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4、皂角 ...

  •   “先生……”这日泽园工地,燕妮看着书礼。

      “燕妮,那是真的。”书礼对她说,“润东的家乡没有足够的水,得靠收集雨水过活。你去了如果呆不住,你们都会受伤的。”

      “……知道了。”看着女孩离去的背影,书礼的心又沉重了。

      准新郎小海因为要忙着成亲和蜜月生活,这日特意来教润东修理树木,还教他把竹子的皮剥下来,扭成束柴的捆藤。山里,被砍伐的木材主干被朝廷运走后,留下了大量的树尖和枝丫,他们都要被迅速处理掉,因为来年要在空白处植上新的树苗。

      “小海,我会了呢。”听小海示范后润东说。

      “那你悠着点儿,别累着,明儿一开春,你还很多事儿要做呢。”小海说。

      “知道了。”

      他们回到屋舍,又看到肉汤已经熬好,还有红烧肉、米饭馒头小米粥。

      “燕妮说一样做些,这段儿她要忙着收皂角。”小海说,然后去将火塘里的炭灰拔开,往里加入一瓢木炭。等那碳红红的燃起后,他便在火钳上放了一块紫色的米糕,然后将它放在炭上。在那高温的烘烤下,那米糕表面渐渐去了水汽,经几次翻面后便整个泡了起来,如那面饼剂子遇热腾起一般。

      小海将米糕递给润东。那人尝了一口,“好吃!这是什么?”

      “红豆糯米糕,甜的,我们这里叫‘糍粑’。”小海说,接着又将一块白色的厚片放在钳上。

      “……这又是什么?”

      “也是米糕,粳米做的,可以煮在肉汤里,也可以烤了吃。”

      “……好吃!”

      不种冬粮让麦大叔也闲不住,便让孙子们拉了一车竹子放去山屋。他去将竹篾剥下,然后戴上燕妮做的粗布手套把它们扭的软乎,最后一条条捆成一束,放进有水的沟渠里泡着。接着又将锯子的锯齿和斧刃磨得锋利。

      “麦爷爷,”这日,润东看到他背着竹篮来到近前。

      “嗯。”买大叔应他,然后招呼他休息吃喝,自己则去看着那些他削好的柴火。

      “……咋啦?”润东手里拿着一个烤饼,看他左看右看的样子。

      “这打柴也是有讲究的,粗细疙瘩要分开。粗的要劈,细的容易干,得先收拾;疙瘩儿们要晒一阵子,用来煲汤最好了。”麦大叔说。

      “……为什么要分得那么清楚?我以为自家用便不管了。”润东说。

      “自家用不了那么多,大多还是卖的。有钱人家要好柴,差的便看不上,所以长短粗细要齐整。细的就送到馆子里去,又旺火价格又便宜。”麦大叔道。

      “原来是这样。太细致了。爷爷,那大家平日来取也要付钱么?”

      “不用,这山里树多,小海平日里会修整,柴火取之不尽,乡亲们有时间来取就是了。若是需要木材,则要跟衙门买。”

      “哦。”

      那整个年节里润东就在山里呆着,依照麦大叔教的法子将那些树尖枝丫仔细分类,然后全部束成一捆捆的放去架子上晾晒。若有客人需要了小海便会带马车来给他们装上。

      把地上的清理完后,他又照着小海教的去修起枝丫来,把林子一片片弄得清爽。每当感觉疲累的时候,他便会靠在一棵树身上,抬头看着那树荫里的天空……

      “润东,”这日,小海来到山里。

      “闲不住了?”他应去,停下手来。

      “大姑早骂我来了,我想难得有个人替我一下,所以就偷个懒。”小海说。

      “你心里总是挂着吧。哦,小海,这些枝丫一定要着急修去么?”润东问他。

      “不是很着急,只是修整了树木才能长得更好,又粗又高又直,做木材最好了。”小海说,然后取出几张银票,“润东,那些柴火卖了不少钱,我姑说一定要分你一半。拿着。”

      “不用,我可是白吃白喝的。”

      “快拿着。要是你不在我也要请人做的,一样要出钱。”小海将银票塞他手里。

      “……那好吧。”

      日头西沉,山里暗淡起来,两人于是也“下班”了——小海回家吃晚饭,他则回到山屋。他往火塘铁架上熬起小米粥后便看了小海给他的银票,竟然有五百两。看着这些钱这个年轻人又蹙起了眉头,以致米粥沸腾也不知道。第二天早晨,他便去钱庄里给父亲汇去了四百两,交了十两的手续费,然后将剩下的九十两换成银子出来。接着他去了首饰行,买了两根纯银簪子。

      回到山屋,燕妮又在做饭了。两个人明明心里很高兴,却又没什么话说。

      “燕妮,”润东取出一根银簪和五十两银子递给她。“谢谢你对我的照顾。这点银子,给爷爷买点好吃的吧。”

      “干嘛?”燕妮推去,“家里有。” 看他不悦,只好接过,说,“好吧。”

      “嗯。”润东这才高兴起来。“……润东,累了就休息休息,这些活儿不赶的。”燕妮又说。

      “不累。”

      燕妮在给他洗衣服时看到了另外那支银簪,打开一看是老年人戴的款式,便明白他要走了。回到家里,她取上几个肥皂就去了老宅。

      “燕妮,来,我给你支个招儿。”老太太看了那些肥皂后对她说。

      “太太,”燕妮近前。

      “把玫瑰花、桂花,或者艾叶的香水泡出来,和皂角磨成糊糊,晾干以后就是好闻的香皂了。”老太太说,“女子们可爱这些东西,能卖好价钱。”

      “便是京城女子用的么?”燕妮高兴问去。

      “是的,但京城里的花样可又多了去,有男人女人老人孩子专用,香味更是数十种。”老太太说。

      “好的,我一定那般做。”

      老太太点头离去,不再打扰她们二人说话。燕妮把小溪约出门去聊了一番,末了难受不已。年节一过完,所有田地里便下了种子。近了清明后果然下了雨来。县衙里,成文正式“上班”,而张县令,已俨然成了高一级的巡查员,往各村巡去。

      “蔺文书,你便是做一辈子的文书也赚不了那么多钱的,那可没什么私活。”一饭馆雅座,衙门文书和一商人模样的人正在饮酒。桌上,放了两锭金子。“你要什么?”蔺文书酒筷未动,只问去。“我要你正在制作的抗灾记录,我要原本!”那人回答。

      “……你要这个做什么?”

      “自然有用。”

      “原本手记有大人的签字,且事关朝廷御旨,怎么可能外传。”蔺文书道,目光又掠过那两锭金子,“不过若你真的需要,我可以复抄出来。”

      “那就不是这个价了。”那客人听后便将金子取走一锭,“鄙人怕您不仔细。”

      “在下知道你是个商人,这也是用来卖钱的。”蔺文书说。“而其实这些经验天下人人皆可知,不算什么秘密。世界很大,各地都会有天灾人祸,若论买卖便就是不义之举了。”

      那客人听后微笑,“好,有您这句话在下就放心了。”他又将那刚收起的金子放回桌来,“一月之后便在这里交货吧。”

      “成交。”蔺文书便将那金子写了一锭在赈济薄上,另一锭自己拿了。

      谍国。这日午后,渭和两兄弟又在御花园亭里饮起茶来。养尊处优让渭和看起来十分年轻 ,明明已近半百,却只像三十多岁的样子。一旁的济和却已经是小老头,体型清长,脸颊瘦削。

      “书礼也是个倔脾气!”渭和手指摩挲着桌上一本书的封面,“朕让他过来,仅是想给他一些好日子过,他那种半生流浪的生活该结束了。可他倒好,言语不来,只送了这本《抗灾手记》。”济和闻言看着他,不应。

      “……怎么?我说的不对么?”渭和问去。

      “明明知道他不会来还要那般做,可让我说什么好。”济和微笑道,“他又如何抛得下他们。”

      渭和垂下眼皮,“我能给他舞台,还有好的生活。”这个“我”何等亲切,又如何不知那是人家的“情怀”,不是“舞台”。

      “他怎么样?”末了他又问去。

      “在那干涸之地硬生生弄了一口井出来,算是解决了那二十二户百姓的喝水问题,不过花了三十万两银子,还差点把烈风的命也搭进去了。”济和说。

      那人听后昂首,看向悠远的天空,“……昆仑山,一个朕怀念的地方。”他将手从书本上移开,叫道:“真文,拿去户部,让他们抄录千本分发到各地。”

      “是。”

      这时,皇后身边的奴婢小沾近前——已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嬷嬷。

      “皇上,醪糟甜汤来了。”她敬道。

      “好。放着吧。”渭和应她,然后又对济和说,“你竟这般不同意么”

      “国不可一日无君,臣断断不同意。”济和抱手。

      “可你明明清楚,这样的事儿只能朕亲自去办。”渭和生起气来。

      “那我不管,总之你不能去。”

      “你……”渭和气得不说话了,径自去饮起甜汤来。

      不一会儿,小沾便回到了后宫。此时,皇后娘娘美雅正在一桌前,翻看着一些礼单儿。她虽已四十多,却身姿纤细,风韵不减。

      “娘娘,”小沾去到近前。

      “他们兄弟俩可还好?”美雅停手问去。

      “奴婢去时看到也在争执,可也是平时样子的,并不似传言说的那般厉害。”小沾说。“奴婢听二爷的意思,是极力反对皇上出海。可皇上又说:‘那事儿只有朕能去办。’”

      “……皇叔那里如何?”美雅又问。

      “听说门客们都支持左相大人的观点,让皇上很是烦恼。”小沾答。“娘娘,殿下即将大婚是国中喜事儿,该怎么劝阻皇上不出海呢?”

      “叔叔既然那般,内阁便不会明确表态。你马上出宫,本宫要见娘舅,还是在老地方。”

      “是。”

      御书房门口,真文取过奴仆带来的茶盏轻身进入房中。屋里,渭和正拿着一把调羹玩弄。真文看到它,双眉蹙了一下。他放去茶盏便一旁站立。那人饮过茶水,又将目光放在那羹勺之上。

      “这样坚硬而又轻巧的汤勺,只有渊国才有吧?”他侧首问去。真文听后立即上前下跪,“皇上圣明!奴才生病之时,往日发小曾差人前来探望,给奴才带了南方的陶瓷和渊国的特产。”

      渭和看着他。“真文,朕知道你是渊国人。当年朕又把你从蕴公子身边带走,他一定不高兴。而今内阁要将渊国归入国中,你的病也便是由此而生的吧。”

      真文俯首贴地,“皇上,我国自祖皇起便有收纳渊国之能力,却一直没有去做。而渊国,也早已向国中称臣,数百年风雨同舟。渊国只是一个最小的岛屿,人口三万,以果业和畜牧业为支柱,单薄而弱小,而今为了铁矿,便要铲平整座小岛么?奴才……奴才的确心悲,不知如何是好?”

      “左相大人也是为了国家好才出此策略。”渭和说。“而此事儿内阁还未定夺,你不必太过忧心了。”

      “多谢主子。”真文又叩首。

      “那涅槃老儿现在何处?”渭和又问。

      “他在仙国,已经呆半年多了。”真文回答。

      “半年?”渭和好奇,“南方今年旱灾,已经不卖粮食了,而仙国又不产粮,他还在那里做什么?”

      “这个不得而知,不过蕴公子已送来了奏报,请皇上低价给他一些支援。”真文说。

      “身未到礼先行总是蕴儿一贯的作风。看来,涅槃是要来了。”

      “是的。皇上,那粮食……”

      渭和又看着那汤勺,“……当日国中发生雪灾,我等身在海外束手无策,蕴儿是来过的。但当下轻铁也是国中急需,所以朕正在斟酌。传朕口谕,把粮食储备换出来,就给他们三万石吧。”

      真文又上前磕头,“奴才遵旨!多谢陛下!”他走后,渭和饮了口茶呆了一会儿,然后又去到窗前,将一个盒子打开……

      此时,西北润家凹里,全村二十二户人家合计一百多口人正围在一块地上。一旁还停了二三十辆马车。男人们正从那马车上卸下石块木料,女人们则牵儿抱娃又哭又笑。

      “娘,是不是有水了?”一个黝黑脸庞的小男孩在阳光里迷着双眼问向旁边的母亲。

      “是的,有水了,有井了。”女人答他。

      “那舅舅就能娶上媳妇了对吧?”小孩又说。

      “对!”

      而在一土窑里,泽婉等人正看着炕上一昏迷的汉子。旁边窑洞,烈风也看着那人。

      “他是个硬货,会醒来的。”烈风说。

      那人侧首表示他听到了,然后又看向那土墙,目光悲决。“……我对不住他!”

      “世宽,”烈风上前,“……你在这呆着,我送他上昆仑!”

      那人点头。

      现在,让我们回到三年前的润家凹子吧。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