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第四十一章 ...
-
事情果然如所料想得那样,太子妃生下了嫡子。只是景帝根本没有立皇太孙的意图,让太子府的人失望至极。
中秋之后,景帝下旨,封原太子为敬亲王。意思很明白,无论以后谁登上大宝,都要对长兄尊敬有加。
太子得了这么一个封号,大发雷霆,府中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
景帝同时下旨,敬亲王继续养病即可,不必上朝。一瘸一拐的,景帝表示不愿意看见儿子这样,更不愿意让朝臣们嘲笑长子。
至此,随着敬亲王的新鲜出炉,太子之争摆在了桌面上,朝中大臣也逐渐权衡利弊,明里暗里开始有所倾向。
“老四怎么回事?”景帝有些发愁了:“除了嘉福的事情上心,其他就没有感兴趣的吗?”
作为景帝心中的候选人之一,诚王完全不在状态,别说朝臣没几个表示支持他的,就是他本人,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欲望,当爹的反而急了。
薛阁老回禀:“诚王这孩子从小实诚,万岁爷是知道的,倘若有什么想法,早就找您说道了。”
这话说的景帝爱听,自小,老四有事就会来找自己帮忙,虽然媳妇的事当爹的没有给办妥,但人家也给你说了的,并且一直期盼着父皇能给办利索了。老四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啥话都给当爹的说,诚实厚道,对几个弟弟也好,尤其是老五、老六,跟班一样。老四但凡有点好东西,不是给了嘉福郡主,就是给了这俩小的;后宫里几个美人生下来的小儿子,老四也喜欢,时不时抱一下,进宫的时候还知道给带些玩具过去。
越想,景帝觉得老四越合适,比以前的老大都合适,心情顿时高兴起来。只是朝臣没有几个支持的,这事有点烦,景帝表示自己这个当爹的应该做点什么了。
薛阁老只大景帝几岁,打小在一起,瞧着他的表情就知道这是属意诚王了。
从宫中出来,薛阁老找了亲信的人,往诚王府递话:大事有望,静待佳音。
诚王得了信,该干啥继续干啥,对太子之位继续保持冷眼旁观的态度。
承恩公的人,继续隔三差五地去敬亲王府探望,偶尔碰见诚王殿下,闲聊几句,逐渐话多起来后,对殿下发出邀请,到承恩公府小聚,虽然被婉拒了,不过,意思表达清楚了。
对于承恩公府的示好,诚王心知肚明,亲哥哥没希望了,想押宝在自己身上。虽然是血亲,可一直走动不多,诚王不会冒然接受他们的好意。要投诚,也得拿出点诚意来。尤其当年跟大长公主闹得不可开交,诚王表示,那可是自己将来的岳母大人,万一嘉福不高兴迁怒自己,可就得不偿失了。
想到嘉福郡主,诚王忧伤了!明明青梅竹马的情义,咋就被截胡了呢!而且自己还帮忙出主意,当年的自己得多缺心眼啊!为了能夺回心上人,太子之位,自己还真要定了!试问,天下有谁敢跟储君抢媳妇?
郭氏兄弟跟外甥拉了几次关系,不冷不热,感觉有点难搞。回去请教父亲,承恩公早料到会如此。十多年没有密切的走动,突然想靠上去,挣一个从龙之功,没那么容易。想当初,郭家可是堵上了全族人的身家性命才搏出了这么一个公府,本来可以更进一步的,被两个蠢女人给搅和了,落得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局面。如今想重回帝都顶级豪门世家的行列,没有付出是不可能的。
想想自己家族一手好牌,被两个拖后腿的女人搞成如今这样,承恩公对晚辈娶婚娶要求格外严格,门第稍微弱点没关系,不贤惠,不知理的一定不能要。
同样高度诚王殿下的还有柱国公一家。自从吴涵姿出事之后,吴家声誉一落千丈,吴家女儿难嫁,儿郎难娶。为了能挽回家族倾斜之势,吴尚书不知道费了多少心。自从端王和二驸马到礼部当差,吴尚书又多了两个要伺候的祖宗,每日小心翼翼,总算没有出岔子。对于未来的储君,吴尚书最接受不了的就是睿王,曾经的孙女婿,那跟吴家是没有好交情的。端王殿下倒是不错,起码合作的很愉快,有点小交情,将来即便不能更上一层楼,也能维持目前的局面。所以,吴尚书从内心讲是想支持端王殿下的。
不过,当家的柱国公有自己的想法。诚王殿下跟着自己学习过一段时间,有师生之谊,诚王与嘉福郡主待柱国公颇为礼遇。即便吴家被冷落这段日子,逢年过节的,诚王殿下的贺礼从来没有拉下过,嘉福郡主更是从太原府千里迢迢的想着柱国公,送些特产过来。这份真情实意,不是端王殿下能比的。所以,柱国公倾向于诚王殿下。吴尚书心里嘲笑父亲年迈思想退化,一个自己都没有进取心的人,如何能登上大宝之位?
等诚王再来府里拜见柱国公的时候,向国公爷要了一个人,吴尚书弟弟的嫡孙,吴世豪。此人乃诚王殿下国子监的同窗,年龄相仿,关系不错。诚王殿下问,府里缺个跑腿的,世豪兄愿不愿来?吴世豪一口答应了。简单收拾了一下,就跟着殿下回了诚王府。
柱国公等人走远了,笑眯眯地说:“吴家振兴有望了!”
做了这么多年的高官,吴尚书敏感地认识到,诚王殿下不同了。至于哪里不同,他说不上来,不过,倘若诚王殿下真的能登基,吴家确实振兴有望!接下来在朝堂中,不自觉地开始更多关注诚王殿下。这一瞧不大紧,发现帝王看着诚王的眼神不对啊!完全是满腹的期望啊!顿时觉得还是老爹有眼光,回去赶紧跟父亲汇报,柱国公自信道:“殿下先得我教导,又有薛阁老指点,不成事都难!”
原来薛阁老早已站队!吴尚书后悔自家站队晚了,不过好歹侄孙被殿下看中,也算投诚及时了。看来有机会得多指点一下侄孙,多为殿下出力。
谢国公对谁登上太子之位不关心,有大长公主在那里坐镇,谢家只要忠心帝王,就不会吃亏。所以国公爷叮嘱在景帝面前行走的三儿切不可多言!
哪知谢三爷带回来一个可怕的消息:景帝属意诚王殿下,而诚王殿下属意嘉福郡主!
自家这是要出一个皇后的节奏啊!可是谢国公高兴不起来,嘉福自小把诚王当哥哥,两人亲近有余,亲热不足。倘若孙女从了还好,万一耍起脾气来宁死不从,未来帝王到时候翻脸,事情可就麻烦了!
谢国公急忙给大长公主去信,详细说了目前了解的情况,包括有哪些人支持睿王,哪些人支持端王,然后焦急地等着大长公主的回信。
对诚王,大长公主是放心的,是个好孩子,品行、能力都没问题,如果他真的登上储君之位,对国家社稷来说,是一个好事。私心方面,诚王与大长公主府交情不错,与薛家、谢家这些姻亲关系也亲厚。唯一担心的就是女儿,嘉福这些年虽然知道殿下的情义,只是一颗心栓在郭丛武身上,迟迟下不来,涌哥儿倘若登基,蔓姐儿与他的关系就很微妙了,即便不发作嘉福,郭丛武也讨不到好处,更别说将来两人的孩子了。夺妻之恨!帝王得多大的心胸才能容下他们!
与赵瑜私下议了几次,大长公主提笔给京城各家去了信,只有两个字:静等。
都是老狐狸级别的,马上领会了意思:千万别这个时候冒头,让睿王、端王先争一争,景帝的心意才是最关键的。
有薛阁老把关坐镇,诚王殿下低调地很。
高尚书觉得可以行动了,示意妹妹可以探一探帝王的态度。
兰贵妃终于等到兄长这句话,真是老泪纵横啊!
景帝自从大病一场以来,对后宫这些老人们格外的宽容,跟着自己这么多年,都不容易。尤其像兰贵妃这样的,贵妃都感觉委屈了她。所以隔三差五的都要过去坐一坐,叙叙话。
俩人少年夫妻,很多事情不用明说,都能了解对方的心意。面对兰贵妃的暗示,景帝心中叹了口气,倘若她要其他的,真是想方设法地给弄来,只是这个储君之位,睿王好感情用事,好战,与朝廷而言不是一个好的君主。只是,兰贵妃陪伴自己这么多年,也不忍心断了她的念想,景帝选择了回避这个话题。
兰贵妃明白了,自己的儿子不是第一人选,不过也不是全没有希望,根据目前的局势,端王肯定是拦路虎,于是消息就这么送到了高尚书府上。
高尚书比妹妹冷静多了,一得到消息,就明白帝王的心意不在睿王身上。至于是谁,那不重要,如今重要的是把帝王的心拉回来。
召集府中幕僚商议,分析当前局势,兵部、羽林卫睿王都待过,有一定的人脉。但是羽林卫的指挥长薛虎肯定是只听从景帝的,拉拢不过来。兵部如今景帝又火线召回宋灿主事,那是端王的亲岳父,明面上是景帝的铁杆,实际上肯定也是支持端王的。禁军如今在谢家手里,那是一帮只会听从大长公主指令的人,论关系,兰贵妃跟大长公主要好一些。文臣这边,吏部由自己掌控,四皇子、六皇子都是没有野心的,早早就等着就番,不担心他们坏事;礼部吴家如今落魄,或许可以争取一二;户部、大理寺都是李家的郡王,那都是景帝的嫡系,想都不要想。刑部葛宝真、工部方平章都是不参与的争斗的,这些人拉拢与否,无关紧要,只要交好即可。
睿王妃手里的底牌不少,如今怀孕了,与夫君一条心过日子。睿王府的钱粮丰厚,招兵买马是毫无问题的。一些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江湖异士也是可以招募的。
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势,高尚书终于行动了,第一件事情就是联姻,为幼子到谢国公府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