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梦想与现实 ...
-
山西新闻网忻州讯山西省作协会员、代县上馆镇小烟旺村农民张晚,扎根农村潜心创作小说30余年,2012年获“首届繁荣雁门文化突出贡献奖”,其代表作有小说《歌逝》、《不阴不雨惹是非》等,被人们誉为“雁门关下的农民作家”。
张晚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书是《林海雪原》,他热爱书中的人物,更热爱作家营造的那个文学世界。当他埋头阅读的时候就仿佛走进了冰天雪地的莽莽林海之中,和小分队的战士们一起在严寒的气候下,跟穷凶极恶的匪徒作战。常常边翻书页边搓手,尽管是在夏季里。那时他就立志将来当一名作家,写部好书。这个梦一直深深地藏在他的心底。
因为种种原因,张晚只念了一年初中就回农村劳动了,多少年来一直跟土地打交道。他们村地处半坡丘陵区,水资源匮乏,能灌溉的地很少,年景好多收一些,旱年就不行了,光靠种地维持生活很难。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好出去打工,年年跟着包工队干活,泥水营生到了冬天就不能做了,赋闲在家就到别人家串门子。张晚喜欢到隔壁邻居家闲坐,男主人是个骨瘦如柴的小老头,脸又瘦又长,戴帽子常把耳朵装在里面。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念过大学,后来成了记者。二儿子没念成书,在村里当代教,小老头给他订了个外地媳妇,他很不喜欢。他喜欢跟他一块儿教书的女教员。她年轻漂亮,师范毕业,是公办,后来两个人相爱了,女方的家人坚决反对,让女儿离开这个村到别处去任教。小老头几经周折把外地媳妇娶过门,可是不到半年就离散了。小老头的二儿子在大儿子的帮助下办起了厂子,有了钱,但他没能和相爱的女教员成亲,她弃教到了深圳。张晚觉得很有意思,就有了写小说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终于动笔了。因为对小老头一家人非常熟悉,写起来较为顺畅,小说的名字叫《烟雾村里的人家》。初稿出来有三十多万字,张晚从头看了一遍,很失望,写的太差劲了。张晚把它放下了,过了很长时间,他又拿起来看了一遍,觉得可以修改,人们不是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吗,已经下了那么多功夫,前功尽弃于心不忍。
打工当然是有些苦了,每天除了做繁重的苦力活,还得经受烈日的暴晒,汗流浃背的,晚上回来筋疲力尽了,可是一拿起笔就有了精神。妻子已入睡了,她打着轻轻的鼾,张晚却展展儿地爬在炕上,边歇着腰,边写着看着。秋天听着外面蟋蟀咝儿咝儿的叫声,有时就听到了公鸡打鸣的声音。他盼望能早点把它改出来,让人们看看好不好,张晚当然希望能印成本书。
后来也终于改出来了,稿纸写了厚厚的一大叠。张晚把它包起来拿给他的同学看,他说他不太懂这个,他给张晚找了个懂的人看,这个人叫张卫平,当时正在县委办当干事,他看完张晚的小说稿后,让张晚的同学陪着出来见张晚,他大加赞赏,当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张晚很受鼓舞,对小说又作了一些修改,张晚觉得很能过得去了。拿出去大着胆子让一位编辑看,她只看了几篇,说了些鼓励的话后,指出了许多缺陷,张晚很失望。她建议张晚多看别人的东西,不要急于修改,等自己的水平提高了再动手。
张晚这厚厚的写着字的纸压箱底了。读书尤其是读小说是张晚自幼的爱好,因为心中有个当作家的梦,读书不再是作为消遣,看红火热闹了,他要学习大师们的技巧。张晚喜欢看钱钟书的《围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除了喜欢他们所塑造的人物外,更喜欢他们的语言。
那几年张晚常常在离城不远的地方给人们盖房子,那里有他的小姨子,中午饭就在她家吃。小姨子对人很热情,对丈夫很贤惠。有一次跟丈夫发生口角,丢下小女儿跑到娘家去了。可是到了下午,她惦记着干了一天活没人给做饭吃的丈夫,惦记着下了学找不到妈妈的女儿,就立刻回去了。可是到了家丈夫却不在了,问过呆在家里哭啼的女儿,知道他开着三轮车回山里老家去了。天刚下过一场大雪,她不相信他会上山去,可是等到天黑也不见他回来,她就着了急,到处找他,也不见他的踪影。在街上她听别人议论着今天在山路上出事的三轮车,她以为丈夫出了事,伤心的哭了起来,其实不是,而是她的丈夫在别人家修车。张晚觉得这是个好素材,于是就把它写成了一篇叫《两口子吵架不记仇》的小说,他把它寄给《山西文学》,后来发表了,主编韩石山给了很好的评价。
张晚这个人生就一副白面书生样,却一直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天热的时候忙于挣钱,不能专心一意地写作,到了冬天就能写一些东西了,他把写下的东西寄给《黄河》杂志,很快就有了回音,说是主编想跟他谈谈小说。那一次《黄河》杂志社要在代县举办小说创作促进会,主编张发老师在电话跟他说,你能不能参加这个会张晚很高兴地答应了。
那天晚上在一个大宾馆里,一班二人台正在演唱,谢幕后,在朋友的介绍下,张晚见到了张发老师,他对张晚的几篇小说大加赞赏,要张晚再写几篇给他看。后来张晚就又写了几篇,其中有一篇写的是张晚自己。张晚给一家人家修盖厕所,踩断了水泥小梁掉到了茅坑里,随后发生了一些倒霉事:先是砸了脚,接着是丢了自行车,后来从脚手架上掉下来。人们说掉到茅坑里不好,疑神疑鬼的。小说叫《不阴不雨惹是非》,在《黄河》杂志上刊登了。县里创办了一份刊物叫《雁门关》,张晚的好多小说上过这个杂志。人们很喜欢看张晚的小说,有时在街上遇到一些熟人,他们就和张晚谈论小说,他们期盼张晚新的小说再登出来,张晚是多么高兴啊。
那年张晚给一个砖厂当了一年会计,有了充足的写作时间。他觉得自己水平有了提高,就从箱底取出那部小说稿,开始认认真真的修改。张晚的一位朋友答应给他打印,张晚边修改,她边往电脑里输,经过一年的努力,修改稿出来了,可不知道它究竟好不好,也不敢拿给正经人看,只是让它静静地歇息着。后来张晚搬到离城近的地方住了,院里还有一家人家,女的在家里给上学的儿子做饭。她曾经是一个学校的高才生,不知什么原因没上成大学。她也很喜爱文学,张晚把打印好的小说稿让她看,她很快就看完了,她说:“说真的,你写的真好,人物有声有色,环境描写也很出色。”张晚也认为改好了,心里乐滋滋的。
有一次,张晚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张卫平打来的,他说某省作协要出一套农民作家丛书,要张晚把书稿拿给他。张晚多么激动啊,刚刚修改好不久,它就有了婆家。张晚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觉得很有希望。他把打印稿和电子版都给了张卫平,在家静候佳音。可是几年过去了,这个佳音还是迟迟不来,看来出书的愿望很难实现了,心中却依然还是个梦。多少年来,张晚一直在期盼中活着,不过从中他也得到过许多欢乐。当自己的小说发表了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多么了不起。对于张晚来说,写作本身就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