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第十三章 临轩放黜(七) ...


  •   九
      太后咳嗽平息下后,她见皇上仍未开口,便说道:“先帝真宗最重科举取士,最重人品才干。这柳三变既是善填词,那就让他填词去好了。”
      皇上听了太后之言,灵机一动,冲着跪在阶下的柳三变道:“也罢,既是你要批语,朕就成全你。朕就批你四个字:‘且去填词’。”说罢,将太监刚刚捡起来的柳三变的卷宗打开,御笔一挥就在《司空掌舆地图赋》的试卷卷头写下一行字,写毕将试卷交与晏殊。晏殊刚要伸手来接,皇上已经撒手,试卷飘落地上,吓的晏殊赶忙跪到地上去捡。
      皇上此举一是做给太后看,表明自己不愿与太后作对的态度。二是给柳三变一个空间,看其能否忍受和腾挪,他实在担心因此毁掉一个人才,特别是这个他真心喜欢的才子词人。千万别小看了“且去填词”这四个字的份量,皇上听了太后话后深受启发,在极短时间内想到这四个字,也是煞费苦心,留有了很大余地,一是为柳三变专注填词铺平了道路,二是为今后安排柳三变的前程作了铺垫,“且”字是暂且的意思,是暂且让你去填词,后面隐含着也许以后还有官让你做,甚至过不了几天就可恩准你为“同进士”,相当于进士出身,照样可以为官。但是这样的批语柳三变怎能搞个明白,更何况此时遽经灭顶之灾的他已处于神智不清的状态。
      倒是后来那些崇拜柳三变的歌妓们冰雪聪明,利用这四字批语在汴京城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奉圣旨填词柳三变”的闹剧,负责京师秩序的开封府不敢管,每晚还要派很多人手去帮助维持秩序。经中书和枢密院两府大臣报到皇上,皇上不但认可“奉旨填词”这件事,而且还很开心,甚至当着两府大臣的面开怀大笑。此是后话,后面详述。
      晏殊站的离皇上最近,见了皇上写的“且去填词”四字批语颇感意外,觉得不妥,这样批卷未曾见过,但要维护皇帝尊严,于是晏殊匆忙捡起试卷,起身面对众举子道:“近日街头流传一些词,现已传入宫中,无非花前月下、浅斟低唱等,柳三变是否为你所作?你既然将功名视为浮名,何必前来应试。国家贡举制度历来是国之重典,为国家拔攫人才,你却视为儿戏,仗恃有点儿小才气,竟敢蔑视朝廷法度,既是浮名,又为何前来应试。唱名终结,你竟敢大声鸣不公,此乃圣驾所在,焉能准你撒野。既已除名,赶了出去!”
      到了此时,皇上再无转圜余地,只得轻叹一声“退朝”。按照规定,未被录取的考生的试卷要退回考生,特别是上面的批语可以让考生明白为何落榜。晏殊轻声问皇上这份试卷还退给柳三变吗?只听得皇上道:“你说什么?朕的批语你想连同试卷一起销毁?你真的要赶尽杀绝不成?”阴冷的声音似是自喉咙中挤出,一连串的问话像锤子一下一下的砸在晏殊心上。
      刹时间晏殊心中一惊,两腿也莫名的抖了起来。暗道我这是怎么了,太后年事已高,当今圣上风华正茂,我怎么分不清马高蹬短,我一味讨好太后,为的什么?我为什么一遇到柳三变的事,就不冷静,是不是内心深处嫉妒柳三变,文人相轻在作怪?
      其实晏殊所以提出这一问题也不为过。真宗非常重视儒学,故此亲抓科考,科场许多新的条制都是在他主持下制定的。每届科考,真宗都要亲试进士,确定十人进士及第后,御试所阅卷子及录本都要在影殿前焚烧,以此答谢上天神灵护佑。故此晏殊才有此一问。但是晏殊动了一个心眼,柳三变的试卷本不在十人之内,不在焚烧之列,他却想混水摸鱼,一烧了之。孰料适得其反,当今皇上聪明至极,竟一下子将他的心思看穿,一句话就把他吓得从脊椎骨往下流汗,再也不敢多说一个字。皇上又说道:“自本届始,所有考生试卷一律封存,以备复查。”
      众举子见皇上震怒,吓得跪在那里大气不敢出,已经唱名在榜上的心里暗自埋怨,唯恐皇上一怒之下再重新评定,也有无端恨上柳三变的,担心皇帝迁怒,取消本届贡举殃及池鱼。而少数未被录取的举子则幸灾乐祸,且又加上一丝侥幸心理。一旁的卫士踢了一下柳三变的腿,低声道:还不谢恩。至此,柳三变方才彻底清醒,知道失败已是板上钉钉不能更改了,人逢绝地不禁豪气顿生。
      柳三变终究是柳三变,自信自负。空有满腹的才学文章,平日总要遮遮掩掩,不想让人说是轻狂、显露。想到与这所谓的刘公子的几次谈话,说到自己既使在官场上一事无成,也要在填词上达到前无古人的高度,当时的豪言壮语犹在耳边。他跪在那里耳听到一阵嘈杂,反而镇静下来,心里一阵清明一阵迷糊。一看今日之事都是因己而起,唯恐怕连累了阎总管,连忙叩头朗声道:“皇上,草民有话,今日事本因我起,既是圣上让草民且去填词,这进士今生做不成也罢,此事怪不得别人,怪只怪我柳三变命途乖舛,无缘为朝廷効力。以今之势论,草民今生只剩下填词这一条路了。”说着说着柳三变竟在这庙堂之上站了起来,站殿官见到这等大胆无礼的举动,赶忙上前喝斥:“跪下!”
      柳三变却不理会,转脸左右看看这金碧辉煌的大殿和高大巍峨的宫墙,朗声叹道:“皇上的批语自古未闻!草民孤陋寡闻,只知道试卷上可以批文理不通,辞不达意,甚至可骂狗屁不通,未闻和填词联系一起。罢了,草民今生再无机会站在这里,既然圣上金口玉言让草民填词,草民奉旨,只就今日之事填词一首。书生意气,本想着致君尧舜上,报效国家,可怜天不佑我,今生再无缘到此。既然是人生最后一次,也算是机会难得,草民现在就有一首词献给陛下,也让那看不起填词作曲的所谓大儒、高官见识见识什么叫才思敏捷,什么叫文章立就。草民今天当着天下人之面口出狂言,今生定要成为填词大家,传名后世。朝廷既今断了我仕途之路,我偏要在这填词上扬名,做个白衣卿相,让天下人看我柳三变何如人也!就以今日之事为题,赋词一首献给皇上,调寄《鹤冲天》。”
      晏殊此时心惊胆战,惟恐柳三变借着填词说出大逆不道的话来,赶紧喝道:“快点将他赶出宫去!”
      柳三变哈哈一阵狂笑,“我自现在始就是奉旨填词,你敢抗旨不成?”话说到这个份儿上,晏殊哪里还敢再说话。
      柳三变倒身下拜,叩头起身,仰天大笑吟道: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刚刚吟完上阙,晏殊见是个机会,急忙喝止。太后却在帘后发话:“考生失意失态可以谅解,让他诵完。”
      柳三变稳住心神,接着吟道: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
      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
      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明代:清明的时代;争不:怎不;白衣卿相:穿着布衣的卿相,指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浮名:此处指功名。)
      及至最后一句,竟以唱腔结束,柳三变在疯狂的大笑声中,踉跄出得皇宫。
      也别怪柳三变对头天晚上王拱寿的患得患失看不上眼,真到了自己这儿就如此失态。年轻人有失败的本钱,失败了可以再来,再失败再起来,大不了还可另辟蹊径,前面总会有路可走。可对于柳三变来说就不行了,几考不中,已经四十多岁了,脚下这条科举仕途的路基本堵死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有些人皓首穷经,到了六、七十岁还在考,也许最终挣得个名分,可是柳三变却连这样一条窄路都行不通。别看他如遭受晴天霹雳,五内俱焚,但他心底还有一丝清明在,他知道自己这番远不是考试不合格那么简单,今天当着天下举子遭黜,无异皇上宣告了自己在仕途上的死刑,既使以后届届都去考,哪个考官敢推翻皇上今天的决定?那就是说,无论今后你考不考,反正到时准被刷下,还会落一个文章不通、屡考不中的臭名。柳三变陷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绝境。
      一场本应庄严肃穆的抡才大典就在这闹哄哄的氛围中落下了帷幕,在许多人的心头,包括当今皇上、欧阳修、王拱寿都留下不同程度的伤痛,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朝廷的脸面和国体的尊严。当然,谁的伤痛,谁受到的伤害也赶不上被临轩放黜的柳三变。
note作者有话说
第37章 第十三章 临轩放黜(七)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