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翻案之后 ...
-
(太子大婚和赤焰冤案平反之后,大梁遭多国同时进犯。)
这日已成为太子妃的柳毓曦在东宫再次见到了梅长苏。
“你要上战场吗?”柳毓曦看着自己的这位师兄,她一直都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自己这位师兄身上肩负着很重的担子,进京后的这段时间自己听说了许多事,她也有了些模模糊糊的猜想。
“是的,你是来劝我的吗?”梅长苏很清楚自己给太子的那套说辞并不能说服自己的这位师妹,柳毓曦懂医术,自己的身体状况她十分清楚,他想要怎么才能说服她呢?
“你以为我是来劝你别去的吗?当然不了,我想不能做自己的无奈,我和你的感触最深吧。若是有个机会能让我做回自己,我怕是拼了命也要去做。”突然,柳毓曦走到了梅长苏的身边,轻声到:“师兄,不论结局如何,遵循本心吧。”
(越一日,内阁颁旨,令聂锋率军七万,迎战北燕铁骑,蒙挚率军十万,抗击大渝雄兵,择日誓师受印。
在同一道旨意中,那位在帝都赫赫有名地白衣客卿梅长苏,也被破格任命为持符监军,手握太子玉牌,随蒙挚出征。
临出兵的前一天,梁帝大概是被近来地危局所惊,突发中风,瘫痪在床,四肢皆难举起,口不能言。
萧景琰率宗室重臣及援军将领们榻前请安,并告以出征之事。
当众人逐一近前行礼时,梅长苏突然俯在梁帝的耳边,不知说了些什么,早已全身瘫麻的老皇竟然立时睁大了眼睛,口角流涎,费力地向他抬起一只手来。
“父皇放心,苏先生是国士之才,不仅通晓朝政谋断,更擅征战杀伐。
此次有蒙卿与他,乱势可定,从此我大梁北境,自可重得安固。”站在一旁的萧景琰字字清晰地说着,眸中似有凛冽之气。
梁帝的手终于颓然落下,歪斜地嘴唇颤抖着,发出呜呜之声。
曾经的无上威权,如今只剩下虚泛的礼节,当亲贵重臣们紧随着萧景琰离开之后,他也只听得见自己粗重的呼吸声,在这幽寒冷硬、不再被人关注的深宫中回荡。
第二天,两路援兵的高级将领们便拜别了帝阙,束甲出征。
如同当年默默看着梅长苏入京时一样,金陵帝都的巍峨城门,此刻也默默地看着他离去。
到来时素颜白衣,机诡满腹,离去时遥望狼烟,跃马扬鞭。
两年的翻云覆雨,似已换了江山,唯一不变的是一颗赤子之心,永生不死。
初冬地风吹过梅长苏乌黑的鬃角,将他身后的玉色披风卷得烈烈作响。
乌骓骏马,银衣薄甲,胸中畅快淋漓地感觉还是那么熟悉,如同印在骨髓中一般,拔之不去。
放眼十万男儿,奔腾如虎,环顾爱将挚友,倾心相持。
当年梅岭寒雪中所失去的那个世界,似乎又隐隐回到了面前。
烟尘滚滚中,梅长苏地唇边露出了一抹飞扬明亮地笑容,不再回眸帝京,而是拨转马头,催动已是四蹄如飞的坐骑,毅然决然地奔向了他所选择地未来,也是他所选择的结局。
尾声大梁元佑六年冬末,北燕三战不利,退回本国,大渝折兵六万,上表纳币请和,失守各州光复,赦令安抚百姓。
蒙挚所部与尚阳军败部合并,重新整编,改名为长林军,驻守北境防线。
在这次战事中,许多年轻的军官脱颖而出,成为可以大力栽培的后备人才。
萧景琰、言豫津也皆获军功,只是前者因身世之故,辞赏未受。
对于百姓、朝臣和皇室而言,这是一场完整的胜局,强虏已退,边防稳固,朝堂上政务军务的改良快速推进着,各州府曾被摧毁的家园也在慢慢重建。
大多数欢欣鼓舞的人们在一片庆贺的气氛中,似乎已经忽略了那些应该哀悼的损失。
但萧景琰没有忘记,他在东宫的一间素室中夙夜不眠地抄写本次战事中那些亡者的名字,从最低阶的士兵开始抄起,笔笔认真。
可是每每写到最后一个名字时,他却总会丢下笔伏案大哭,悲恸难以自抑,连已怀有身孕的太子妃,都无法从旁劝止。)——原文
柳毓曦劝阻太子已久,仍无成效。想了许久,终于想到要如何劝慰伤心的太子。
“殿下,如今还不是伤心的时候。我大梁外患之忧虽暂解,可这一仗下来,我大梁国库空虚,内忧恐会不断。师兄虽逝,可他是为了大梁而逝。师兄生前所做的一切不只是为了翻案,更是为了得到一个海晏河清的大梁。如今,师兄已去,这个愿望只能由殿下去实现,还望殿下为了师兄、为了这千千万万的大梁百姓珍重。”
听了这话,萧景琰看着自己的太子妃,突然想明白了。当年自己活在祁王兄的庇护之下,后来有小殊为自己抗下一切黑暗,如今只剩下自己,自己应当背负起祁王兄与小殊的希望,还这大梁一片海晏河清。只是,当年自己与祁王兄和小殊一同,无论发生了什么,都有人陪在身边,可如今,只剩下自己这个孤家寡人了,心中不免还是有一丝落寞。
柳毓曦看到太子脸上的那一丝落寞,心中马上就明白这是为何。
“殿下放心,不论如何,臣妾都会陪在您身边。”
听了这话,萧景琰感觉自己心中的那丝落寞突然就消失了,两人相视而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