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读路遥文集有感 ...

  •   路遥,当代著名作家,出生在陕西清涧的一个农民家庭。主要作品有《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等,路遥的小说大多是农村题材,他生在农村,长在城市,因此既了解农村生活,又了解城市生活,他认为自己永远是一个具有农民血缘的儿子,擅长写城乡交叉地带间的人和事。苦难与奋斗是路遥小说的永恒主题。面对苦难,超越苦难,把苦难升华到整个世界的哲学是苦难的本质。路遥笔下的人物大多出身卑微,生活困窘,但他们同样有着奋发图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靠着坚持不懈的奋斗来改变自身的命运。路遥在对小说人物塑造的过程中,需求苦难的根源和奋斗的意义,他的小说常常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态度。路遥的创作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通过对苦难和在苦难中奋斗的人的叙述来表现人性的内涵和人生的复杂性,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思考。
      一、路遥小说中苦难的根源极其表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政局动荡,国家战略性失误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短缺,人民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路遥笔下的主人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生的,而主人公家境的贫穷更加深了他们自身的苦难,物资匮乏让他们饱受饥饿寒冷疾病的摧残,困窘的处境让他们处于劣势的社会地位,尊严难以维护,而城乡交叉地带的巨大差距也为主人公爱情上的悲剧埋下种子。
      (一)社会大环境和主人公的家庭背景
      路遥小说发生的时间大多发生在60至80年代左右,这个时期国家经济现象十分混乱,\"□□”、\"人民公社”、\"钢铁”、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实施战略失误的过程和一系列的社会背景下加之□□的影响,经济不景气,粮食短缺,城市和农村地区严重,在广大贫瘠的西北黄土高原地区,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后来随着农业的改革,农民办企业,进城务工成为农村非农业发展的需要。\"由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普遍经历了持续的动荡,城市与城乡、农村与地区、工业与工业尤其是城乡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除了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的普及,还有大批早期和高中毕业生加入到一线农民的行列中生活,城乡相互渗透现象在各方面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环境加剧了城乡差别。路遥小说在《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马建强、《人生》中的高加林、《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而主人公们家里更是光景烂包,日子凄惶。由此,造成了他们苦难的开始。而在这期间,孙少平等人因为不满足农村的现状,憧憬更加广阔的世界,决定走出封闭落后的小山村,通过创业或求学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虽然出身低微,家境困窘曲折,但是自身有能力,有头脑,渴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改变自身命运。
      (二)物资匮乏使肉身饱受摧残
      物质上的困乏是最基本的最严重的苦难。管仲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说黎民的粮仓充沛,人给家足,才能顾及到礼仪,才能注重声誉和耻辱。而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农民群体在当时的背景下还在忍受着贫穷的物质生活对□□的摧残,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挣扎在维持生存的边缘,忍受着饥饿,寒冷,疾病。一方面,物质生活上的贫苦让肉身饱尝饥饿寒冷疾病的摧残,另一方面为了贫穷而从事沉重的劳动又加重了身体的苦难。
      《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故事发生在国家缺粮,人民普遍饥饿的六十年代,农村子弟马建强家境贫穷,在他考取中学之前,父子俩的日子就非常艰苦。父亲身体不好,关节炎很严重,为了多挣点工分供他读书,经常跛行在山里劳动,在家里劳心劳力,恶劣天气也不敢休息,家里的粮食少的只够喝野菜汤,再像撒盐一样的撒上一点粮食,母亲早逝,父子俩靠着当年喂猪剩下的陈谷糠和一点榆树叶子过活。为了能去县里读书,马建强靠着吃\"百家饭”从乡亲们那里得到一点粮食。就这样马建强去县里读书了,因为成绩优异,他被分在了\"尖子班”,这个班除了他所有的学生都是干部子女,他们每天有足够的粮食,穿着体面,而马建强则每天饥肠辘辘,穿着寒酸的破旧衣服。想要吃东西的本能促使着他向山野走去,在土地上寻觅酸枣,野草,草根和其他东西,只要嚼起来不苦,就拼命往肚子里吞咽。这个年龄正是长身体需要营养的时候,他却每天只能喝两碗清水米汤,常常被饿的头晕目眩,走起路来东倒西歪,需要用手扶着一些东西做支撑才不会摔倒。除了上课,每天只能蜷缩在自己的破羊毛毡上一动不动,减少体力的消耗,让肚子里的清水汤能多维持一会。白日里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的,晚上就常常梦到自己在大嚼大咽,对他来说在一个破旧的烧砖窑里偶尔捡到几个土豆烧来吃就是莫大的幸福。
      而孙少平的求学之路也和马建强一样遭受着物质上的贫困。衣服是自家染的老土粗布,鞋上没了鞋带,袜子没了后跟,十七、八岁能吃能喝的年纪,每顿饭只能啃两个高粱面馍,每天的课外活动极大的消耗体力,常常使他两眼冒花,天旋地转。学校里的饭菜分成甲乙丙三个等级,而他甚至连一份最差的丙菜也吃不起。\"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看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1]
      除了饥饿,还有寒冷对□□的摧残。马建强所在的班级里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干部子弟,大家都穿的非常体面,只有他衣着穷酸,破破烂烂的好像一个叫花子,然而这破烂的衣物也只能勉强遮蔽身体,维持最起码的尊严,连防寒御冷的功能也实现不了,当别人穿着线衣毛衣等等过渡季节的衣服时,他只能一身单衣,在寒冷的冬天里过活。而孙少平在雨雪交加的天气里也只能穿着一双靠两根白线绳勉强系着,打着补丁的旧胶鞋,人长布缩勉强挂在半腿把上的裤子,袜子早已经破了一个大洞只够表面装饰用。在天寒地冻的季节里他们外无衣物驱寒,,内无食物果腹,在冬天里瑟瑟发抖
      求学之路尚且如此艰难,创业之路更加曲折。孙少安作为家里的长子,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存,六岁就知道上山砍柴,十三岁就辍学在家帮助父亲务农。由于当时国家政治混乱,社会制度等方面朝令夕改,生活动荡不安。依靠土地过活的农民们劳心劳苦,在土地上耕作,但是常常是辛苦了一年又一年,最终一无所获,越来越穷。孙少安作为生产队长,曾经为了增加队员的收入,私自扩大自留地,结果被人告发,开大会批斗,受到了种种政治运动的压迫。为了改善家里的光景,孙少安在国家开始实行新政策后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开办烧砖厂。但是这条道路并不顺利,先是为了积累创业资本,孙少安四处筹钱买牲口给人拉砖,睡在废弃的破窑洞,吃菜市场里被人遗弃的烂菜叶子,每天天还不明的时候,就紧张地爬起来,套牲口,给人拉砖;开办烧砖厂以后,高价聘请了一个烧砖师傅,结果烧出来的砖都有裂痕,问题出在烧砖师傅其实只是个卖瓦罐的,根本不懂烧砖技术,少安因此又背上了上万元的债务。
      (三)精神上自卑自强的矛盾
      物资困乏尚且可以勉强度日,精神上的苦难往往更让人受折磨。对于马建强来说,精神上的苦难就是同学对他人格的不信任和自身的孤独。贫困让他非常自卑,更难以忍受的是还要被一些同学欺负,例如周文明曾经故意在一些女同学面前,将被他咬过不要的混合面馒头硬塞到马建强的手中,那样的行为就像是在捉弄一个讨饭的叫花子。班上一位同学的放在碗里的粮食好端端的不见了,他变成所有人一致怀疑的偷窃者。而生活的贫困和身份上的差距,又使他和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常常陷入孤独之中。孙少平也有着同样的遭遇,为了维护自己敏感的自尊,他总是等同学们都走光了才来取走自己的两个黑面馍,最让他痛苦的是因为贫困而给自尊心带来的伤害,他内心渴望着在女同学面前穿着一身体面地衣服,希望自己在买饭的时候能能够案首挺胸的领一份乙菜,这是因为他嘴馋吗,不,不是的,他只是想活的更有尊严。对于马建强和孙少平来说,能够平等的生活在同学之间,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孙少安所受的精神上的苦难来自于政治运动的压迫。作为一个生产队长,他私下扩张了一点自留地想要给成员们增加收入,最终因为田福堂的告密而受到了批判,被推到批斗大会的台面上受侮辱。人民公社化运动进行了近20年,但是人民却没有增加更多的收入,反而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孙少安渴望改善自家和乡亲们的生活,渴望摆脱穷帽子,他意识到贫困是一村人捆绑在一起劳动造成的,他观念先进,试行责任组,却因为村里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在城乡差别、极左路线、习惯势力等影响下的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使孙少安承受着心理上的痛苦。烧砖厂破产以后,田福堂等人的冷嘲热讽,曾经有求于少安的人也追上门来讨债,人情的冷漠让少安备受打击。
      物质上的窘迫让马建强和孙少平等人感到严重的自卑,而这种自卑感又激发了他们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屈辱状态的渴望,由此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一种自立自强的特质。马建强在长期挨饿头晕眼花之后仍能抵制住饱餐一顿的诱惑,将自己在破砖窑洞里捡来的钱和粮票交给班主任。见到逃荒的母子毅然决然的把自己珍藏起来舍不得吃的土豆和棒子拿出来送给他们。孙少平对自己的出身不卑不亢,保持着学习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路遥小说里的这些主人公虽然处境困窘,但都具有独立而完整的人格,脚踏实地,用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
      (四)爱情的悲剧使苦难更具力度和深度
      爱情婚姻是路遥小说中着重描写的主题之一。在路遥的生活经历中,接连遭受了初恋和婚姻的两次失败,这一经历使他在塑造小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时没有沉浸于爱情的甜蜜而是谱写了一曲曲令人哀叹的悲歌。分别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的青年男女因为城乡的巨大差距而最终造成爱情的悲剧。在计划经济下,城乡之间横着一条巨大的难以跨越的鸿沟,城市繁华、文明。开放,农村贫穷、落后、闭塞,身处于两块不同土地的青年男女想要冲破束缚追求自己的情感生活,现实往往会击碎他们的梦想。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田晓霞被孙少平自身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两个人陷入爱情,但是他们之间差距的悬殊也是不可忽视的。田晓霞是来自繁华的都市,接受过更高等的教育,而且有着记者这样一个响当当的职业,孙少平却是一个煤矿工人,身上带着洗不净的煤尘和汗臭,两个人虽然在精神层次上接近,但在社会地位上有着不可跨越的鸿沟,这场一开始就埋下悲剧因素的爱情最终也因为田晓霞的牺牲而悲催收场。
      孙少安和田润叶之间感情也是因为家庭差距无疾而终。孙少安和田润叶从小一起长大,感情深厚。但是两人之间差距悬殊,田润叶的父亲和二爸都是官员,家境富裕,而孙少安家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一贫如洗;田润叶在县里当教师,孙少安在村里种庄稼,两个人身份地位上的差距注定了彼此不能走到一起。当田润叶到了谈及婚嫁的年龄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孙少安,但是田润叶的父亲田福堂却看不起孙少安这个穷小子,对于孙少安和田润叶的见面,他感到愤怒,借着告发自留地的事情,整治了孙少安。最后,这场感情还没开始就以孙少安远赴山西娶回了一个温柔贤惠且不要彩礼的媳妇而终止
      《在困难的日子里》的马建强,虽然他因为吴亚铃的帮助下,在武装部打零工得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因为他和吴亚铃交往过密,引起了同学们的流言蜚语,给郑大卫造成了痛苦,吴亚铃的名誉也受到了损害,为了阻止情况继续恶劣下去,他做出了退学的决定。这毫无疑问是在自毁前程,马建强认识到,一旦休学,他将再无出头之日,他曾经幻想的那些美好的未来都将化为泡影。但是在这样尴尬困窘的情况下,他只好选择牺牲自己,来减少别人的痛苦,却被迫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
      二、路遥小说中展现奋斗的两个途径
      奋斗观的诠释是路遥小说的核心部分。他常常在他的作品中展现普通人在苦难中的奋斗精神。苦难不是人们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没有人愿意被苦难所笼罩,当苦难来临时,生活中的强者就会采取措施来改变苦难。苦难和奋斗往往是相辅相成的,苦难逼迫着人们奋斗,路遥曾在《平凡的世界》中借少平写给妹妹的信中说道:\"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奋斗精神是一种社会美,是人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为追求正义的事业表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气节,是人们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巨大推动力,奋斗使人们能够战胜困难,精神得以壮大。当然单有奋斗的意识还不够,还要脚踏实地的去实践,有所行动,这样才能使自己摆脱苦难的境遇。而路遥在小说中对于奋斗的描写主要是通过热爱劳动和追求知识来实现的。
      (一)热爱劳动,靠自己的双手赢得物质上的富足
      生活在城乡交叉地带的路遥对劳动有着深切的热爱,在他笔下既有高玉德,德顺老汉,孙玉厚等老一辈在地里祖祖辈辈刨挖的农民形象,也有孙少安、孙少平、高加林这样的年轻一代,他们既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勤劳本分的优秀传统,又不甘于贫穷,而是敢于挑战,运用自己的知识战胜贫穷,战胜苦难。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是一个敢于吃苦,聪明伶俐,勇于开拓进取的农村青年典型,虽然不得已辍学务农,但是他不甘心做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辈子在地里刨挖,一年到头却剩不下什么,吃饭都是问题。在他18岁的时候,因为聪明能干,不怕苦不怕累,当上了生产队长,是双水村出了名的能人。他思想前卫大胆,曾经计划出要在一队实行\"生产责任制”,最后虽然因为村里保守势力的阻挠而没有成功,但是足以显示出他的精明能干。在国家实行新政策以后,他抓住机会,勇于冒险,先是通过辛苦拉砖给自己积累下了一笔财富,在拉砖的过程中,他住在别人废弃的破窑洞里,吃菜市上剩弃的菜叶子,他日出晚归,别人还没睡醒的时候他已经套上的车绳,走在了拉砖的路上,花钱雇了一个牲畜,又怕牲畜过于劳累,自己承担了大部分的劳力,使出浑身的力气来拉车以减轻牲口负担,一个陡坡走过,常常大汗淋漓,两手扑地,气喘如鼓,几次砖拉下来他挣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也累得满身伤口。
      后来他在拉砖时看到商机,筹划着自己盖砖厂,自己烧砖。\"为了维持烧砖窑,少安夫妇也到了纳命的光景。挖土、担水、和泥、打坯、装窑、烧火、出砖……每一样都是重苦活。两口子天不明忙到黑灯瞎火,常常累得饭也吃不下去,晚上睡在被窝里,连亲热一会的精力都没有---辛苦得梦中都在呻吟……”[2]即使通过自己的双手摆脱贫穷的奋斗之路如此辛苦,他依然能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动力,\"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3]郑万鹏认为孙少安是新一代农民形象,在发家致富道路上,他思想解放,体现出一种开放精神,而在人生道路上,亦即道德人生中,他则深深根植于传统,继承了父辈身上具有永久意义的精神价值,让传统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实现、发扬。[4]
      不同于他的哥哥,弟弟孙少平的道路的斗争更加曲折。他在县里读完了高中,又曾在省里见过世面,脑海里青年独立意识的觉醒让他不满足在回到土地当农民的命运,他渴望独立生活,渴望到更加广大的世界里去,像男子汉一样生活一生,最后他决定出走黄原。
      少平到黄原打工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曹书记家箍窑洞,工作非常艰苦,生活环境也很差。在那里,他的工作是把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大石场背到半山腰,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年轻人,长期的饥饿让他脸颊凹陷,身材瘦削,却要像牛马一样做工,背一次石头下来,他都要使尽浑身的力气,汗如雨下,气喘如牛,两腿发软,脊背疼的好像要裂开。但他依然咬牙坚持。短短几天他的背脊就被压烂,双手磨出血泡,皮肉溃烂。虽然只是一介书生,身体单薄,身体素质也担不起这样的工作,但他凭借坚强的意志,圆满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经受住了考验。
      在黄原的揽工生活结束后,孙少平又去了煤矿当工人。这是一份更加辛苦的工作,工作环境是在地下几百米的深处,稍有不慎甚至有丧失生命的危险。但是孙少平没有因此而换一份工作,他坚持每天出工,月月都上满班,不止是新工人即使是老工人也没有几个比得上他的。周承华认为孙少平的胸襟更为宽广,他的人生追求体现的是一种更为自觉的奋斗意识,他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显然是在一个更高的人生层次上的。
      (二)追求知识,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灵魂
      《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因为长期饥肠辘辘,饿得头昏眼花,严重的影响了学习,在期中考试的时候,从县第二名跌到了班里的倒数第二。精神上唯一的安慰被撕得粉碎,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自卑激励着他奋发图强,为了争取自己的尊严和光荣,他拼命的读书,每天忍受着饥饿,从破羊毛毡上爬起来,在教室里认真复习功课,只要没有饿到晕倒,即使是在书桌上趴着也要坚持看书,为了追赶上同学时刻准备好牺牲一切。这不仅仅是名次的计较,更是一场尊严之战。物质上的贫困还可忍受,学习上的落后才是真正的贫困。与他相同的是孙少平,为了摆脱物质上的自卑感,孙少平将自己埋首于书中,在书中汲取力量,通过读书,他的心灵得到慰藉,眼界变得开阔,思想更加有深度,这是他从一个贫困的农家小子迈出的第一步。曾经是高中生时,他就热爱读书,食不果腹的日子里经典书籍就是他的精神食粮。在黄原从事超负荷的体力劳动时,他也常常利用一切机会读书来丰富自己的学识,在书中对自己的处境有所思考。在煤矿做工休息的时候,为了考取煤炭技术学校来改变自己命运,他拿起书本开始复习数理化等高中学习课程。
      苦难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之一,\"路遥的苦难意识既不是如余华和残雪以冷漠的姿态密集地展示富有刺激性的苦难意象,也不是像张承志、史铁生们通过对宗教的信仰转化为承受苦难的坚强意志,而是在苦难的磨砺中主动地构建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人生。”[5]在路遥看来,苦难是人生不可规避的本质属性之一,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没有苦难的生活不是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因为只有经过苦难的熬制,在苦难中体现出来的价值才值得人们珍视。”[6]
      三、奋斗的意义
      路遥的小说之所以受读者喜欢,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写苦难,同样写不曾被苦难击倒的人,努力展现在困难中挣扎之人的奋斗之美,是路遥小说中永恒的特色。路遥用他平缓细腻的笔触描写着苦难,人们勇敢坚韧的战胜苦难的奋斗精神在他的笔下得以重新,在他的小说中蕴含着令人愉悦的美好的道德情感和伟大的人格。敢于面对苦难,克服苦难的人就会赢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胜利。
      路遥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描摹最动人的品质,让人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在因为过度饥饿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后,又凭着超人的意志力将学习成绩提升到前面。他受着饥饿的煎熬,依然不偷别人的瓜果充饥,在捡到钱和粮票后毅然的上交给老师。通过刻苦的学习,在期末考试中从班里倒数第二的成绩夺取了全班第一,赢得了同学们对他的刮目相看,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清白,当他获得期中考试中各门平均分数全班第一的成绩时,他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战斗,虽然疲惫不堪,但是内心不胜欢喜。我们可以从马建强的奋斗史中领悟出这样的道理:人生不能没有苦难,人生更不能没有奋斗,每一个艰苦跋涉在人生道路上的青年都需要奋斗精神的启迪和鼓舞。
      在展现青年人追求理想而奋斗的面貌方面,《平凡的世界》刻画的最为动人。孙少安追求的是发家致富,通过自己的奋斗,不但给父亲建造了最气派的窑洞,有能力帮助村里的贫困人家,还出钱资助村里办起了第一个\"私学”,成为当地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那个曾经在村里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的家终于能够扬眉吐气。这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一场尊严之战的胜利,同时也可以看出孙少安性格顽强,勇于开拓进取,是一笔宝贵的文学和社会财富。孙少平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格的独立,广阔的知识和美好的爱情。他在煤矿下不辞辛苦的劳动,使他获得一笔客观的收入,当初嘲笑他的人也不得不依靠向少平折卖自己的生活用品来换取生活费,少平不仅是获得财富,更是获得了一个劳动者的尊严,用血汗和智慧体现了一个劳动者的价值,散发着在苦难中不畏艰险,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美。
      而反观热衷于开会的孙玉亭,游手好闲的王满银,坑蒙拐骗的金富,他们不务正业,要么不肯劳动,只依赖别人过活,要么走歪门邪道,家里的光景过得凄惶,身上衣服破烂,吃饭都成问题,甚至于金富最后锒铛入狱。
      马建强,孙少安,孙少平他们都不是呼风唤雨的强者,只是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人,他们并不完美,也曾失败,也曾懊丧,也曾停滞不前,但最终他们都能扼住命运的咽喉,通过自身的奋斗而变得强大起来,曾经所经受的苦难也不再是拖累,而是对人生至关重要的东西。自信自强,勇敢顽强的向命运做抗争,优秀的人格力量是他们战胜苦难的内在动力,坚持不懈的奋斗让他们的苦涩的人生变得格外耀眼。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平坦道路,每天都需要奋斗,只有奋斗才能让人逐渐变得强大。那些凭借自己赢得胜利的奋斗者都值得我们尊重。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