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8、吴军犯境 ...
-
魏国的最后一场雪结成了冰,化成了水,暖日融化了梁泊的坚冰。当柳条都抽出新芽,嫩草尖破土而出时,梓欢收到了一封书信。
晏灼尚在南平,安好。
晏灼,你果然在陈国。梓欢悬着的心终于放到实处了。可她心里又有了另一个担忧,晏灼这次不告而别,还去了遥远的陈国,应该就是为了红灵芝,可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如何能接近陈王,如何能拿到红灵芝呢?
正这时,她的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公主。”孟昭的声音在背后响起。
“什么事?”梓欢将绢帛收起,转身看着他。
“刚刚有濮阳的急报,吴国的二十万大军突然出现在淇水边。”
梓欢早已到了大政殿的偏殿,等到那些大臣都走了,她才进了大政殿,却见魏王一手拄着低垂的额头,浑身散发出一种无力的疲惫感。
“父王!”梓欢走到他的身边,轻轻地叫道。
“你怎么来了?”
魏王呼出一口气,习惯性地拿起手边的一卷竹简。
“儿臣听闻吴国陈兵淇水,想着父王又该烦心了的。”
“不知女儿是否能为父王分忧?”
魏王爱怜地抚摸着梓欢的头顶,说道:“你本来应该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公主。”
梓欢微低着头,说道:“太子哥哥身体羸弱,不能为父王解忧,那么儿臣就该代替哥哥尽孝心。”
魏王看着梓欢,眼神幽暗,最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浊气,缓缓说道:“或许寡人不该再寄希望于太子了。”
梓欢心神大震,低垂的眼中闪过一丝莫名的光芒。
孟昭一回家,在门前遇到几个告辞离去的将领,孟昭看着他们神色凝重,猜想应该是为了濮阳之事,于是便去了孟勇的书房。
“父亲!”孟昭推门进去,先向孟勇行礼问安。
“嗯,你回来了。”
孟勇本来坐在案边,此时起身,来到了一面墙的前面,那面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魏国地形图。
孟昭也跟着来到地图的前面,仰头看着标记着濮阳二字的地方,在它的西边不远的距离有一条黑色的粗线代表的是淇水,也是魏国和吴国的分界线。
“父亲,今日你们在大政殿商议了那么久,可有结果?”
孟勇面上露出深深的忧思,他看了濮阳一眼,又将视线落在了北方一个标注着白郡的地方,在白郡上方却是一大片空白,上面标注有胡人二字。
他从案上拿起一张绢帛递给孟昭,道:“这是我刚刚收到的消息,你看一下。”
孟昭展开绢帛,看了一眼,略显惊讶地问道:“此次吴国将领是吴骢?”
“你听过此人?”
孟昭道:“他是吴国蔡侯之世子,年幼之时便跟在吴国大将军樊胜身边,深受其指导,习得兵法谋略过人,他十二岁始上战场,屡立战功,弱冠之年便被赐封常胜将军。”孟昭述说着吴骢的身世过往,面上隐隐露出一丝歆羡向往,却最终被隐藏在苦涩的笑容里。
而孟勇背对着他,丝毫没有发现。
“他虽然身经百战,可这次是他第一次独自领兵。”
孟昭稍稍从自己的思绪中回过神来,问道:“那又如何?”
“吴骢毕竟年少,对付他还是绰绰有余的。”
孟昭闻言,便知孟勇是要领兵去濮阳,不禁担忧道:“可是胡人再过一个月便会南下,大王是不会在这个时候随意调兵的。”
孟勇闻言,面沉如水。
第二日,朝堂之上无疑是一番唇枪舌战,以丞相为首的文官主张派遣使者出使吴营,以孟勇为首的武将则主张援兵濮阳。
“大王,现在吴军尚未踏过淇水,若是贸然派兵驻进濮阳,必然会引起吴军的猜疑,到时候一场战争就避无可避了。”
“那丞相的意思是还有转圜的余地?”魏王问道。
“至少现在吴军还没有攻打濮阳的动作,臣建议应该立即派遣使者前往吴营,让他们退军。”
“吴军突然陈兵淇水,这意味还不明显吗?”孟勇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大殿上响起,一时间无人敢接话。
“大将军,胡人即将南下,我们应该做好防备,这个时候能避则避,万不能再挑起战争。”丞相深重地说道。
“大王,再过一个月,胡人必会南下侵扰北地,或许吴军不动作就是在等这个契机,一旦胡人南下,军队调往白郡,濮阳将无兵可援助,到时候吴军趁机进攻濮阳,便如探囊取物了。”
赵扬礼心急如焚道:“大王,臣请命亲往吴营,必定能说服吴军退兵。”
孟勇坚定地道:“大王,臣请命增援濮阳。”
魏王看着眼前两个肱骨之臣,一时难以下定决心。
这时候孟勇又道:“大王,臣一个月内必定解决吴军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