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童年味 ...
-
朋友回老家,给我带了些酱南瓜,是店里卖的包装好的。看到童年那些街头巷尾家家户户做的小吃食,居然也登了“大雅之堂”,心里很是高兴。包装好的酱南瓜,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忆童年~~ 果然是“忆童年”。
说起这个酱南瓜,应该是只有我们那儿才有的。
我的老家物产丰富,是江南鱼米之乡。每到秋天,南瓜成熟,家家户户都会收获很多南瓜。虽说南瓜很好储存,可多了也占地方。多出来的南瓜,怎么办呢?大家都做酱南瓜。做好的酱南瓜可以保存很久,以备逢年过节用来招待客人。家乡的南瓜不是一煮就完全“粉了”的那种,还能成块,很有味道。可到了美国,就一直没找到那种味道的南瓜。也因此,我对吃南瓜的兴致一减再减。
还记得小时候,帮外婆做酱南瓜。先把南瓜切长片晒软,再裹上糯米粉糊,拌上辣椒粉和各种佐料,上锅蒸熟,然后晒在院子里的晒席上,只需干了,就可以吃了。不能晒太久,太久就会太干,嚼不动;也不能不晒干,因为不晒干就容易生虫,不能长期保存。这干与不干之间的拿捏,是家家主妇的绝活。
因为每家做饭的习性不同,放的辣椒和佐料的量及晒的时间都不一,所以每家做出来的酱南瓜,味道大有不同。也因放了酱料和辣椒,所以做出来后的成品都有点红中带黑,颜色虽不好,味道可是一流。到了中秋节,这也是一样拿得出来招待客人的小点。
那个时候,没有冰箱,不时不食,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应季地做得吃食,以备下季时还能吃到。
春天伊始,过年的时候,我们先做冻米糖。先把糯米加工做成冻米,再用油炸成蓬松的米花晾凉,这都需要提前做好。
到做冻米糖的那天,大家围着锅熬糖稀,这可是功夫活。熬好糖稀后,得快速的把米花加入到糖稀里翻炒,动作得麻利,否则糖稀水分少了,就混合不均匀。将完全混合好的糖浆和米花倒入长方形的磨具里,得压紧压实,像打砖那样。压好之后,把磨具拆掉,用刀切成小片,冻米糖就算做好了。刚做出来的冻米糖是松软的,放几天之后,就会变成脆脆硬硬的。过年期间,它可是用来招待客人最重要的点心,也是家家户户的必备。
做的时候因为要得用大锅大灶,城里人家往往没有,所以我们都到乡下亲戚家里去做。记得小的时候,常在大姨妈家里做冻米糖。做得时候,我们是小孩不能动手摸吃的,只能在灶边烧火。等做好了,我会偷偷地捻两块塞到嘴里……
夏末初秋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做腌辣椒。这时候,辣椒大量上市,市场上都是成堆的红辣椒。家家户户都会去买辣椒来晒,晒到半干就收起来,洗干净晾干剁碎,加上盐大蒜豆豉什么的腌制起来,不用很久就可以吃了。
它是不加油的腌制方法,和老干妈属不同风格,倒是和湖南的红翻天剁椒味道很像。小时候,我们常用腌辣椒来拌饭吃,不就任何菜,都可以吃上好几碗。
到秋天嫩姜上市了,家家就开始做醋姜。先将嫩姜刮皮洗净切片,撒盐晒干,然后放在放有冰糖的醋里面泡上几天,基本就可以吃了。
南方多雨湿气重,多吃姜可以去湿去寒。老人们常说“睡前的萝卜,起床的姜”,就是说晚上吃萝卜,姜是早上吃的。小时候零食不多,我们都就把姜当零食吃。还记得高中的时候,几个同学到我家来玩。我把家里的姜拿出来“招待”大家,最后几个同学居然就把整整一罐姜都吃掉了。
江南这吃姜的架势遇到北方人,只有惊叹的份儿。对于北方人来说,姜只是他们做菜的时放进去的调味料,一般是不吃的。像我们这样单挑出来大口大口吃的,他们实在不可理解,这种事情就恐怕只有我们当地的人才做得到了。
冬天没菜的季节,家家又都开始做霉豆腐了。霉豆腐和腐乳的味道有点接近,可能会更辣更有味,样子也完全不同。豆腐风干水分后切成小块,等发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沾上辣椒粉撒点白酒和香油继续腌制,得差不多到过年时候,才可以拿出来吃。
做霉豆腐的原因,兴许是因为冬天下雪,能吃到的菜不多了,这个霉豆腐是很好的下饭菜。上大学时,每次年后回学校,都会带上自家做的霉豆腐。每每吃饭时,夹出一块来,慢慢回味家乡的味道。
到后来,离开家乡出外读书工作,再后来又飘洋过海,到了离家乡万里的地方,家乡的味道就越发难得吃到了。
倒是偶尔父母过来,也会带一些小吃特产给我解解馋。只是年纪不同,环境不同,吃的心境和感觉也已大不相同。而童年的味道,可能也将永远留在记忆里了。
只是我也时不时的,许它蹦出来,回味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