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死亡,我一直是畏惧的态度。
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的时候,是小四的时候。玩的很好的男同学,我还记得他的名字,叫刘聪。前一天我和他在学校告别,约定下周末带我打红色警戒,第二天我去学校,得知了他家昨晚盗贼入室,他被一棍子打中后脑勺,当场死亡。
我还不太明白死亡的意思,只是知道没这个人了。没有约定,也没有实现。他家办丧事的时候,我远远的站在一边看着,迷惑又迷茫。
第二次也是小四,那一年真的发生了很多过分的事,我不太敢细想。死去的是我很喜欢的老师,她教英语,有着江南女人特有的温柔和亲切。我那时候很讨厌英语,成绩不好,是她鼓励我好好学习,对我照顾有加。下半年我就做了她的课代表,亲切的喊她陶老师。陶老师三年级去结婚了,还给我带了喜糖。四年级换了老师,我还很难过。更难过的是,我以为她会好好的和老公走下去,不想某天得到了她去世的消息。
是车祸。我记得我没哭,学校为了表达立场,带了几个她曾经的学生过去参加葬礼。我是其中之一。
大巴车走了很远,到了一个礼堂。我只是她的学生,却也被允许观看遗容。虽说遗容,但那时候大概已经开始近视了,什么都没看见。他的老公抱着遗像哭的很难过,我记得当时也掉了泪,不知道是气氛还是真的理解了死亡的含义。
或许是从小就开始接触这两个字,我总是对这个话题有着莫名的抵触和反感,可惜它却陪着我成长。
斯人已逝,生者更需要好好活着。
这句话经常被用来安慰死者家属。
我恨这句话,看上去非常占大义,实际上狗屁不通。
你好好活着,好好吃饭,好好睡觉,那个人也不知道,什么都感觉不到,不会欣慰,也不会感怀。
两者完全没有联系,却非要扯在一起。
说多了说多了,胡扯而已,莫要当真。
最后欢迎收藏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