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成长(上) ...
-
太平兴国三年正月(公元978年),宋太宗命潘仁美率三万大军,急速向吴越进兵。四天后大军抵达建德新安江,宋军沿江而下,直逼吴越城门。
正月初五,潘仁美命部将尹继伦,统领沪阳节度使崔虞,前军部大将曾守开各领三千人马,围攻吴越城,而自己则驻守在吴越城外,想要来个里应外合。大宋三万铁骑如同一柄锋利无比的钢刀,毫无预兆地直插吴越腹地。
正月初六,忠懿王钱俶钱派左部将统领洛天统兵三万,出城迎战,然而宋军铁骑士气如虹,令洛天之军阵脚大乱,兵溃入山倒,纷纷弃甲丢戈,四散奔逃。统领洛天命丧当场。
翌日,钱俶又派镇海节度使张崇,镇东节度使秦莫万发兵越州,却依旧是落败而归,张崇被曾守开活捉,秦莫万带领余部缴械投降。
吴越之军节节败退,钱俶仍不死心,想要自立为王。爱嫔黄妃劝其放弃,他才痛下决心,不再劳民伤财,决定归顺大宋。
正月初八,钱俶派遣部将任扬武至北宋军营,请求和解。潘仁美却未于理睬,竟将其轰了出去。之后三日,吴越国派了三次使者求和,均被拒。
潘仁美急于邀功,派人连夜将八百里急奏快马加鞭送入京城。宋太宗看后喜不自胜。
“好啊!好啊!潘将军果然没有让朕失望啊!哈哈哈!”
“那是因为圣上英明,让那些鼠辈小国闻风丧胆啊!”杜令善奉承道。
“呵呵!想不到那钱俶这么容易就求和了,看来这吴越君主也不过如此!”太宗得意,“这潘将军竟是拒绝了他们的求和请求,好一个下马威啊!”
殿下众臣亦是一脸欣喜,只不过是各有用意罢了。
“皇上,臣以为应该接受他们归降。”杨业一步跨前。
“现在就接受,岂不是有点太便宜他们了?”杜令善毫不客气地挥起一支手,“杨将军未免也太心慈手软了吧!”
太宗沉沉地望着杨业,“杨将军这是为何啊?”
“回皇上,既然吴越君主有心求和,何苦还要难为他呢?”
“这么容易就求和,如若不去去他们的锐气,恐怕有变啊!”太宗犹豫道。
“皇上,”此时,一直站在杨业身后未开口的的二郎人影一晃,走上前来,“战争杀戮,受苦的是百姓。古人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如若皇上肯就此接受吴越归附大宋,那天下百姓就会认为皇上宽厚仁慈,为百姓着想。这样的话,吴越无论军臣百姓都会真心归附。皇上,这乃一举两得啊!”
杨业有些怀疑地看着二郎的背影,随即宽慰地笑笑,二郎最终还是明白了自己的意思。
太宗点头,“杨延定将军说的有道理啊!”
杜令善正欲反驳,一听太宗这么说,便停了口。
太宗走下龙椅,“自古以来,仁君为圣。连年征战,确实是百姓遭殃!秦始皇,隋炀帝,是因暴君而埋下亡国祸根。前车之鉴,后车为戒啊!”太宗满意地看看二郎,“杨延定将军,果然是英雄出少年!”
“皇上过奖了。皇上体恤民意,实为百姓之福!延定也是近来才明白这个道理的!”二郎说着回身看看杨业,杨业欣慰地笑笑。
“好!”太宗走回龙椅旁,“杜大人,传诏下去,令潘仁美带吴越王钱俶入京,即刻起程,班师回朝。切忌,不得为难吴越城中百姓!”
“臣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