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执念(周瑜|赵云) ...

  •   建安十三年初冬的柴桑很热闹,因为有酷爱酒宴的孙权坐镇在此,以及一干生活上俨然很滋润的文臣。赵云随同诸葛亮来到这里时,就预感这场外交宴饮时间不会短。
      文士们总是能想出千般的道理,再用万字来互相菲薄,赵云一桌闷酒喝到半夜,只看见军师的褒衣博带四方挥舞,从洪荒宇宙到天文地理,孙刘联盟仍未入正题。但在这个年代,他还总结不出“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那句真言,所以赵云的酒一盏一盏,直到碰上另一只黑漆红嵌的酒碗。
      “唇舌之争岂合武人性情,赵将军可有意,随瑜到军寨里走走?”
      周瑜仰首闷下一盏,清朗的话音带出热力,见赵云并不反对,便援手将他拖出堂外。十月小冬的夜风拍上胸襟,醺意一下子变得清浅,便听见萧瑟沉缓的角声满地。这里是江东水军本阵,经过孙氏十年经营,每一个寨口都切近地形。只是乘深夜参观营寨实在困难,不如说,周瑜的本意就是想与他畅谈。
      于是两盏灯笼走出缓坡低原的轨迹,东吴左督的兴致很好,话题顺从地自郡望家乡渡到了少年理想,在乱世纷纭上打个转,又游到风景上来。赵云发现周瑜有意避开了军国大事——各为其主,周瑜自有他涉世多年的游刃有余。
      也不妨说,他的本性便是不恋俗务的。
      “我在柴桑快有八年了,在当初,”周瑜临着鄱阳的寒水,水寨和战船在远处若有形迹,八年前他身旁尚不如现在清寂,一阵劲风激起衣袂,倏然有声,周瑜稍微凝顿,“在当初,这里什么都没建起来。”
      囧,还以为这人要说出多么沧桑的话。赵云暗自忍笑。

      ——**——*——**——

      周瑜并不擅长中途改变话题,他在圆融通脱的交际之外,也存着分外固执。
      “让赵将军见笑了。豫章郡为瑜所督,从此向南百里,湖的对岸便是海昏。”周瑜收敛了方才的失神,声调抑扬地介绍起豫章郡的分野,“往年领受此地的是太史慈——赵将军也许听说过他,当年向玄德公请兵解北海之围的,便是此人。”
      “子义已于两年前病故。” 周瑜的话里带出几星凉落。
      “是么?”赵云依稀忆起一人,阔面浓眉,着一身重铠,负两枝手戟。岂止是听说,往年在平原时,还曾与他有过一面。
      那天太史慈单人匹马来闯平原相府,说是来求玄德公助阵,解都昌之围。一问之下,方知此人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仅为这分灾共患之义,便舍命如此。
      ——“东莱太史慈,确是义士。”
      听赵云如此赞叹,周瑜不免慨然。赵云投刘备,子义救北海,在这讲究朋党关系的时代,他们却单以信义先行——当日他二人相见,该是怎样一番相得?
      “子义自来江东后,常驻海昏,最后安葬在那里(*)。赵将军如有闲暇,亦可一往,只来我处取了文牒便是。”看得月过天极,周瑜忖着吴侯的酒宴该要结束,便与赵云回了头。

      ——**——*——**——

      人生不过俯仰之间,若能相逢一二知交,已是幸甚。以是周瑜特意许给赵云一封文牒,让他在海昏一带行走方便,并不介意他不是江东之臣。不料隔日赵云登门邀他一同前往,周瑜的确有些错愕。
      “赵某不识路。”赵云理直气壮。
      该说这人不谙人事,还是太爽直无忌?
      周瑜脑际掠过一缕思绪,遂将鲁肃抓来一番嘱咐,语速极快:“孔明今日的舌战就劳子敬照看了——你不自称是他哥的朋友嘛,孙刘联盟,兹事体大,好好帮他撑腰。”说罢啪啪在鲁肃背上鞭策几下,携上赵云快跑出营,一苇轻舟摆向海昏。
      兹事体大你倒先开溜?!鲁肃在恶寒中想起当年孙讨逆临终遗言,“歪事不绝问周瑜”——讨逆将军英明。
      鄱阳湖水光八百里,有倾国之色,周瑜和赵云并肩赏着美景,翘班者的心情都很好:“听闻后来,子义领着刘玄德给的三千人众飞渡关津,一战而解救都昌。可有其事?”周瑜说自己结识太史慈的时间很晚,并不清楚他早年的事迹。
      “诚然如是。”赵云踏着江南十月的青黄莎草,渐觉得这样的气候颇有些温文可爱,“那一战破敌万数,太史将军威震北海。”
      “玄德公那时,只怕没多少兵士吧?”周瑜对这三千的数字有着武人的敏感。
      “主公自领五千人,并幽州杂胡千骑。”还真不多。
      “且孔融并不与玄德交厚。”
      赵云瞅着周瑜那“什么都瞒不过我周公瑾”的眼睛,心想你这人未免太精细,会有很多事情想不开的吧。一面懒懒地答道:“我主公是仁义之……唉,你肯定不信。实话说了吧,当时我挺了太史慈一把。”
      周瑜笑得正中下怀:“子龙,当时你还未在玄德公帐下,是怎么挺他的?”

      ——**——*——**——

      待赵云将当日情形一席说罢,周瑜大呼好玩——敢情你拿着人家的东西来仗义啊?
      “好玩什么啊。”赵云实诚人说实诚话,“当年太史慈冲进平原相府,我正好在那,看他脏兮兮一副晦气样,就上前挡了几招。”赵云就着薄酒,将豫章茶饼一口一个(*),“谁知道他就倒了。”
      “啊?不是他推倒你?”
      “……周瑜。”赵云的脸黑了一下,“他一个人跑来的,一路上冲营掠阵,能撑到这晌儿,已经不容易,我看他无害,就滴溜着他去见主公。”
      周瑜不禁觉得有趣:“他开口要多少兵,玄德公怎么答?”
      “他?”赵云抱头作无可救药状。

      ——**——*——**——

      “刘备你有多少人,我包场,就知道你没几两肉。”平原相府大堂,只剩一口气的太史慈才刚被赵云放下便口出狂言。
      这什么人呐。刘备好稀奇地看着太史慈,便是此刻气力绵薄,也看得出是一员勇将——不过口德实在是差了点。便走上正座摆好二郎腿,说老子有十万雄兵怎的。
      不料太史慈接得豪爽:“分我一半!”
      “乱说!哪有空手套白狼的事!”刘备也曾在世面上混了许多年,亏本买卖是不做的,“你连礼金都没有,你须不是孔北海麾下!快说,究竟是哪方草贼。”说罢就命关张二人过来擒他。赵云见事不好,连忙代他解释了一番,刘备才相信了太史慈的来意,改口安慰道:“子义将军为救恩人,死生且不顾,实在是值得钦佩。只是备实在没有许多人马,你看这……”
      刘备说的也确是实话,就算把公孙瓒借他的兵加在一起也才六千人,太史慈便犯了难:莫非孔北海一代名儒,竟要被黄巾贼党掳了去么?
      赵云在一旁早被太史慈的忠义之心所动,见两方谈不拢,便说道:“云有五百白马部从,人虽不多,愿与将军共赴国难。”
      “这么说,你不是刘玄德的人?”太史慈乍惊乍喜。不过光是赵云的五百人,又怎够让数万的黄巾军塞牙。太史慈等不得刘备磨磨唧唧,抱拳请道:“望将军顾念孔北海和都昌百姓。君子重义不重利,慈此来虽不曾带得谢礼,此围若解得,愿将麾下半数交给将军,从此两家结好,敢请将军暂将半数人马借予我!”

      ——**——*——**——

      “那后来?”周瑜托腮桌上,听得饶有兴致。
      “后来?”赵云看了看周瑜,啧,聪明人总爱把事情想得很复杂:“就是因为我先表态了,主公一感动,就答应他了——我说主公仁德你又不信。”
      周瑜一口酒差点喷吐出来。太史慈那番话你是这样理解的?!面上却作恭敬状:“子龙仗义,为玄德公和子义成此忠义之事,也是一桩美谈。”
      “没什么美的咧。”赵云听惯了这样的话。世家子弟总是爱吹捧上层人的信义,但他所牵念的,却是黎庶的倒悬之危。

      ——**——*——**——

      太史慈的义气里带着血性,却也有豪侠之气,赵云记下的始终是前一点。当他看见这人一襟绛紫的冲进平原相府,便感受到他对恩义的信念——仅为这二字,不惜蹈入死生之地。“那年,他不也是单骑救主么?”赵云看着头上的青天流云。平原一见已是很早很旧的事,但赵云能在自己的经历中体察到太史慈对信义的执著。
      “与子义的交往若何?”
      赵云答的利落:“足慰平生。”
      “所谓倾盖如故,当是如此。”周瑜的话音散淡。他自有死生莫逆之交,而斯人往矣,便一语带过。
      最后一坛酒给了太史慈。
      二人整顿一番回转柴桑,正赶上舌战高潮,见孔明跟鲁肃被一班投降派围困堂中,周瑜蹈步上前,来一场精彩的破阵:“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不等文臣来求解三比二十三的数学问题,孙权抢先拍板:“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有再言降者,与此案同。”
      饶是你孔明舌粲莲花,终究得看我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书生无用,周瑜很开心。
      孙刘联盟既定,周瑜闲来便去找赵云,太正直的人都有几分傻气么:“我听闻子龙将军行事常念百姓祸福,于当下这场大战,你有何见解?”江夏黄鹄山头,二人游马观江,只见青黄斑驳的江水浩荡,刘家的战船在港口颤颤巍巍。周瑜揣着三万不足的兵力北抗曹操、西防刘备,心里实在忐忑:水军在关羽手上,看来不用指望,如果赵云一部能帮点忙——至少别让刘备专心趁火打劫,东吴幸甚。
      “云领的是步兵,他日若都督水战得胜,云愿与都督同取江陵。”
      周瑜笑得很没辙,为人臣者,各为其主,你赵云倒将天下大义摆在先:“我看玄德公未必答应,他对荆南有意。”
      “荆南安平无乱,荆北却有十万百姓盼望回转家园,云会求主公同战荆北。”
      周瑜用那双沉静而带焰色的眼睛端详着赵云,这人的心里装着义理和正气,这气质自他眼眸深底的黢黑里射出,笃定而坦然。
      但凡出入战场的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吧——生死擦肩的事,苟非如此,谁能旷达。

      ——**——*——**——

      “执念”,这是周瑜的总结,赵云的表达会更具体:“太史将军不也是这样么。”
      自海昏归来,赵云便更频繁地想起这只有一面的挚友。平原以后他们各自伶仃,听说他转回扬州投了孙策,当时自己尚在许都,想这山南水北,从此无缘了——或者竟要刀兵相见?不料现在还能以朋友的身份来访访,虽然他已经作古。武人之间的交流总是很疏阔,但哪怕只是临阵间的一瞥,那人的心性如何,便都在眉心眼里。赵云在太史慈眼里到过赤热的战意,这人即便气力不济,也没有动摇过拯救都昌的决心。
      如果刘备实在不发兵相助,太史慈又要如何?
      他会再如来时那样一路杀回去,即便只有单人匹马——至于是凶是吉,并不为意。
      以是赵云对太史慈万分推崇。周瑜琢磨着,敢情这次翘班陪他去海昏,赚大了啊:“子龙将军的义气,也丝毫不让子义。”周瑜玩味着赵云的一字一句,告诉他另一个真相,“其实当年因为有你相助,太史慈知道自己是必胜的。”
      至于怎么个必胜法,却不宜细说:万一太史慈的形象崩塌了,我东吴将士岂不辛苦。
      那么这是本故事的结尾。
      后来的一切都不出周瑜所料,东吴在赤壁取得大胜,西取峡口,北扼南郡,向荆州北部展开攻势;作为同盟的刘备却不与东吴并进,趁机南下袭取荆州南面的四座郡城。所幸赵云独领二千精锐步卒转战襄阳,切断了南郡与北方的联系,所以孤军长驱的东吴前部才得以围攻江陵城。
      再一年,周瑜打下荆北,刘备盘踞荆南,两家以南郡为界划定范围。赵云因为不听话,被刘备派往最遥远的桂阳,天天听猿声鸟鸣去了。
      是否有些不值呢?
      但率性之人自有率性的见解。周瑜在江陵城头溜达,忽然想起太史慈。
      “当时赵云说要帮我,刘大耳又怕我收买了他,又捂着军队不肯给我,我就跟那大耳说孔北海的好处,又说,我的人分你一半,你的人也分我一半,此后两家有无通共,结果刘备答应了——我便得着他的三千人马去打都昌,回头把赵云一个人给了他。”
      好你个关东义士太史慈,也有如此奸猾伎俩!

      (全文完)

      ——**——*——**——

      注:
      *不知道,倒是镇江北固山上有太史慈墓,还跟鲁肃挨着,囧,这是两个分别被策仔瑜哥拒绝了德三国好人的好人俱乐部么……
      **隆重推介九江茶饼,真的很好吃!(您穿越了)

      ——**——*——**——

      手札
      赵云有没有见过太史慈,实在是说不清的事。太史慈见刘备是在刘备为平原相时,赵云还不是他帐下……吧……懒得查,就算不是帐下也是邻居吧……平原跟常山挨着咧。
      其实赵云和太史慈真是挺像,都是重信义的人。赵云为了黎民百姓而北投公孙,太史慈为了孔融之恩而舍身相助,义虽有大小,在那个以地望来拉关系的时代,他们都可谓奇人。所以如果赵云在早年结识过太史慈,他跟从诸葛亮到柴桑时,遥望百里外的海昏,应有一番感慨。然而史书终究太疏漏,他们的人生竟只有寥寥数语,所以这一切,纯属猜测。
      更何况赵云有没有跟着孔明到柴桑都是问题……当时赵云督兵四千在防曹呢。
      但是!孙刘联盟定计之时,百人同聚,但联刘抗曹这一计却是鲁肃和孔明先提出的!瑜哥你明明就在柴桑,作为江东军务的第一人,当时你蹲哪儿去了????然后赤壁一战,刘备偷取荆南四郡,却将平日不离身的赵云安插在最远的桂阳,嘿嘿,子龙究竟做错什么事了????(你够了)
      说回头《三国志》里的太史慈,真的很奸猾……没事去瞅他的传记吧陈寿兄把他的秽迹都踢爆了。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1章 执念(周瑜|赵云)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