建国前的老党员,70几岁的时候还能英姿飒爽的带着墨镜站在村口,然后用拐杖有力的敲击地面,说:“就是这。”父亲说:“好。”因为父亲已经遥遥的看中这块地,两人十分默契。等到了作者老公伯父的墓地选择,显然没那么正式,公墓有好几排,随便挑,东一嘴、西一嘴,临走的时候,守墓的老头还不忘提醒,“要记住几排几号,别弄错了。”
      婚礼最多两个小时,其他时间都能偷懒,葬礼却要整整一天,整个过程无限量注水,搞得大家都很疲惫。悲伤的人没几个,整个过程像一个黑色幽默,作者就想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现在生活中强调仪式感,工作中强调仪式感,毕竟那些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但是作者真的不想葬礼中再有这种“狗尾续貂”的仪式感,感受不到,还失真,索然无味。无独有偶,作者的同事也说,百年之后不想要这种风格的葬礼,劳民伤财,无泪点。
      《为人民服务》里面写到,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现在觉得,这些话,说的对!三十年后,一个简短的追悼会足以,人不要太多,否则太吵了。在作者所在的土鳖三线城市,可能由于作者的层级比较低,确实没参加过追悼会,全部都是吹吹打打的葬礼。作者的大学老师曾经说过,希望自己的学生里面出一位能够在天安门城楼向下挥手的人,还不用买门票。作者又忧虑了,莫非追悼会是奢侈品?一生平淡、碌碌无为,最终还是要走父辈的路?放羊,赚钱,娶媳妇,生娃;娃放羊,娃赚钱,娃娶媳妇,娃生娃……
      葬礼成了人一辈子的照妖镜,我自信、我努力、我坚持,还是被打回了原型,原谅我是狗。
      不过作者还是想努力,三十年后开个追悼会,亲戚朋友不要带份子钱,最好,作者能够负担得起大家的路费,至于误工费的话,看作者造化。当然,作者的另外一个同事还说过,我结婚的时候,亲戚还能坐好几桌,都是父母一辈走动;等这一代过去后,亲戚都不走动,我儿子结婚的时候,估计叫亲戚的一桌足矣,超不过十个。
      无论是城镇化的侵袭、还是现代思潮的侵袭、还是乡风宗族的衰落,似乎,大家都喜欢简单一点、真实一点、自我一点。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