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怅然悲谢安 ...

  •   当李白从女儿平阳的来信得知,刘葭益已然出走,节气刚刚立夏。他住在泰山下一位朋友家,于春末夏初每天登上绿荫深浓的泰山游览,原本心情非常开朗,但刘葭益不告而别,却使他像爬山时绊了一跤,忍不住要喊一声痛!

      这种伤痛主要不是为了感情,而是为了面子。本来李白看在堂弟介绍的份上接纳刘葭益,感觉就有一点勉强,因此他难以置信,在他心目中不太配得上他的刘葭益,居然跟别人跑了!这对于自视甚高的李白而言,实在可谓羞辱!

      李白并未设身处地去为刘葭益着想。从他的角度来看,他待刘葭益不薄。除了他大多数日子不在家以外,他认为,刘葭益跟了他以后的生活总比以前好!刘葭益从独住的小屋搬进了有佣人可使唤的宅院,而且他把整个家交给刘葭益全权管理。刘葭益没跟他商量,就遣走了一个丫鬟,又命令他的子女做一些比较轻巧的家务,他后来知道了都未予责怪。

      至于财务方面,李白承认他在东鲁买了房子之后就没剩多少积蓄,收入来源又只有出租屋后那一小片果园所得的微薄租金,不够支出,以至于刘葭益往往必须拿出钱来贴补家用。不过,他反复告诉过刘葭益,这只是暂时的窘况,等到他谋得官职,一切就会好转!

      每次他这么说,刘葭益都嗤之以鼻。显然,刘葭益并非故意嘲弄他,而是真的不相信他,才会一走了之...

      此时,李白连自己也不知道该不该相信自己?经过太多次失败,他很难想像几个月之后就会承蒙皇帝征召。他几乎打算要放弃他的梦想了。他越来越提不起劲去谋职,宁愿变卖一些古董,换得银子作旅费,到处游山玩水。于是,他在初夏从泰山南行,到了金陵,又准备南下去会稽附近的东山。他对东山慕名已久,主要是为了他最崇敬的历史人物谢安。

      谢安是东晋的政治家兼军事家,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

      位极人臣的谢安多才多艺,擅长行书与乐器,对儒、道、佛、玄学又均有极高的素养,治国以儒、道互补。他的种种事迹都令李白神往,其中对李白最有励志作用的是,谢安并非一帆风顺,而曾在朝廷遭到一帮小人的嫉妒进谗,引起皇帝对他的猜疑。谢安一气之下辞官,隐居东山。

      后来,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皇帝这才想起了谢安,决定重新重用他,就派人到东山请他下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为了救国,谢安没有推讬,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

      当符坚的人马打到了淮河、淝水,谢安心中有数,凭东晋的八万官兵不可能跟符坚硬拼。他坐阵东山,临危不乱,精心排兵布阵,并把自己的侄儿谢玄也派到前线去。谢玄临走前想探听这个仗怎么个打法,谢安只说了一句“朝廷自有安排”,然后找人来下棋,一直下到天黑,才掏出将帅名单,摆出了他的“八卦阵”。

      淝水上战事爆发时,谢安仍稳坐东山跟人下棋。结果,敌人中计,大败而逃。喜讯传来,谢安接过来一看,又回去下他的棋。客人们等不及了,都围过来问消息,才知道前方打了胜仗。在场的众人无不佩服谢安沉得住气!淝水一仗以少胜多,救了东晋,谢安立了大功。因为他在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所以后世就有了“东山再起”这句成语。

      李白想去东山,多少有心要沾沾谢安的官运。不过,他不愿意承认,反而打算以轻鬆而甚至有点轻佻的方式来凭吊他心目中的偶像---- 由于据说谢安退居东山时带了青楼女子去,他决定效法,从金陵挑一个,陪他同赴会稽,同登东山。

      无论在李白所处的唐朝或谢安所处的东晋,文人狎妓都是常见的风尚,并不像宋朝理学兴起之后那么令人引以为耻。原来,在大多数妇女都是文盲的年代,通晓诗词歌赋的青楼女子往往成为文人的知音。风尘女子在唐朝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像在后来的朝代那么低贱。李白更从未鄙视过她们。他一方面崇尚道家众生平等的理念,把她们视为常人;另一方面则基于他自己商人家庭出身所养成的观点,把她们当作公平交易的卖方而以礼相待。

      李白有不少诗篇提到青楼女子,都用了理直气壮的笔法来写,显然很大方承认他狎妓。不过,这一类作品都写于他初婚之前或许萱去世之后。在他与许萱的婚姻期间,他虽然每次远游时也都难免风流,但他顾忌许萱的感受,并未把那些经历写出来。

      他对刘葭益就没有对许萱那么谨慎。刘葭益曾经风闻他在旅途中写诗描述携妓同游,这也是刘葭益下定决心离开的原因之一。刘葭益离去之后,李白没有一个固定的女人,自然更加频繁出入青楼。

      金陵的青楼女子既有江南佳丽的秀美形象,又有六朝古都的文化素养,实在令李白心醉神迷。其中有一位段七娘更特别吸引李白,使他主动写诗相赠:“罗袜凌波生网尘,哪能得计访情亲?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

      在此诗中,李白引用曹植《洛神赋》的“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为典故,可见段七娘在他眼中是宛如洛神的天仙美女。李白为求一亲芳泽,当掉了一块玉珮,拿出了大把银子来请段七娘陪酒。他最想要带去东山的青楼女子,当然非段七娘莫属,只可惜他付不起段七娘的出场费。

      李白懊恼之餘,在金陵城东散步,忽然听到一阵非常优美的古琴声。他寻觅旋律来源,发现一栋小房子的碧纱窗内,嫩手弄琴弦的是一名大约年仅十五六岁的俏丽姑娘,而旁边有一名打扮像鸨母的中年妇女在盯着她练琴。李□□神一振,连忙跑去附近的茶馆借用笔墨纸砚,写下一首诗,送到那一户暗操青楼生意的人家去。

      这首题名为《示金陵子》的七言古诗俏皮写道:“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渡西江水。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就这样,李白另结了名叫喜儿的新欢。中年的李白身边一旦出现喜儿这样鲜嫩的玩伴,路人都投以羡慕的眼光,令李白得意非凡。于是,他寄了一首《出妓金陵子呈卢六》给朋友卢六,大肆炫耀了一番:“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楼中见我金陵子,何似阳台雲雨人。”

      虽然有了乖巧得不像风尘女子的喜儿为伴,李白到了会稽,眼睛还是会盯上秀丽的越女。他偶然看到若耶溪边一个皮肤白净无比的浣纱女,就写了一首《浣纱石上女》来赞颂:“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一双金齿屐,两足白如霜。”

      李白很喜欢看女人的脚,特别偏愛脚掌薄,脚背高而略呈弓形,脚趾又瘦秀的白皙玉足。在他看来,喜儿的脚面不够白,脚掌与脚趾又略肥了一点,令他怀念段七娘的纤足。喜儿也欠缺段七娘那种若即若离的风情,又不是李白最优先的选择,只是退而求其次,多少还是让李白有些爽然若失。因此,李白在第二首《出妓金陵子呈卢六》流露了些许感慨:“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对君君不乐,花月奈愁何?”

      李白带喜儿到了东山下一家客栈住宿。夜间喜儿唱歌跳舞为李白解闷,李白却提不起劲来欣赏。喜儿初入行,阅历甚浅,唯恐得罪了客人,会受鸨母责罚,在李白面前不免诚惶诚恐。李白看她那怯生生的模样,不禁同情,就设身处地为她写了一首诗:“小妓金陵歌楚声,家僮丹砂学凤鸣。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

      的确,同样是陪酒,喜儿就没有段七娘那么令李白心旌荡漾!李白回顾生平所见过的众多女子,发觉最令他惊艳的除了段七娘,就是十二年前与喜儿目前年龄差不多的杨玉珣...

      少女时代的杨玉珣不像喜儿这么小心翼翼讨好男人,但李白反而喜欢杨玉珣那样有话直说的率真!十二年了,不知杨玉珣嫁作裴家妇之后,日子过得如何?李白默默想着,心中泛起一阵轻微的怅惘...

      第二天,李白带着喜儿登上东山。面对谢安的纪念碑,李白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东山吟》:“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坟荒草寒。白鸡梦后三百岁,洒酒浇君同所欢。酣来自作青海舞,秋风吹落紫绮冠。彼亦一时,此亦一时,浩浩洪流之咏何必奇。”

      这首诗写得很浅白,唯一的典故是“白鸡”,指的是历史记载谢安有一夜梦见白鸡,醒来说在鸡年梦到白鸡,恐怕不久人世,而他真的没过多久就病逝了。所谓“白鸡梦后三百年”就是谢安已经去了三百年。

      李白在诗中强调他自己身边的喜儿花容月貌,陪伴谢安的青楼女子却早已入土,感叹人生匆匆消逝无踪,繁华仅仅是过眼雲烟!这其实算是一种自我安慰,表示谢安功成名就,如今安在?这也就等于暗示一事无成,潇洒自在亦无妨。

      此诗的用意,喜儿并未完全看懂,反倒看出了李白向往谢安的功业。对于李白而言,他未曾得以经世济民,等于空有文武双全的能力却派不上用场。这种想法,就像二十一世纪天生丽质的女子要是由于家庭保守,没有从事演艺行业,总难免遗憾浪费了美貌一样。

      喜儿擅于察言观色,就巧笑着说道:“我听说呀,今人去吊祭某一位古人,就会沾到那位古人的运气。李大侠为谢安公写了诗,想必很快就会成为大唐的谢安公了哦!”

      这番话谄媚的意味太浓了,李白不敢当真,但还是颇感受用,就伸手摸摸喜儿的乌黑秀发,调笑道:“好啊!如果哪天我真的发达了,一定派人送一个金如意给你,来答谢你的金口!”

      当时,李白做梦也想不到,他开的玩笑竟然变成了一个承诺,在这一年秋天就要兑现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5章 怅然悲谢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