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初遇 ...
-
距昆仑谷十里路,便是纪国家喻户晓的圣地。此地不是别处,正是纪国宣武大帝亲封的敬国公及其夫人嘉佑长公主的合葬墓,名曰青陵。
“青陵”二字乃是遵了长公主遗命,取敬国公宋慕青的“青”字和长公主自己的名字苏陵中的“陵”字。二人的事迹无疑是纪国史上的一段传奇,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这两个名字总会被人们提起,更不必提邻国人提此二人时的胆战心惊了。
有诗云:“人言好事近,回眸美人吟。遥望青陵远,风骨在昆仑。”
纪国宣武十年,国泰民安,边境和平。
四月初,三年一度的科举刚刚结束。这每届的新科状元,榜眼以及探花都是谁无疑是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莫道这些仕途之事与这些个布衣没什么关系,只是,这纪国的宣武大帝乃是重贤之人,凡是经过了国君亲自出题的殿试的贤能之才,不管他身份与地位如何,一经国君看中,总是会被授予不低的官职品阶。
这宣武十年的状元,乃是个布衣出身的才子,姓宋,名慕青,字子冉。这宋慕青虽是布衣出身,却是个不凡之辈。论长相,单单是京城中的贵公子哥儿们就得大多被他比了去。论学识,他本在京城中名气就极大,还是新科状元,又得国君大力称赞和赏识。总的来说,除却出身贫寒,其余的也实在担得起京城无数闺中少女的爱慕了。
说起来,这届的榜眼与探花也是京中的青年才俊。榜眼是京城白家的公子,名敬知,字子睿。探花则是韩家的少爷韩悯良,字曰子善。说来也怪,这宋慕青的出身虽不及这二位,但他们到底是志趣相投,因此私交甚好。
这天正值新科状元骑马游街,各家的闲人都出来凑热闹,除却上了年纪的真正的“闲人”,多数都是年轻的姑娘,一个个着急想看才子的真容,却碍于礼节与脸面不得不故作矜持。
当晚秋把这一切告诉苏陵的时候,他们一行人已经在京城外郊区的路上了。要说最近还有什么大事,那就是,国君唯一的胞妹——嘉佑长公主回京了。嘉佑长公主与国君同是前朝承平大帝的陈王后所出,身份无比尊贵。可京中却鲜有人见过这位长公主,只因前朝宫变时她正年幼,被先君承平大帝送到江湖上极富盛名的昆仑谷拜师习武,躲过了宫变。如今,长公主十四有余,即将及笄,因此国君命人请她回京。
国君苏洛为了表达他对胞妹的重视,曾经想命群臣和众妃在宫门迎接,却遭到了苏陵的拒绝——她并不是什么热爱礼数之人,如此一折腾,不知几时才能安顿下来。于是她便答应了王兄以长公主的仪驾进京并参加晚宴。
真是无巧不成书,状元游街和长公主回京竟然在同一天。当长公主的轿子经过杨柳巷的时候,围观的群众都有些傻眼。纪国女性地位不低,尤其是贵族女子,因此长公主仪驾也足以震慑一下普通百姓了。
苏陵听见自己的侍从呵斥道:“大胆!竟敢惊扰长公主仪驾!”她忙掀开帘子,柔声说:“不要紧的,不要惊到百姓才好。”待侍从住了声,苏陵方打量起这位新科状元。
只见宋慕青一袭白衣坐于马上,双目炯炯,俊朗清逸,意气风发。束着发髻的簪子无一丝一毫的金银装饰,腰间佩一枚和田玉,想来对于这种布衣之家,一块上好的和田玉已是传家之宝了。多年以后,再想起这次初遇,她仍然记得他眉间透着的淡然,整个人仿佛与周围其他事物不相干似的,独成一道风景。纵使游遍天下如她,也再没见过如此风景了。
且说此时此刻,宋慕青见车上的女子掀开帘子,知道了这便是国君最喜爱的妹妹嘉佑长公主了。一面在心中对她方才的言语暗自惊讶,一面侧身下马,对苏陵一揖,说道:“草民宋慕青见过长公主殿下。不知殿下今日进京,惊扰了仪驾,还请殿下恕罪。”他的声音低沉而悦耳,仿佛有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别人。苏陵微窘,忙说道:“不碍事的,我本也不是拘于礼节之人,并不介怀。你且继续刚才的事,我便回宫了。”回头对侍女晚秋道:“叫他们走吧。”
马车缓缓驶离狭小的杨柳巷。晚秋却奇怪得很,只因苏陵从小生活在宫外,和同龄人比,也算是见过世面的,怎的刚才如此窘迫。虽然苏陵在江湖中从不自称“本宫”,对人也随和,可今日与宋慕青是第一次见面,竟似有些殷勤了。晚秋压住内心的疑惑,没有多言。
没多久,便到了宫门口。苏陵掀开帘子,抬眼看了看上面的牌子——崇德门。上一次经过这里还是四岁的时候,只不过那时并没有此刻的从容,那时宫内宫外风云变幻。她大概还记得,当时父君把她骗到崇德门,却见一队即将启程的马车。她当时虽年幼,却聪慧过人,很快明白了这是要送她走。环顾四周,都没有王兄的身影。她骤然嚎啕大哭,几个嬷嬷愣是把她拽到了轿子上。西风残卷,落叶凋零,好生凄凉。从那时起,苏陵便没再见过苏洛了。而今再见此地,真是恍若隔世。
没来得及多想,轿子已驶过崇德门,进入纪国的王宫。苏陵入宫,第一件事自然是要拜见国君。轿子在未央宫门前停下来,只见一个等候多时的大太监面露喜色地走来,待苏陵下了轿,他对她行了一礼,忙道:“奴才给长公主请安,君上命奴才在此恭候殿下。”苏陵回道:“公公不必多礼,想必公公是王兄身边的贴身太监吧。”“哎呦,殿下可折煞奴才了。奴才贱名李福,从小跟在国君身边的。”随即领着苏陵进入凌霄殿。
入殿后,即见一华服男子负手立于大殿中央。这男子相貌极俊眉宇间透着帝王之气,不怒而自威。见到苏陵,便知这就是儿时最喜欢的四妹了,因为尽管苏陵已经长大,但眉眼间像极了他们的母亲陈王后,因此一眼便可认出。只见苏陵身着朝服,妆容极淡但很得体。事实上,苏陵数年在外,纵使她身为女子,也是很少装扮的,从不着华服,对粉黛之物也甚为厌弃。然而此次是回京进宫,苏洛虽是她王兄,但也先是君王,才是王兄,就当是觐见君王吧,她这样想。因此她逼着自己略施粉黛,不能失了一朝公主的气韵风华。
苏陵行了一个大礼,多年不见,二人纵是一母所出,到底也是生疏了许多。苏洛看着她很不娴熟地行着礼,心中五味杂陈。良久,方才缓缓道:“平身吧,你多年不在宫中,想必是自在惯了,突然有了这些礼节和条条框框约束在身,实在是难为你了。”苏陵笑道:“多年未见王兄,想不到王兄还是这么体贴。”苏洛又道:“你这一路奔波劳顿,想来也是有些乏了,朕已经命人收拾好了你的羲和宫,你先安顿下来吧,有什么事,且等明日再说。”苏陵微微行礼:“是,臣妹告退。”
“羲和”在上古时代是一位生了太阳的女神,而纪国的祖先很是敬畏神明,因此给一座宫殿取名“羲和”,显得很庄严,神圣。自然而然地,羲和宫变成了纪国王宫中的第四尊贵的宫殿。第一是建章宫,是国君及大臣上朝和商议朝政的地方,宗庙社稷乃国之根本,自然是第一位的。第二则是国君的寝宫未央宫,第三是中宫王后的长乐宫。因此,谁住了这羲和宫,就说明谁在国君面前受宠。其实苏陵清楚得很,当年离宫的时候太小,纵使幼时和王兄很好,十年未见,王兄也不可能有多喜欢自己,如今做的这一切,多数还是为了补偿吧。然而其他人却不这样想,譬如住在豫华宫的萧贵妃。
当今国君苏洛年岁不过十八,登基时尚且年幼,且纪国男子和女子皆是十五岁成人,又因着苏洛本人不好女色,因此至今宣武朝只进行了一次选秀,后宫妃子不过几人而已。其中就有这萧贵妃。
贵妃萧氏,闺名婉玉,先帝承平二十九年生人,今年十七。因为宫中没有王后,萧贵妃便成了位分最大的妃子,掌管六宫事务的重担自然落在了她的肩上。不过,这并不值得担忧,作为萧国公嫡长女,她从小就被父母当做未来的王后教养。大概是打她一出生开始,就于无形中成为了家族中最重要的棋子。然而,她虽被当做王后教养,却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吃过什么苦头,因此性格也较为跋扈,争强好胜,她说东,便不许别人往西了去。
此时听说刚入宫的嘉佑长公主被苏洛安置在了羲和宫后,立即摔了手旁的杯盏,大声叫道:“她不过是个从小在外面长大的野丫头,如今居住的宫殿竟敢越了我去!” 一旁的贴身侍女碧瑶跪在地上小声说:“娘娘,君上不过是看她从小在宫外长大,给她些补偿罢了。当年董昭仪也住了羲和宫,到底也是没有越过了先朝的秦贵妃啊。娘娘还请息怒。”萧贵妃想了想,放平声音说:“是了,是这个理。这样,碧瑶,你过些时候去一趟羲和宫,告诉长公主明日众妃晨定时过来请安。本宫且将这个尊贵的长公主会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