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六章 ...

  •   第六章:惊悉纪年

      二人想将身处的地方细细看个清楚,只是他们所处之楼顶并非附近最高,今早又有些薄雾,近处的还好,远处的却尽皆一片模糊。两人对视一眼,默契的决定先到这附近最高的楼顶上看看再说!
      为了防止惊世骇俗,两人刻意隐了身形,在附近最高的那幢楼下徘徊一下,随着其他人步入楼内。只见人们入楼之后,分赴不同的房间,二人不敢乱走,摸索下,发现一扇门后是通往上层的楼梯,却人迹罕至。
      拾阶而上 ,一层一层又一层,仿佛通向天国,永远没有尽头似的,每层楼上却都不乏人声。二人颇为奇怪,一路上极少见有人攀登,那每一层的人是怎么上来的呢?
      ——也许还有其他路径吧!两人脑中掠过这个念头,却也没有精力去管。一路上行,终于登上了最高的楼层。二人呼出一口气,趁左右无人,一个翻身,上了楼顶。
      站在最高处,视野果然空旷很多,就像站在山顶俯瞰山下的村庄。两人极目远眺,只见四周巨屋林立,从前惯见的树林却消失得差不多了,只零零星星一点两点绿色点缀在巨屋之间,向下俯视,人如蚂蚁,不用马拉的怪车像小盒子似的四处飞驰……

      晨雾霭霭,恍若仙境。
      一路望过去,这个世界带给他们的惊异已经足够,若非两人都是生性谨慎之辈,恐怕此时早已因为胡乱莽撞而闹出什么笑话。这里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完全陌生,两人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到了这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薄雾渐渐散去,四周的景色人文慢慢映入眼帘,又一一记在心底,在这样一个世界究竟该如何生活?正思索间,耳边忽然传来白玉堂惊讶的声音:

      “猫儿,你看!”
      “什么?”展昭顺着他指的方向望过去,大睁的双眼中露出浓浓的惊喜来。
      就在左侧大约半里左右的方向,有一片令他们倍感亲切的建筑群,飞檐斗拱、古朴雄浑,明显与他们周围的建筑风格不一样。因为基本上都是较矮的平房,所以方才他们打眼望去竟没注意到。此时看来,那片建筑虽与他们见惯了的有所差异,但却明显是属于他们所熟悉的范畴!
      莫非在那里竟有和他们相同的人么?展昭只觉得自己的心一阵急跳,他看向白玉堂,那人神彩飞扬,眼中所流露想法毋庸置疑与自己一样:
      不管如何,一定要先去那里看看!
      也许他们一直想要知道的答案就在那里!
      ……
      …………
      “各位游客,包公文化旅游区已经到了,现在请大家跟随着我,游览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第一个景点:包公祠。包公祠是祭祀北宋名臣包拯的专祠,它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
      清脆悦耳的声音远远飘来——一个上着白色无领无袖衫,下穿及膝短裤的漂亮小姑娘,右手拿着一面小小的黄色旗子,左手拿着一个奇形怪状的喇叭,边走边说,身后稀稀落落的跟了十多个人,男女老少形态各异,或两两结伴,或独自漫步,东张西望者有之,凝神倾听者有之,低语嘻笑者有之,共同之处,是每个人都拿着包,或背或挎或提或拎,颜色大小也各不相同,连最前面拿旗的小姑娘也斜挎着一个轻巧好的看的桔黄色包包。
      “包公祠背靠环城南路,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由于包拯是人们传颂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名闻名遐迩,与逍遥津、明教寺,合称为合肥三大名胜古迹。据《庐州府志》记载……”

      包公……谥、谥号?!……庐州府志……
      ——离开时,包大人身体无恙,怎的就被皇帝赐了谥号?
      一路上避开人多的地方,来到这里的昭白二人在听到导游小姐的话后顿时瞠目结舌。白玉堂也还罢了,展昭心中的惊意却是愈发深重。方才所听言语阵阵轰鸣般在脑海中浮现,他的拳紧了又松,竟说不清心中是种怎样的味道。
      只是这一路所遇怪事一桩接一桩,两人已鲜有最初的惊诧,对望一眼,不约而同的轻轻移步,跟在那一众人等之后,一面游览着包公祠,一面细细听着众人的对话,生怕失了半点线索。
      这时已进了包公祠的大门,导游小姐看了眼身后好奇的游客们,微微一笑,有经验的续道:
      “请大家转身向后看,正对包公祠大门前的那座白底黑框墙,叫做照壁。照壁前后正中绘有一叶青荷,青荷侧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散发着一股清香……”
      两人顺着导游小姐所指的方向望去,那片照壁清晰明确的映入眼中。展昭看着墙上的壁画,心下暗叹,好个“出污泥而不染”,用于形容大人确是恰当……

      跨过山门,踏着翠色笼烟、波光浮碧的水面上的青石板小道,看到一座石砌的小桥。桥头左右分立两只石刻的狮子,左边的那只以左脚逗着幼狮玩耍,右边的那只右脚下踏着一只绣球自娱自乐,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那明明活泼的一幕却透着满满的沧桑感。隐隐的昭白二人也觉一种说不出的沧桑沁上心头,暮鼓晨钟,苍然茫然……
      越过绿树荫庇下的小石桥,迎面是白墙青瓦构筑的三合院,上悬一块写着“包孝肃公祠”的牌匾。匾下两扇黑漆山门上,用隶书篆刻了“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对联。整个祠的外表看上去古朴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从山门而入,四方形天井正中前后立着两个香炉,炉中香火冉冉,淡淡的檀香味充盈鼻间,之后便是正殿,五开间,正中端坐着一座巨大的包公金色塑像。塑像约八尺,一手执笏,一手握笔,古铜色的脸庞上,浓眉长髯 ,与真正的包大人并无多少相像之处,然神情端庄严肃,正气凛然,颇具威势。两边各两尊站立塑像,看服饰应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上方高悬着五方横匾,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个大字。
      包公塑像的右侧墙壁上,镶嵌着一块质地黑亮的石头,石上的包拯像,刻得栩栩如生,给人以面如铁、气如虹 、铁骨铮铮的青天形象,上刻“宋包孝肃公遗像”。这石刻与正殿正中的包拯金色塑像在制作和技法上有所不同,但都与真正的包大人相差甚远。
      “石刻上的画像据说是包拯的真容。据说包拯在开封府时,经常要深入现场办案,百姓为了争看他的风采,往往把他挤得寸步难行……”
      噗~~白玉堂掩嘴低笑道:“猫儿,原来那才是你家大人的真容,开封府里那个是冒牌的!”
      展昭瞪道:“休得胡言!大人忠君爱民,为官清廉,不得无礼!”
      白玉堂扬扬眉,难得的没有接口,转身去看东壁石刻上的《包拯家训》,上面刻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 ,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白玉堂看的暗暗点头,过去虽然总听说这包青天如何清正爱民,但也只是听说。对于未亲眼所见之事白玉堂向来是不在乎的。但此时单看这几句话,已足见包大人风骨,难怪那猫竟会选择放弃江湖来保他一人……
      斜眼看了一下展昭,胸口原本因为他投身官场那仅余的一点郁气终于消散殆尽。此时此刻,白玉堂才算真正放下了所有关于展昭的成见与心结,开始正视起这个叫做“展昭”的男子来。
      至少现在他能够确定的是,这人应会是个可靠的朋友。

      游完正殿,两人又跟随其他旅客看了东西厢房,室内陈列着《包拯生平简介》、《合肥县傅郭城图》、《香花墩图》、 《宋史》和记载包拯事迹的地志书、《包公办案图》、包公当年在贵池手书“齐山”的摩崖石刻拓片以及包氏宗谱。从宗谱可以看出自包拯上溯35代,后续37代,共经历了2800多年,还有出土的包氏族人文物木俑、青瓷香熏、影青瓷碗、砚台等。
      众人走马观花的浏览一番,纷纷前往下一景点,只余昭白二人,对着包氏宗谱,石化当场……
      包氏宗谱……后续37代……文物……还有谥号……
      也不知过了多久,白玉堂忽然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一把拉住那站在不远处的导游小姐,以近乎于严厉的语气问道:
      “大宋……包公距今多少年了?!”
      那导游小姐一怔,被白玉堂忽然作出的动作吓了一跳。耳中听见他的问题,惊慌之下反射性的答道:
      “九、九百四十三年(注一)……”

      九……
      这下,白玉堂整个人都愣住了,全然没注意到那个导游小姐趁着他发呆的时候匆忙脱身抛开,也没注意到其他游客正在对他指指点点,只是喃喃道:
      “竟然是……千年后……”
      而此时,展昭也在听到导游小姐的话后僵住,只觉脑海里嗡嗡作响,乱成了一片噪杂。

      ^^^^^^^^^^^^^^^^^^^^^^^^^^
      注一:这个年份是根据包拯去世的年份(即公元1062年)到两只穿越的年份(即公元2005年)算的,不是两只正经的穿越时间^^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6章 第六章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