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历史 ...

  •   第二節 經濟與生產力的提昇

      我們在前一章曾敘述過,經過魏晉南北朝長時間的發展,在隋唐統一之後,已形成北方為政治軍事中心,而南方為經濟中心的現象。而這種情形,發展至唐代中期,由於安史之亂對北方的侵擾,造成北方的殘破,於是更多的人口移往南方,南方因此更為繁榮。南方在政治、社會各方面都較北方為安定,人口原本就穩定地成長。安史之亂後造成另一波的人口往南方流動,於是糧食的供需,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同學們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使糧食的生產量逐年增加,以達供需的平衡呢?(課文頁198~199)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唐代不僅修復了原有的灌溉渠道,而且在南北各地,以至邊遠的西北地區,都新修了大小渠堰、陂塘。灌溉工具,除了使用原有的桔槔、轆轤、翻車外,還創製了利用水力推動汲水灌溉的筒車,和使用畜力牽引提水灌溉的高轉筒車。

      在農具方面,曲轅犁的製成,是唐代農具改革的突出成就。曲轅犁也叫做江東犁,是唐代先進的耕犁。它是由十一個部件構成,把前代耕犁的直轅長轅改革成曲轅短轅,並在轅頭上安裝可以轉動的犁槃,以便於轉彎和調頭,以提高耕作速度。

      下圖取自於大同課本88年版

      datung150.JPG (33738 bytes)

      此外,曲轅犁還具備有調整入土深淺的犁評和犁箭,適應深耕淺耕的不同需要;碎土、翻土的犁壁和保護犁壁的犁策,可以起畝作壟,利於精耕。

      曲轅犁結構非常完備,操縱靈活,輕便省力,耕作效率極高。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促使農業生產量不斷上升。

      河南洛陽有一個含嘉倉,它是唐朝著名的大型糧倉之一,面積達四十二萬平方公尺。有數百個大型缸式地糧窖,儲藏量達五百八十多萬石。在1972年發掘時,發現有一個糧窖中,還保存有大半已經炭化的小米,估計有五十萬斤。

      除糧食作物外,經濟作物也有發展。茶樹的栽培,遍及長江流域和福建一帶。新疆、廣西、雲南,則培植了棉花。

      北宋時,江南經濟的發展已經超過北方。五代、北宋時,江南地區已有圩田(圍田)。金人占領北方後,又有大批北方人民遷到江南,推進了南宋經濟的發展。南宋在現在的江西、安徽、江蘇和太湖周圍,又增修了許多新的圩田。如在江東路,只是官圩就有七十多萬畝。太平州(安徽當塗)十分之九的耕地,都是圩田,浙西路更是「圍田相望」。

      南宋圩田的規模,也都很大。宣國府(安徽宣城)的圩田,一圩就有成千上萬畝土地,寬闊的圩岸,可以兩匹馬並駕而馳。此外南方人民還因地制宜,大量開墾葑田、梯田、沙田等等,不斷大耕地面積。並且在一些水利樞紐地段,設立「水則」,用以觀察水位,控制水量。

      水利的興修,為大面積種植水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南宋時,江南一帶普遍種植占城稻。我國古代的稻種,都是晚熱的品種,大約一年一穫。

      六世紀以後,已經有早熟稻種出現,不過並不普遍。在十一世紀初,從占城(即占婆,現在越南東南沿海)引進大量的早熟稻,政府有系統的擴大種植。並傳到了太湖地區、江西和福建等東南地區,使得種植面積大為增加。這種占城稻,通常只需一百天就可以收割。而且在經過改良以後,甚至兩個月(六十天左右)就可以收成。

      占城稻的特性是耐旱,它不需要完備的灌溉系統,就可以種植在高地上,所以即使在非平原地區也可以大量種植。隨著稻穫量的增加,稻米也就成為當時的主要糧食作物。長江三角洲的蘇州(江蘇蘇州)、湖州(浙江湖州)一帶,一年可以兩熟,一畝好田可以收穫五、六石糧食,是南宋重要的糧食生產地區。所以當時有句諺語:「蘇湖(常)熟,天下足」。

      此外,在經濟作物方面,北宋時,棉花的種植還只限於閩、廣地區。到南宋中期以後,植棉區已向長江、淮河流域擴展。

      南宋的稻作,因受各地區人口疏密不同的影響,而分為粗耕與精耕。人口稠密的地區,稻作採用精耕的方式,因此農家需要在稻作季節,投入大量的勞力。兩地多人少的地區,如兩淮、京西、湖北、兩廣等地,即採用粗耕的方式。粗耕是於田間直接播種,既不移秧,也不重視施肥、灌溉、除草,盡量利用土地自然的生產力,因此農家所施的勞力不多。粗耕的單位面積產量不高,但由於施行在人口少的區域,所以勉強可以維持生活。

      但是,南宋絕大部分人口,是集中在江、浙、閩、蜀等地區。這些地方,地狹人稠。一戶所經營的土地,甚至只有數畝或十餘畝,而每戶平均人口又在五口以上,因此必需採取精耕的方式。盡量以人力提高土地的生產力,以求增加單位面積的生產量,才能以狹小的土地養活眾多的人口。

      南宋時期,精耕稻作的技術,達於純熟的境界。精耕稻作技術的進步,大致可以包含以下幾點:

      (1)整地除了用犁以外,又使用耙、耖,多次打壓田土;
      (2)經過浸種、催芽、育苗等過程,然後才移植秧苗於田間;
      (3)致力於肥料的搜集和處理,重視施肥;
      (4)增加除草的次數;
      (5)中期排水,然後再車水入田;
      (6)重視灌溉,如水車的使用,灌溉設施的建設和維護。
      這些耕作技術,除了灌溉設施的建設,需投入資本外,絕大多數是與勞力的使用密切相關。

      因此,南宋時期稻作技術的進步,其實際的意義,就是勞力使用的增加。精耕稻作不僅需要使用大量的農家勞力,而且由於農民長時間在戶外工作,日曬風霜,十分辛苦。

      農耕通常是農家成年男子的工作,但由於精耕稻作所需的農家勞力特別多,僅依賴家中成年男子,有時仍感到不足。因此,婦女、兒童也經常下田工作,尤其是協助插秧。而當家中人力不足時,還必需出錢僱募工人,才能應付農忙季節所需的勞力。傭工是農忙季節,農家勞力的另一來源。

      南宋農村有部分客戶,既無田產,又未佃得土地,主要仰賴僱傭為生。因此,農家在農忙時雇工,並不困難。此外,婦女、兒童也協助車水灌溉、車出積水、修補塍岸及牧牛等工作。

      除了田間工作之外,農家為了增加收入,還必需兼營副業。農家在農忙季節,為農業生產付出了超出正常的勞動量,但是他的生產所得卻不能與所付出的相平衡。農家的生產所得,在償還債務、繳納租課或賦稅之後,已所剩無幾,甚至透支。

      在這種情形下,農家的農業收入顯然很難維持一家的全年生活。農家除依賴借貸之外,就必需兼事副業,以求獲得現金的收入。農家所兼營的副業,有些是全年性的,無論農忙季節或農閒時都在經營的,例如紡織與豢養家禽、家畜。

      紡織業是農村最主要的手工業,由農家婦女兼營。一方面可用來納稅,另一方面,可供給家中人們衣著所需。剩餘時,還可以出售,以換取現金。家禽、家畜的豢養,在農家中也很普遍。在稻米收成之後,有米糠、粞穀及遺留在田中的穗粒可作飼料。

      除耕牛是農作所必需的之外,豬、雞、鵝、鴨,都是農家自己豢養。其中,除了牛被禁止屠殺,牛肉被禁止販賣之外,其他或供農家食用,或者出售,既可減輕農家生活的負擔,又可增加收入。紡織、豢養禽畜,都是在農家家內經營。

      此外,農民在農閒季節,為貼補家用,又多外出工作,從事商販、傭工、燒陶或燒炭等工作。江西農民有在農閒時,前往廣西販牛的。他們在前往時,甚且攜帶土布前往販賣。而汀州、贛州更有若干農民,在農閒時販賣私貨。以販鱔而言,在南宋中期的平江府,一日可有二百文的收入(當時米價,每升約在十餘文至三十文之間)。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