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天慢慢亮了。
床头正对着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一片天。原来是寂静无声的黑,从第一声鸟鸣开始,天空透出一点诡异的黄色,慢慢变亮,可是对她来说,这点亮是不够的。
她一点都不想动,是呵,起来干什么呢。
真的,是累了。
就这样躺着吧,她想。几十年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蒙蒙亮就起来,洒扫收拾,从来没有睡过一个懒觉。从今日起,再也不需要啦。
晨光照进室内,屋里一片狼藉,除开她躺着的这张床,竟没有一样是完好整洁的。
挂在东墙角的照片落了一地,原来这漫长的一生,只不过归结成这寥寥十来张纸片,她无声的笑了。年代久远的那几张已经泛黄,那时她还有乌黑的长发;而最新的,是今春她做寿时的全家福,照片上她穿着绣着金线的大红棉袄,笑得开怀。结婚以后这么多年来,她再没有穿过颜色这么鲜艳的衣服。
她也曾经年轻过的,她怅怅的想。那时候的天是比现在要蓝几分,水也清,现在回想,都想不起来为什么那时候每天会那么快活,成天和一帮年纪相仿的姑娘媳妇们嘻嘻哈哈。她是父母的幺女,家里人丁不兴,父亲是独子也是遗腹子,祖母守寡几十年,是个特别慈祥和蔼的老太太。她上边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到她出生时,长兄已经快成年,所以打小起祖母双亲哥嫂姐姐姐夫,家里的亲人将她宠着爱着,虽是小门小户的女儿,但娇养着恨不得将她捧在手心里。那时候,哪知道人一辈子是什么样啊,只晓得快活啊,从来没有烦恼。
她十来岁的时候,时兴穿阴丹士林布的罩衫,她见上海的表姐寄来的相片穿着好看,吵着闹着也要一件,后来还是嫂子托人给她从县城捎了一块布料回来裁成一件旗袍。她得了那件衣服,开始喜欢得不得了,天天出门穿着,走在路上年轻的姑娘没有不羡慕的。老祖母总是给她浆洗得干干净净的,看她穿在身上,笑的眼睛眯成一条缝,说,我家的姑娘一定要嫁个一等一的人家,才不亏了这幅好相貌呢。父母一直不舍得她嫁,但是女儿家,总是没有长留娘家的道理。慢慢开始留意,这个个子不高,那个相貌差,也有人合适了,又嫌家世不好的。挑挑拣拣好多年,她快成了老姑娘,父亲却还是说,不能委屈了我姑娘。
后来他家托人来说亲。他大她三岁,家里统共只他一个儿子,最要紧的是,从小跟着县城的一个大老板做学徒,听说现在在帮大老板管理设在邻城的大工厂了。家里商议了好几回,祖母说,嫁过去,就只这一个儿子,日后也没有兄弟来分家产,不吃亏。母亲说,人能干呐,年纪小小就一个人出去闯世界了,以后日子不苦。父亲说,跟他的父亲也算相熟,听说他父母为人都和蔼讲理,日后和公婆好相处。盘算来盘算去,哥嫂姐姐姐夫到处托人打听,都说好,还拿了张相片来看。相片里,他穿着一身中山装,目光炯炯,虽然称不上英俊,但是别有一股英气,是见过大世面的,跟她平日见惯的年轻后生一点都不同。她也觉得好,于是定了婚期。
她的妆奁是早就准备好的,龙凤被铺、鞋袜衣衫、盆碗炉桶,样样俱全,父亲还给她打了一整套樟木家具,母亲和祖母压箱底的首饰全都陪给了她,生怕她被婆家看轻。摇嫁妆那天一船接着一船,跟船过去的表弟说,沿河两岸家家人家都在打听是谁家的女儿,置办了这么体面的嫁妆。
公婆很中意这个媳妇,婚事办得非常隆重,可是新郎却异常的冷淡,洞房花烛那天他没有跟她说一句话,冷冷的枯坐了一夜。她害羞,想了几句话他不搭理,也不敢再多说,隐隐约约还是知道他其实不喜欢亲近她。习俗是三朝回门,可是第二天他就闹着要回工厂,公公气得举起门闩要打他,婆婆扑到他身上大哭大闹。她这才明白,原来他一直不愿意!婆婆拉着她的手,哭着诉说,他在那边工厂有个相好的,跟了他好几年了,他想把那女人娶回家,可是公婆嫌那个女人出身不好不同意,便张罗着给他成亲。公婆相中了她,他却不肯,最后是婆婆拿着剪刀抵着自己的脖子说,若是他非要忤逆父母,便求一死,才换来了他的妥协。这,才是她婚姻的真相。
那天晚上她没有合过眼,心里像有一把火一直在烧,烧得她五脏六腑都痛,将她的整个世界烧成一片荒芜。亲手缝的百子被面是缎料的,吸过水以后那丝线的颜色反倒更加润泽,在月光下迷离成一片。朦胧中她忽然发现,老祖母亲自给她绣的枕上的鸳鸯,竟是俩俩相背的。
他后来没走,可是回门那天一丝笑脸都没有,给祖母磕头的时候一句话都不说。她看到父母的脸色都沉着,哥哥和姐夫的拳头捏得紧紧地,青筋暴出,于是她抬头笑啊,反正,面上除了眼皮有点肿,什么都看不出来。
那天他们走的时候,祖母把她叫到房间里,还像她小时候那样搂着她,哭着说,我这姑娘命苦啊,是我们误了你。老祖母哭得涕泪纵横,她却没有再哭,她对祖母说,放心吧,我会过的好好的。
后来好长一段日子对她来说,就是一片模糊。他总也不回家,听说在厂里很受老板的重用,还去上海和洋人打交道。她尽心尽力的服侍公婆,每晚临睡的时候总盼着第二天醒过来发现一切是个梦,她还是父母娇养的小女儿,她好长时间却都一直没有做梦。那年冬天,最疼她的老祖母去世了。她哭得晕过去三次,可是他一直没有回来。过了年婆婆又病重,公公亲自去拍了电报,他才赶回来,婆婆拉着他俩的手说想有个孙子,看不到孙子,死也不瞑目。
那一年他经常回家,到年底的时候,她的长女出生了。这个孩子,从一出生,就不是个讨喜的孩子。因为早产的缘故,身体弱,三天两头发烧。她每天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白天要伺候婆婆,晚上照顾女儿,没几天便瘦得形销骨立。她的大姐过来看她,心疼得什么似的,帮她把孩子接过去照顾了三个月。
女儿出生以后,他算是有了交代,又是长久长久的不回家。婆婆很失望,看到女儿时,从来没有笑脸。可是她很爱这个女儿,觉得这个孩子,是她的唯一希望。漫长的夜里,她一个人守着生病的孩子,脸埋在孩子的襁褓里,觉得那是世上最大的温暖。
孩子一天天长大,公婆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她已经不是新媳妇了,再没有人对着她指指点点,当然,她知道在背后还是有人议论她,觉得她是一个抓不住丈夫的可怜女人。
女儿六岁那年,她又怀孕了。她后来回想,真的不知道这一年是好是坏。
开始又是婆婆病了,这次公公发电报他都没回来,后来才听说,他在外边的那个女人也生了个女儿。婆婆的病拖了很久,拖到公公也病了,拖到老两口都快拖不下去了。她没法子,托人给他捎信务必回来。他在家住了几个月,办完公公婆婆的后事,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她于是带着女儿回娘家长住,这才发现怀孕了。生出来是个男孩子,娘家人都高兴得什么似的,哥哥当天就跑去给他发了电报。可是他毫无音讯,隔了三个月,才托人给她带回来一笔钱,那时候她正在给父亲守灵。那几年哥哥经常出门,东洋人的时候有一年多没回过家。后来打跑了东洋人,哥哥还是三天两头在外面,那一次三天没回来,然后传来消息说被宪兵队抓进大牢枪毙了,父亲急得晕死过去,再也没有醒过来。等再有哥哥消息的时候,家里已经在给父亲做五七了。
她得到一个儿子,失去了三个亲人,还有一个本来就不存在的丈夫。
世道艰难,外面打来打去,他全无消息,日子还是要过,她什么都不打听,只知道守着两个孩子。亲戚们都劝她说,总算你有两个孩子,儿女双全,也算福气啦,等孩子大了知道孝顺你了,你就熬出头啦。
解放以后,又有了他的消息。他所在的工厂被收为国有,他懂技术,又了解厂里的情况,被留了下来,算是拿正式工资的工人。每个月他会给她捎一点钱,但是从来没有信,她都收下了,也没有给他写过信。
其实早已习惯了,她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什么革命啊,政治运动啊,她从来不懂,日子过的飞快,一晃,女儿也到出嫁的年纪了。
那天女儿领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家里,脸上羞涩的神情跟她当年一模一样。其实她不是很喜欢这个小伙子,总觉得太轻佻不稳重,可架不住女儿非要嫁啊。她想,当初自己的婚事是父母千挑万选的,那又怎么样呢,只要女儿喜欢,就由她吧。
很快女儿出嫁了,这个孩子从小没有父亲,总希望有双坚实的肩膀可以靠一靠。可是新婚没两个月,女儿还怀着身孕呢,女儿和女婿就开始吵架。开始只是吵,后来变成打。她搂着女儿,看到女儿身上大片大片的青紫,母女俩哭了一晚上。第二天,她跟女儿说,我这辈子是误了,你不能跟我一样,现在是新社会了,离婚吧。
很快家里又成了三个人,没多久,外孙出世了,变成了四个人。她照顾新生儿很熟练了,这些年,为了贴补家用,她经常帮别人照看孩子。外孙是个足斤足两的大胖小子,哭起来声音洪亮,饭量也好,吃一顿抵得上旁的孩子吃两顿。儿子这时又要紧上学交学费,日子过的捉襟见肘。
女儿出了月子就去工作了,是在茶庄里包装茶叶的,工作清闲,但茶庄是国有的,算是正式工人,她托哥哥走的门路才进去的,为了这她偷偷卖掉了祖母留给她的金项圈。
儿子上完初中再不肯学了,非要出去挣钱养家。后来跟了一个泥瓦匠去当学徒,也十天半个月才回家一趟。当学徒时没有钱拿,儿子回来总捎点零碎的东西,有时候是几尺布,有时候是几颗时令的水果,还往家里拿过一棵白菜。
她开始发愁女儿的婚事,女儿是离过婚的还带个孩子,要再婚不是一点两点的难,平时没少听闲言闲语。也不是没有人给介绍过,总也没个合适的,她有时候对着女儿发愁,女儿就笑嘻嘻的说,这辈子算是嫁过了,以后守着妈和儿子过就行了。可她自己是这么熬过来的,怎么忍心让女儿再过这样的日子,便四处求人。姐姐的侄女给介绍了个,男方据说是个老实人,极顾家的,可惜前年妻子病死了,有个儿子,跟外孙同岁,说只要找个稳当会过日子的就行了。可算是有个差不多的,催着女儿去见了,居然一见双方都满意了。
很快女儿带着外孙搬走了,因为都是二婚,没有大办,只请至亲好友一起吃了顿饭。新女婿为人果然不错,时常陪着女儿带着两个孩子回来看她,每次都提了大包小包的,来了就帮着干活,修墙补凳什么都能干。每次女儿回娘家,脸色是越来越好,她心里大定。
只是从此就寂寞了,忽然一下子偌大的房子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她于是重新又帮人照看孩子,一来是打发时间,二来也能贴补贴补,儿子总是要娶媳妇的,家里的房子还要翻新。
忽忽又过了几年,儿子算是学成出师了,慢慢开始有人盖房子来请他了。她又开始操心儿子的婚事,他们这样的家境,一般姑娘总是要盘算盘算,再说儿子性子腼腆,跟女孩子说两句话就脸红。见了好几个女孩子,总是时间不长就被拒绝了,儿子越来越沉默。她时常觉得对不起儿子,从小没有父亲,也没有挣份家业给他,亲事才这么难。后来总算又有人给说了个姑娘,人长得不错,家境不怎么好,因为家里是后娘当家,嫁妆也不会多。见了几面以后,儿子就说要结婚了。她想着这姑娘脾气极爽利,和儿子正好互补,再说脾气直的人没有心计,也好相处,便答应了。
等媳妇嫁过来以后才发现是个极不省心的,人长得漂亮喜欢打扮,并不是个安分贤惠的。找了好几份工作都是干了不长几天就不干了,日日闲在家里,东家长西家短,倒是言词锋利口齿便给,婆媳俩个偶有相争,总是几句话说得她没了言语。媳妇没几日便有了相熟的麻将搭子,日日吃过饭一起消遣。她每每心疼在外面辛劳的儿子,回家来总是黑瘦黑瘦的,对媳妇就很不满。第二年媳妇生了个孙女,从孩子落地开始便撂开手从来不管,是她带大的。儿子挣的钱都是媳妇拿着,家里的家用却都还是她来出。渐渐她便觉得力不从心了,于是把儿子媳妇女儿女婿都叫回家里,商量说还是分开过,现在她自己还能管自己,不用孩子们孝敬。等以后自己年纪大了,再商量怎么奉养。媳妇的脸色变得像陈年的锅底,只不吱声,那天商议了半天没个结果。第二天,儿子吞吞吐吐来说,以后孙女还要她来带,而且还要另建一个大屋,媳妇才肯分开过。
孽债啊,她叹口气,答应了。她掏出所有的积蓄,女儿瞒着女婿还帮衬了些,又在老屋旁边另建了一座相连的大房,儿子媳妇搬过去住,两边用一个院子隔开,到晚上就锁住院门。
两个外孙也在附近上学,她索性就叫孩子们都去她那里吃饭,日子就这么一日日的过了。只是媳妇从此不肯再跟她多说话,每日只是把孙女送过来。她在后院一直养着一大群鸡鸭,鸡蛋鸭蛋一大篮一大篮往儿子女儿家里拿,还种着好多蔬菜,还种了些月季海棠桃树李树,忙个不停。不久有人介绍了个活计,说需要人刺绣,据说绣好了都是卖到外国去的。她绣得一手好花,就专帮着绣花,居然能挣不少钱。
一晃好些年过去,孩子们都大了。她还是老样子,养养鸡鸭,种种蔬菜,绣绣花鸟,隔一阵去哥姐家走走。这几年倒是清闲了,因为外孙们都成家了,孙女上了县里寄宿的中学,不再常来她这里,她常觉得失落。
六十岁是个大寿,六六大顺,她并没有交好运道,她的哥哥年前去世了。哥哥的身子一直不怎么好,毕竟快八十的人了,早年又颇在外面吃了些苦。长兄如父,自父母去后,大事情都是哥哥帮她拿主意,实在是她的主心骨。这些年艰难困苦,如果不是娘家人帮衬怜惜,她怎么熬得过来。她和嫂子抱头痛哭,多年的苦楚忍也忍不住。哥哥的丧事办完以后,她就大病了一场,头发全白了。她的寿礼办得很平淡,儿子女儿要给她好好办办,她一点兴致都没有。
接下来的好几年,她的心境极是清苦,姐姐姐夫也相继去世了。剩下嫂子一个,身体也不太好了,她常常去看望。可以陪她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了,她跟嫂子说,几十年来一直希望从噩梦中醒过来,可是总也不醒,现在好啦,这个梦是要做到头了吧。嫂子后来也走了,她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眼睛渐渐看不太清楚了,牙也不好了。女儿就把她接过去住了一阵,后来她非要回家,说没有在女儿家养老的道理。
这些年渐渐没有他的消息。以前惯常帮他捎钱回来的是同厂的黑子,黑子家就在旁边的二河头上,隔个十天半个月来一趟,每次过来总是放下钱就走。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于是就准备一些时鲜的蔬菜水果作谢仪。只依稀知道那个女人后来又给他生了一子一女,他在厂里很受重用,日子过的舒心。孩子们都大了以后她就不再肯跟黑子拿钱,黑子却还是会过来看看,也不多说什么。后来黑子退休了,搬回家来住,渐渐就不来了。
那一天是很平常的一天,她在后院喂鸡,阳光很灿烂的洒满整个院子。忽然听到隔壁的玉秀叫她,跟着她进来的是个戴孝的年轻人,眉目看着很熟悉。那个年轻人走到她跟前就跪下来磕了三个头,原来是那个女人生的儿子。他临终的时候说以前忤逆父母,是她代他尽的孝,交待这个儿子代他来磕头。他希望能葬回故乡的祖坟,年轻人求她答应,不然就跪着不肯起来。
她眼前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醒过来的时候是在医院,儿子女儿都在跟前。却不见那个年轻人,儿子愤愤地说,是不会让他再踏进门槛一步的,他在病房外跪着呢。她也不想见那个孩子,可还是叫进来了,她没多说什么,只说同意将他葬回祖坟,不过她是不要跟他葬在一起的,当着孩子们的面说,等自己百年以后要远远的另找一块坟地葬了。女儿放声大哭。
出院以后她一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失落了什么,人也变得木木的。她再也不肯去祖坟上祭扫了,清明年节的时候都交待给了媳妇。儿子媳妇也不让她再自己过了,都是媳妇做好了饭叫她过去吃。
八十岁那年孩子们给她办得很隆重,家族里的亲戚都过来了。几个重孙重外孙给她磕头的时候她笑得开心,觉得自己也算是个有福的,四世同堂,儿孙绕膝。一大家子还照了一张全家福,孩子们团团围着她,喜气洋洋。
过了年就纷纷传说市政府整体规划,这一带要拆迁。果然很快就有正式的通知下来。她其实很舍不得这老房子,这是家里的老宅,这几十年一直住在这里,一砖一木每天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若是离了这里住进分的楼房里,想想都不习惯。
没过两天女儿就来了家里,东拉西扯说了半天,其实就是想要分一点房子。她知道女儿也艰难,两个外孙都娶媳妇生孩子了,一大家子人住着实在拥挤。她沉默半晌,才慢慢说道,按说,这房子也该有你的份,不过,你是嫁出去的女儿,不能跟你弟弟比。女儿得了她这句话,喜笑颜开,立马利索的说,妈,这我当然知道,有我一份就行了,怎么分,都听妈的。
其实她不是不为难,媳妇不是省油的灯,她答应了女儿以后有的官司要打。
果然她早上才跟儿子提了提,晚上儿媳妇就到她房间里大吵大闹,儿子过来劝她走,结果最后演变成夫妻两个大打出手,砸得满地狼藉。媳妇说了,若是非要把房子分给姐姐,那么以后她的养老他们就不管,拆迁的时候另给她要一套小房子,让老太太自己过。看着儿子躲闪的眼神,她叹了口气,没再说什么。
……
这长长的一生啊,如此短暂。
隔壁谁家在听评弹:隔着窗户传来,隐隐的听不太清楚,但那词早已熟烂在心,她无声跟着唱道,如大梦,悠悠苏醒,心头事,记得分明[注1]……
一滴泪,从眼角沁出,无声的没入枕中。
窗外,天大亮了。
[注1]
情探-行路
演唱者: 周云瑞
唱词:
如大梦,悠悠苏醒,心头事,记得分明。
负心汉,天良丧尽,他那里锦被温馨,奴这里风露凄清。
曾记得,海誓山盟,说什么,同死共生,全都是信口胡云。
走长途,月朗天清,舞长袖,足底生云,奴如花女,闯进了京城,早来到,相府园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
下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