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我不知道” ...
-
某某来说他人是非,完了还补充一句:你觉得呢?
如你答然,则他日这桩是非传播者必定是你的名字;如你答不然,则得罪来说是非者,既扫其兴,又将自己归入故事主人公的阵营,势必不太讨好。
最好将问题丢回提问者:我不知道哦。
皆大欢喜。
也太乐于做一次大智若愚了,既无是非上身,又不会过分显得清者自清。给不了满意回答的,固然不是聪明人,可是能给出一个不惹祸上身的回答的,至少也不会是个笨人。
香江娱乐圈十几年来娱乐精神越演越惹火,捕风捉影便登大小头条,已经让一众明星练出八面玲珑的回答技巧。可谓滴水不漏,任凭写稿人怎么捉刀,也难妄自定他们一翻言论倾向。
放到正式场合,这类工夫多少有点无赖。但官场上仍然能有救急之用。负责人被媒体包围时,慌乱之际,不晓得如何回答,一句“不清楚情况”,一句“了解之后再说”,都可以逢凶化吉。顶多事后被舆论盖个“诸事不知官”帽子。盖的时候轰烈,摘的时候悄悄,一场风波又过去了。
有很多事,明明目睹,却说不知,本身就已经摒绝了是非的源头。明明不知,直说不知,又没有了以讹传讹的罪名。
是非与自己有关,不知道,则少烦恼。与自己无关,列十条理由仍然无须知道,那就更不要发表评论。半夜有人敲门,也可以跟门外索债的大喊一句,我都说我啥也不知道!心安理得继续高枕,要吓得心慌慌的,只怕是那些白天里说得唾沫横飞的演说家吧。
话虽如此,可是是非一来,仍然是无数人争着发表见解,说我知我知,说应是这样那样。为图演说时那一点点的备受景仰,吐气扬眉,就要随时预备做罪人。何苦呢?
真正的智慧是不言语,低眉头,自喝酒。嘴里说不知,其实,万象都在胸壑里,谁又真的相信,智者会不知道呢?