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恋物,那柔软的情 ...
-
夜深不知花落,曾忆少年时。犹记得,角落里的木梳、木剑、木屐、木簪……幼年时迷恋古装剧,从《杨门女将》由竹竿代替的长枪,从《无敌县令》绑着铃铛的长绳;再到后来稍年长时的木屐,木剑,喜欢上便要想方设法的得到。没钱买,就用锉刀一点一点的磨着木头,一样一样的收集,藏于隐秘处,常常观赏。直到现在我任记得,那种用适合的材料代替所欠缺材料成功的喜悦,也养成了我喜欢找替代物的习惯。用最少的工具,完成某一件事。
恋物,就像是一种强迫症。把所喜欢的收进角落,拒绝任何人的窥探。中学时代,爱看书,爱看小说,爱听音乐……闲暇时总会把所有的语文课本抄了一遍,把正本副本压平锁进箱子里,抄下所爱听的歌的歌词,买下所爱看的所有小说……在别人眼里那是一种神经质,慢性自杀,但那种看见爱物的喜悦是
他人无法理解的。至今,每每看到那一角落的物品,总会控制不住那呼之欲出的欢愉。那记着无数或烦躁,或愉快,或阴暗,或是充满希望的情绪的爱物,总让我放下心防,释放所有的压力。莫言说过,“极致的喜欢,就像是在同一时空遇见另一个自己。”恋物也是在字里行间,物品磨痕中感受另一个自己。
一件一件的手工品,一箱一箱的手抄本,一箱一箱的书;是一种不安全感,不相信社会,不相信自己。总有一天网络将再也寻觅不到喜欢的那首歌,那本书了;终有一天,我终将忆不起当初的喜欢,忘记了当初得到的感动。不改初心之所以难,怕不是因为改变了目标,而是已忘记了自己原先的自己了。而恋物,每一次的碰触,总会想起初始时那柔软的心灵。读每份笔记,总能寻找到昔年的模样。人是群居动物,曾经我以为我可以离群索居,但一间小木屋、篱笆、竹林、山水之后我所构想的生活还有太阳能发电机、各种家电、电脑……我便知道我并不适合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我依存于社会所带来的快捷与便利,却也将对社会的不安锁进每一件物品中,把那一份怯懦隐于人后。
以前,我总不理解收藏家对藏品的执着,也不理解女性在卖场里一掷千金的豪爽。但现在我明白那是一柔软的感情。人是感性的动物,亲情、友情、爱情……而当独坐静室时,心沉淀下来便会感受到那一种最柔软的情,安逸平淡隽永。 柏杨认为基于爱的嫉妒,人会杀掉爱人,因为他辜负了自己的感情;而基于占有欲的嫉妒,则会杀掉情敌。恋物,我拒绝与任何人分享,却也未是那样的疯狂。那一份份的爱物就好像是可以窥见心灵的窗口,爱从中回味自己的心路历程,却不愿让人看见。
佛家说,执念太深,便成魔障。过分偏执于某一物,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的事。但佛悲悯众生本身就是一种执念,地藏王菩萨立下宏愿,地狱不清不成佛;唐玄奘西行十六载;这些何尝不是执念。执念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人。尝闻一念成魔,非为心境?为恋物乎?
恋物,恋的是那柔软的情!那心灵的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